青剛櫟

青剛櫟

青剛櫟,即青岡櫟,別名青岡、青栲、鐵椆等,是殼斗科青岡屬植物,是構成我國亞熱帶森林的主要成分之一,為我國亞熱帶東部濕潤常綠闊葉林以及北亞熱帶常綠闊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的主要優勢樹種。產於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省區。生於海拔60-2 600 米的山坡或溝谷。本種是本屬在我國分布最廣的樹種之一。朝鮮、日本、印度也有分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青岡櫟
  • 拉丁學名:Cyclobalanopsis glauca
  • 別稱:青岡、青栲、鐵椆等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Archichlamydeae)
  • :山毛櫸目(Fagales)
  • :殼斗科(Fagaceae)
  • :青岡櫟屬(Cyclobalanopsis)
  • :青岡櫟(Cyclobalanopsis glauca)
  • 分布區域:中國、朝鮮半島、印度及日本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常綠喬木,高達20米,胸徑可達1米。小枝無毛。葉片革質,倒卵狀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6-13厘米,寬2-5.5厘米,頂端漸尖或短尾狀,基部圓形或寬楔形,葉緣中部以上有疏鋸齒,側脈每邊9-13條,葉背支脈明顯,葉面無毛,葉背有整齊平伏白色單毛,老時漸脫落,常有白色鱗秕;葉柄長1-3厘米。雄花序長5-6厘米,花序軸被蒼色絨毛。果序長1.5-3厘米,著生果2-3個。殼斗碗形,包著堅果1/3-1/2,直徑0.9-1.4厘米,高0.6-0.8厘米,被薄毛;小苞片合生成5-6條同心環帶,環帶全緣或有細缺刻,排列緊密。堅果卵形、長卵形或橢圓形,直徑0.9-1.4厘米,高1-1.6厘米,無毛或被薄毛,果臍平坦或微凸起。花期4-5月,果期10月。
青剛櫟

分布範圍

青岡櫟的適應強,廣泛分布於我國亞熱帶地區,在日本、朝鮮、印度、緬甸等國均有分布。其分布北界大致為我國常綠闊葉樹種的分布北界,即秦嶺-伏牛山南坡-桐柏山北坡-大別山北坡-寧鎮山地-上海大金山島一線;南可分布到廣西靖西、德保,廣東北部,福建南部以及台灣的玉山主峰;西可分布到雲南怒江上游,西藏喜馬拉雅山東南坡;向東分布到我國的淅江、福建沿海和台灣等地。青岡櫟在廣西各地均有分布,常見於桂林、大新、靖西和容縣等地,生於低海拔至中海拔的石灰岩山地石山坡積土、石穴土及石縫土中。

主要價值

青岡櫟對二氧化硫有較強的抗性,可做為環保樹;因葉片中所含的葉綠素和花青素的比值會隨天氣的變化而改變從而變色,可用作氣象樹。
青岡櫟木材性質優良,是車船,工具柄,滑輪、刨架鑿柄等重要材料。
種子含澱粉60-70%,可作飼料、釀酒;樹皮含鞣質16%,殼斗含鞣質10%-15%,可制栲膠。
青岡櫟中含有大量的生物活性物質,是重要的野生澱粉、糖料以及植物單寧重要資源。種仁所含的胺基酸類似牛奶、豆類和肉類味道,鮮美可口;種仁油的各種性質均類似橄欖油,是一種良好的食用油。種仁富含單寧和棕色素。
青岡櫟中含有大量生物活性物質,包括單寧、多糖、生物鹼、多酚、黃酮類化合物等,其中單寧含量較高,高達18%~25%。人類對青岡櫟單寧利用的歷史,已經很久遠了。朝鮮高能研究所利用青岡櫟單寧回收廢水中的鈾及其它重金屬。美國哥倫理比大學Chiou等人進行了青岡櫟單寧抗氧化性的研究。科羅拉多大學對青岡櫟單寧沉澱蛋白質的活性變化進行了研究。英國學者對青岡櫟中原花色素(單寧的水解產物)的分離和結構鑑定進行了研究。法國學者對青岡櫟單寧和多酚對牲畜的毒性以及生物體內的水解等進行了綜述。近年來,我國學者對青岡櫟提取物進行抗癌、抗疲勞、抗氧化、抑菌和降血脂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