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的大腦藍斑核結構及功能改變

青光眼的大腦藍斑核結構及功能改變

《青光眼的大腦藍斑核結構及功能改變》是依託華中科技大學,由陳志祺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光眼的大腦藍斑核結構及功能改變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陳志祺
  • 依託單位:華中科技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青光眼是世界第一位不可逆致盲性眼病, 其神經損傷不僅局限於眼部,而且累及腦部中樞。大量研究證實青光眼與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機制和特點十分相似,阿爾茨海默病中,大腦藍斑核的變性普遍存在,藍斑核是腦內合成去甲腎上腺素的主要部位,文獻顯示電刺激藍斑核可降低兔眼眼壓、藍斑核去甲腎上腺素能物質與眼內房水代謝密切關聯等。我們進行初步探索,發現青光眼患者藍斑核靜息態腦功能較正常人存在顯著差異。基於以上,我們假說:大腦藍斑核功能紊亂參與青光眼的發病或眼壓失調過程,去甲腎上腺素可能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本項目擬開展臨床及動物實驗,通過高場強磁共振觀察不同分期青光眼患者藍斑核的功能變化,通過青光眼動物模型及藍斑核中樞給藥研究青光眼眼壓變化與藍斑核形態學及去甲腎上腺素能物質改變的相互關係,闡明青光眼疾病過程中大腦藍斑核及去甲腎上腺素能物質的改變及作用,為青光眼中樞發病機制及臨床治療新靶點提供依據。

結題摘要

目的:青光眼是世界首位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前期有學者研究青光眼損傷累及全腦,並且AD與青光眼有密切關係,甚至有研究者推測青光眼可能是眼部的AD,而藍斑變性在AD的發病過程中起重要作用,本項目主要研究青光眼大腦藍斑核結構及功能改變。 方法:臨床研究部分,26例青光眼患者及26例年齡性別匹配的正常人,進行3T磁共振大腦靜息態掃描,數據經後處理後,分析青光眼患者大腦藍斑核低頻振幅功能的變化及藍斑核與全腦功能連線的改變。動物研究部分,分別使用青光眼大鼠模型及青光眼基因鼠,研究青光眼動物藍斑核形態學及分子生物學功能改變。 結果:青光眼患者藍斑核低頻振幅腦功能活動增強,藍斑核與大腦額葉、島葉功能連線減低,與海馬旁回功能連線增強。動物研究證實青光眼動物藍斑核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元數目減少,TH 及DβH 表達降低,TUNEL染色顯示凋亡增加。 結論:青光眼存在大腦藍斑核變性,可能通過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元的功能異常參與發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