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韻藝術的當代探索——武漢木雕傳承人的自我口述志》是2021年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靈韻藝術的當代探索——武漢木雕傳承人的自我口述志
- 作者:張靜
- 出版社: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1年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58091995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選題的意義在於正值國家實施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戰略目標,加強傳統藝術的當代轉化與創新發展研究是目前文化戰線重要的發展方向。武漢木雕作為楚文化傳統技藝中具有鮮活創造力和生命力的一個優秀非遺技藝傳承至今,本書作者為省級非遺項目《武漢木雕》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和高校教師,作為融合型人才,通過身體力行進行木雕實踐創作、理論研究,對武漢木雕技藝發揚楚文化精髓的方向上傳承和發展的探索,並在實踐創作和理論研究上都取得很多成果。本書內容將圍繞作者通過挖掘楚文化元素和優秀的傳統技法,將傳統技藝和現代設計相結合,開展楚文化韻味的木雕藝術創作和理論研究。文章通過敘述作者相關作品的創作背景、創作故事,闡述了近年來在楚文化傳統技藝傳承和傳播方面的努力,以及對傳統技藝未來傳承發展方向的思考。同時,也呈現了作者利用高校平台,對武漢木雕進行傳承和傳播所做的探索和努力。
圖書目錄
一、個人成長及與武漢木雕的緣分
(一)小時候的愛好
(二)高考失利
(三)拜師學藝與從藝
(四)與恩師鄧道航的師徒之情
小記
二、生活經歷與藝術上的積累
(一)不定的輾轉
(二)人生的轉機
(三)逐步重拾木雕
(四)記錄與收穫
小記
三、創作靈感的來源:傳統技藝的當代觀察
(一)福建之行
(二)東陽之行
(三)雲南印象
(四)溫州之行
(五)蘇州之行
(六)無錫之行
(七)山東之行
(八)天水之行
小記:閩浙地區木雕行業的現況調查
四、楚文化靈韻的融合:木雕創作實踐與探索
(一)《長亭送別》:十八年後續前緣
(二)《漢唐氣象》:突然萌動的創作
(三)《秋山行旅圖》:必有一種山水情懷
(四)向源頭尋找靈感:仿青州樣式佛像
(五)《九歌故事》:師徒仨的九歌情結
(六)《九歌·山鬼》——山中人兮悵忘歸
(七)《九歌·少司命》——竦長劍兮擁幼艾
(八)《九歌·河伯》——心飛揚兮浩蕩
(九)《九歌·雲中君》——焱遠舉兮雲中
小記
五、“畫龍點睛”:因材施藝的隨形雕
(一)隨形組合《群羊微景圖》
(二)陰沉金絲楠木《妹娃兒》
(三)混合材質結合《最炫民族風》
(四)陰沉楠木《風一樣的女子》
(五)長發飄飄《高原情》
(六)小葉紫檀《長鬍子老爺爺》
(七)酸枝木《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八)達摩變身為《窈窕淑女》
(九)黃楊紫檀《馬頭祥雲吊牌》
(十)隨形裝置《飛翔的夢》
小記
六、武漢木雕傳承與發展的當代思考
(一)武漢傳統木雕行業發展歷程的梳理
(二)“非遺”保護的背景下探求傳統手工藝行業再發展策略
(三)“網際網路+”時代運用原創自媒體平台助力傳統手工藝傳承發展的思考
(四)木雕技藝在博物館文創設計中的實踐探索
(五)依託校名師工作室開展木藝文創產品開發的創新實踐
小記
附錄:藝術實踐的社會反響
(一)兩獲工藝美術百花獎
(二)讓傳統木雕優雅地活在當下
(三)三十年間持木有情
(四)開泥塑課讓學生“玩泥巴”
(五)站在楚文化肩膀上的武漢木雕
(六)30餘載痴迷武漢木雕藝術
(七)武漢木雕致敬逆行的勇士
(八)潤物無聲之木雕傳承人
(九)高校師生一起體驗非遺文化
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簡介
張靜,副教授,高級工藝美術師,武漢城市學院藝術專業教師,省非遺項目《武漢木雕》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師從省工藝大師鄧道航學習木雕工藝,專業從事木雕三十多年。
2018年入選第二批湖北省美術人才培養工程,校級名師工作室《非遺文創藝術設計張靜工作室》主持人。木雕作品曾兩次獲得百花獎銀獎、輕工聯萬花杯金獎,及其他***省級證書,發表論文或作品多篇(幅),主持及參與多項省廳級科研課題等。
目前為湖北省工藝美術學會和武漢市工藝美術協會理事,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省工藝美術協會會員,啟林教育研究院評審庫的專家成員。
作品分別在國家工藝美術產業公共服務平台、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畫網、《湖北日報》客戶端網、湖北美術學院、天津大學、湖北美術館、湖北省工藝研究所等網路平台展示或展館參展。
曾得到中國新聞網、國家工藝美術產業公共服務平台、武漢電視台、湖北日報和楚天金報等多家媒體的報導。並受邀入住國家工藝美術產業公共服務平台的數字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