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門縣,為西漢故縣,約在今山東省沂水縣北部富官莊鎮與安丘市西南柘山鎮一帶。《漢書▪地理志》載:“靈門,有高柘山。壺山,浯水所出,東北入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靈門縣
靈門縣,為西漢時期的古縣,屬琅琊郡。班固《漢書▪地理志》中載:“靈門,有高柘山。壺山,浯水所出,東北入淮。“淮就是濰水,過去當地人們也稱濰河為淮河,不是流經江蘇的淮河。至今五蓮縣西北仍有東淮河、北淮河村。酈道元《水經注▪濰水》中稱“濰水又北,浯水注之,水出浯山,世謂之巨平山也。《地理志》曰:靈門縣有高柘山。壺山,浯水所出。東北入濰,今是山西接浯山。許慎《說文》言水出靈門山,世謂之浯汶矣。”
靈門縣由於僅存於漢代,年代久遠,且存在時間短,因而沒有留下多少可供考證的證據,其故城遺址也湮沒無考,只是根據浯水、高柘山、壺山等推斷,籠統說“在(莒)州北一百二十里。”由於靈門沒什麼名氣,很少有人去現場考證,過去也缺乏現代的測繪手段,只是根據記載相互推斷,因此,在過去的地理書籍及地方志的記載中存在諸多矛盾,動輒把靈門與姑幕混為一談,如乾隆《沂州府志》在姑幕下說姑幕故城在莒州東北一百六十里,”其為石埠無疑“,到了靈門下又說靈門在莒州北一百二十里,”即石埠古城“,自相矛盾。現在可以肯定的是,靈門縣位於過去莒州的北部,境內有高柘山、壺山,有浯水,因此,要大致確定靈門縣位置,還是要從這三者入手。
浯水,即浯河,發源於沂水太平山西麓和南麓,在圈裡鄉轉向東流,在沂水縣抬頭村東,北納發源於虎眉山-擂鼓山的支流磨山河,《重修莒志》認為這是浯河東源。浯河繼續東北流,漸稱渠河,在安丘景芝鎮東北入濰河。其故道經臨浯、景芝鎮區北流,至王家莊東入濰河。太平山,酈道元稱為浯山,東西綿延約10公里,今為沂水、安丘界山。
高柘山,現在大多認為是安丘西南的摘月山,也寫作摘藥山。山海拔496米,古稱柘岳,位於浯水之北,處於沂蒙山地東緣,從東邊平原望去顯得高大雄偉。過去手寫中柘字多寫成少見的異體字(上“石”下“木”),有訛做“高原山”。不過從《水經注》看,也不能排除高柘山是擂鼓山的可能。
壺山,即虎眉山,過去稱作胡米山。以前,許多人僅僅從“壺山,浯水所出”,就認定壺山就是今天的太平山,這是不正確的。《水經注》中已經說的很清楚:“今是山西接浯山”,就是說,現在壺山西邊與浯山相接,壺山在東,浯山在西,它們不是一座山,《地理志》和《說文》所說的“浯水所出”不是浯水正源。現在交通的發達和測繪手段的現代化,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虎眉山與太平山只相隔一條幾百米寬的谷地,“西接浯山”非常恰當。“臥牛城公民”先生提供的《譚氏家譜》中也明確記載:明代譚氏“三世祖復由臨朐遷壺山陽之秋峪”,秋峪村位於虎眉山之陽,因此,虎眉山為壺山無疑,當然過去的壺山可能包括了今天的虎眉山、五龍山、擂鼓山整個山系,沒有今天這樣詳細命名。從虎眉山的舊名“胡米山”也可以看出與壺山的繼承關係。至於為什麼說壺山是浯水所出?因為石廟河發源於擂鼓山北,秋峪河發源於虎眉山東麓,二者匯合後稱為磨山澗水南入浯河,《重修莒志》認為這是浯水東源,因此說“壺山,浯水所出”並不算錯,只是並非浯水正源而已。
關於靈門縣轄區的推測。
從幾方面推測,靈門縣轄區應是今天安丘柘山鎮大部和沂水縣富官莊鎮大部以及安丘市石埠子鎮的幾個村子。
1、從“莒州北”推測。靈門縣位於莒州北120里,就是建國前莒州(莒縣)最北邊。當時,莒州(莒縣)北部是現在的安丘市柘山鎮和石埠子鎮一部以及沂水縣富官莊鎮,其北境在虎眉山--擂鼓山--城頂山一線,靈門縣當在這三鄉鎮範圍內。
2、從高柘山、壺山推測。既然高柘山是摘月山,壺山是虎眉山,二者相距約8公里,那么,靈門縣的轄區肯定包含了這兩座山。這兩座山的之間就是柘山鎮,這是一個略有起伏的山間小盆地,三面為四百多米的山脈包圍,北為虎眉山(壺山),東為城頂山--摘月山(高柘山),西面是太平山系的唐王山,浯水東源磨山河南北貫穿,向南則為開闊一些的嶺地。因此,柘山鎮轄區是靈門縣的一部分。
3、從地形和面積推測。在地形上,以柘山鎮為中心的是一個盆地,壺山以北是梧成縣,西側是太平山以及向南側延伸的多條山樑,東側的城頂山、太平崗、高柘山以東是姑幕,這些山脈多在海拔400米上下,既是屏障也是險隘,交通十分不便,靈門轄區不會逾越這些山脈較遠。向南則是沂水縣富官莊鎮,這一帶是南北走向的平緩嶺地,靈門縣轄區應該向南有較大延伸,可能到富官莊鎮的徠莊一帶(329省道)。其次,漢代縣都很小,一般相當於現在的三兩個鄉鎮,靈門縣除了高柘山--壺山之間的柘山鎮,向南包含富官莊鎮一部分,還應包括石埠子鎮的幾個村子,這塊面積有300平方公里左右,作為漢代一個縣綽綽有餘。
靈門故城的推測。
靈門故城的具體位置目前沒有發現,現在的說法有三:
1、石埠子說。《沂州府志》、《重修莒志》認為靈門就是石埠子(今安丘市石埠子鎮區),《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中國歷史地圖集》沿用此說。石埠子是姑幕故城,存在時間遠多於靈門,已經多人考證,前邊已經說過《沂州府志》把石埠子既作為姑幕故城又作為靈門故城,自相矛盾,現在看這一說法基本不成立。從距離看,石埠子距離虎眉山(壺山)直線距離20餘公里,即使縣城位於最邊陲,也超過了漢代縣的規模,何況中間相隔許多山嶺,東西交通極為不便,難以有效管轄。
2、何家莊子姑子頂遺址說。在石埠子是靈門故城的說法被否定後,莒縣張同旭先生認為,在石埠子西南約10公里的何家莊子村姑子頂遺址,有很大可能是靈門故城。何家莊子現屬於沂水縣富官莊鎮,在官莊鎮東10公里。此說較石埠子說要合理許多,但細究起來,也存在許多不合理之處,主要有:其一位置太偏。何家莊子距離壺山20公里,即使縣城偏居一隅,這周邊面積算起來也有四、五百平方公里,面積太大,縣城太偏。其二交通不便。何家莊子向西多為南北向山嶺分割,交通很不便,距離壺山一帶相對遙遠,不利於管轄。其三是遺址作為縣城不理想。姑子頂遺址是一高十餘米的小土嶺,頂部平坦廣有十餘畝,北側幾十米外有小河。作為縣城一是面積侷促,其次是缺水,山頂打不出井,現在村民在上挖了許多儲存大姜的井子,向下都是頁岩類,無水。用水需到嶺下小河,如果遇到圍城將斷水。
3、抬頭遺址說。“富滿莒沂邊”認為,抬頭村遺址很符合靈門故城的條件。抬頭村位於富官莊北約2.5公里,北距柘山鎮6公里,正處於推測的靈門縣轄區的中心地帶。抬頭遺址位於抬頭村北,南北長約500米,東西寬約300米,跨越新時期時代、漢代、唐代,此處地理條件非常優越:居於南北交通要道,北可去漢代梧成縣,南可去今官莊以遠,東可沿浯河去漢代姑幕;居於浯河之陽,磨山河(於家河)之西,用水方便,但地勢高敞,少水患之虞;處於河濱小平原,土地肥沃,旱澇豐收;位居轄區中心,便於管轄周邊。目前看,此處遺址具有最大的可能性。但在沒有確鑿的證據下,此說也只能是推測。
當然,靈門故城也可能靜靜地長眠在柘山鎮與富官莊鎮的某處等待人們發現,也可能永遠發現不了,消失在歷史的長河。
靈門與石壁口
在抬頭村西略偏南2公里許,有個叫石壁口的村,舊地方志稱石壁所或者石壁鎖。浯河自此向西有約1.5公里的河道是峽谷地段,兩岸石山夾峙,河道由二三百米縮小到二三十米,在峽谷出口處,兩側石壁陡立,如同石門夾峙。過去浯河洪水期水量很大,1974年8.13大洪水,石埠子水文站曾測到574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當洪水從峽谷噴涌而出,峽谷出口如同石門,這是否與靈門而來歷有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