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靈通岩風景區
- 位置:平和縣大溪鎮
- 高度:1287米
- 距市區距離:116公里
景區簡介,靈通十八景,七星排井,石翁石婆,清霄亭,清霄雷神,玉洞迴風,雲梯取月,五鯉朝天,仙人聚會,畫眉跳架,靈通大佛,石齋書屋,幽澗尋魚,觀音布施,仙女沐池,擎峰觀日,珠簾化雨,菊花引路,獅峰眺海,著名景點,
景區簡介
位於平和縣大溪鎮,屬省級風景區。靈通岩海拔高1287米,峭岩立壁,層巒疊嶂,怪石嶙峋,“菊花引路”、“三蟲游斗”、“仙人披被”“三童弄獅”、“畫眉跳架”、“珠簾化雨”、“猛虎守峽”、“五鯉朝天”、“九牛拖車”等十八景,奇異瑰美,惟妙惟肖。
靈通十八景
七星排井
在靈通寺外南邊十數步山崖路邊,米斗大小,排列如北斗星,井中清泉如注,純淨甘咧。相傳,八仙造了靈通十七景後,餘興未盡,為激勵後人,當即開鑿七口泉眼。永志黃道周、徐霞客、林氏、陳天定、張士良、陳揚美、張一棟七位賢士。靈通七賢,首推黃道周。黃道周(1585~1646)字幼元,號石齋,漳州銅山(東山)人,為明末最負盛名的學者和抗清愛國志士。黃道周對靈通山情有獨鐘,青少年曾在山上讀書,成名後又多次攜侶游山,吟詩唱和。他在《梁峰二山賦》中稱讚靈通諸峰“一一與黃山相似,或有過焉,無不及者。”靈通山賦於黃道周智慧和靈感;黃道周的名聲和文章詩賦也為靈通增色不少,此所謂“名山名士兩相益”也。
石翁石婆
在青雲寺的後山坡上,有並立兩塊巨石,座東朝西,北邊的是石翁,他的神情開朗,坦然自若,頭上還戴一頂圓帽,抬望前方。南邊的是石婆,她的頭髮稀疏散亂,梳個髻子,鬢角有時還插朵野花,神情淒楚,目光呆滯,鼻子都哭紅了,沒有牙齒的嘴巴癟癟的,似乎有莫大的痛苦壓在心頭。
清霄亭
清霄浮景碑右前方有一亭,名清霄亭,又名一覽亭,取在此觀賞靈通風景一覽無遺之意。一覽亭雖是一座平平常常的六角亭,但由於它處在懸崖的突出部位,臨崖欲飛,視野開闊,不失為一處絕妙好景。站在亭中,四處眺望,只見上下左右萬仞峭立,千岩競秀,空谷生風,霧嵐飄緲。山下的新榮水庫恰似一條金鯉魚,搖頭擺尾,向遠方游去;盤山公路象一條彩帶,九曲連環,似斷不斷。湖光山色,山水相映,盡收眼底,構成一幅氣象萬千的天然畫屏。
一覽亭邊,有一小碑,上刻“蕭然人外”四字。“蕭然人外”出自黃道周的《梁峰二山賦》,意思是說“清靜冷落地處於世俗人之外”,用它來比喻一覽亭,或比喻靈通山,都是恰當不過的。
清霄雷神
靈通風景區看了七井排星,往前走十數步,又有一景,名“清霄雷神”。著名的靈通“巨靈”碑就在這裡。“巨靈”碑為一摩崖石刻,刻有一繁體字“靈”字,字徑2.5米,筆力雄渾厚重。最令人拍手叫好的是,在“雨”字頭中間,嵌有一“巨”字,以此表示“巨靈”,真是匠心獨運,雋味無窮。“靈”字上方還刻有“清霄浮景”四字,亦蒼勁有力。
玉洞迴風
站在靈通寺前,可以看到十八景之一的“玉洞迴風”。洞在右前方小帽峰半山腰,上下是百丈懸崖,無路可走。洞口約米許,有棵松樹遮掩,景致甚幽。據傳,此洞是八仙漢鐘離所造之景,為的是緩解游山之人寒暑之苦,故用蒲扇扇個洞,山風經此洞迴旋之後吹出,夏天熱風變冷,冬日冷風變暖。又傳,此洞是當年黃道周藏書之處。他讀過的書,由一隻猿猴搬運,藏在洞中。因玉洞險要,無路可走,至今,黃道周的書還藏在洞中,一直沒有人能拿走它。
雲梯取月
雲梯取月是靈通十八景中最負盛名的.此景位於靈通岩懸崖下,刀削似的石壁像一堵牆,橫亘在遊客面前,似乎“上天無路”,卻好在“靈通有梯”。舊時,此處架設木梯,斜靠在石壁上,遊客需身貼危岩,小心翼翼面壁而行,中途萬不可轉頭朝下方看,腳底下是萬丈深淵,令人頭暈目眩。遊客如無勇氣,便會回心轉意,望梯興嘆,悻悻而歸。
而今,此處架有幾座雲梯,一座是鋼架式的,一座是鋼筋水泥橫梯,各具特色。遊客選擇一種雲梯,放心緩緩上爬,會感受到一種騰雲駕霧而又有驚無險的樂趣。
五鯉朝天
五鯉朝天景位於石寨村大路坪。舊時稱它五鯉湖是個天然湖泊。湖上五座小山丘如五條鯉魚躍出水面,欲蹦欲跳。據傳八仙智斗東海龍王後,來到石寨。忽見從東海龍宮逃出的五條鯉魚精在此造孽、傷害百姓,也是冤家路窄,只見漢鐘離仙除害造“五鯉朝天”之景的傳奇故事。
仙人聚會
位於石寨“三蟲游斗”景之右邊,一巨石平如板,復蓋著一山澗水潭,洞口朝東,早上日出,陽光射進水面,把五彩繽紛的天景,影射在復蓋的石板上,閃爍幌動,進入洞裡,天地人,渾然成趣。稱為石天。據傳八仙曾在此處聚會,故而得名。
畫眉跳架
位於擎天峰南麓之山窪,長期以來,由於峽谷水流沖刷,亂石集積到一起,形成了坑坑窪窪的亂石山坳。昔日從青雲村進山,此地是必經之道。相傳此乃仙人藍采和召亂石鋪築,行人過此須以跳代步,猶如此林間的畫眉跳架,跳躍前進,因而得名,進山人走走跳跳,別有趣味,不知疲倦。
靈通大佛
靈通山十寺均奉祀觀音菩薩。其岩峰山體處處可見形象逼真的菩薩。古人詩云:“惆悵崖邊遺舊址、尚存古佛獨莊嚴”。從南面看小帽峰,從山上至山麓數百米高的整座山峰,酷似一尊佛祖頭像。其額、眼、鼻、嘴、下巴、面頰俱全,線條清晰,比例準確,仰視遠方,妙相莊嚴、栩栩如生,造形完美。融天地造化之其妙、無絲毫人工斧鑿痕跡。無數遊人為這世之罕見的參天大佛讚嘆不絕。
石齋書屋
黃道周青少年時期勤奮好學,刻苦讀書,尤其喜歡躲在極為僻靜的地方,專心攻讀。在他20歲時(公元1604年)就住在靈通山讀書。靈通寺南側有個洞穴,就是他藏書和讀書的地方。後來經過邑試、郡試、鄉試均名列前茅,38歲殿試中進士。48歲時被貶官後,又到靈通讀書和講學。 黃道周學問淵博,潛心天文,精通易理,工書善畫,是明末傑出的學者。他雖然做了後代所敬仰的千秋古人,但其當年讀書、藏書的地方立有黃道周、陳天寶、林鶴胎三人碑記以激勵後人。
幽澗尋魚
靈通山幽谷坑澗中有一種稀有小魚,當地人稱之“娃娃魚”,屬兩棲綱蠑螈科動物。生長在深山清冷坑谷之特定環境中,舍此而居,則很難成活。觀到此魚,被視為幸運吉祥。遊人在氣候適宜時,在靈通山坑谷中透過清沏見底的水面,細心探尋抑或可看到約7-10厘米長的小魚在水裡游弋,此魚背和體側都呈黑褐色,有蠟光,頭腹扁平,緊貼石壁,尾側扁,四肢細長,顯得十分可愛。有專家稱為“山椒魚”。
它是一種極稀有、珍貴的魚類,是冰川時期遺留下來的活化石。觀者認為,它的珍貴不但在於它的稀有,還在於它獨具清靜、幽雅的品格,能見到它乃十分有幸,從而吸引著無數遊人爭相觀賞。
觀音布施
觀音布施:此景亦是靈通山自然奇觀之一。從北面山下方向看小帽峰,主峰前數丈,有一柱巨石,象婷婷玉立的觀音,頭部、身段比例準確,身材十分勻稱,神態安靜慈祥,面朝東北,雙手合十,頭上樹木如冠,身上拂袖飄然,默然而立,口中念念有詞,形神逼真,惟妙惟肖。觀此景如沐慈悲,故此得名。
仙女沐池
仙女沐池:大帽峰與小帽峰的狹谷溪澗中段,亭閣下,其間水流潺潺,由於上頭流水長年衝擊,把下面岩石沖成凹狀,形狀如盆,直徑二米餘,狀如天然浴池,池內水清見底,注入之水經池旋迴而溢出,夏日在池中浸片刻,體味一下仙女洗浴之味,飄然亦仙。
擎峰觀日
擎天峰是靈通山的主峰之一。海拔1287米。從底下看懸崖絕壁,筆直尖削,無立足之地,其實峰頂坡度平緩,象個大平台,能容立百人。登上山頂,看四周諸峰都變得矮小,天空十分遼闊,大地浸沒在雲霧裡。凌晨登頂,便可看到宏偉的景象:夜幕徐徐退去,東方漸漸發白,迎來絢麗的霞光,太陽在晨曦中冉冉升起。非親臨其境就無法領略到這裡的無限風光。
珠簾化雨
閩南首屈一指的天然勝景靈通岩,以巨石蓋頂,氣勢磅礴,極為壯觀。岩石右側有座天梯,人們可登梯剪彩去,攬明月。在天梯頂上有一口石井,一年四季井水噴涌而出,碧藍碧藍的,清甜可口,極為惹人喜愛。神話傳說,古時候,玉龍曾在這裡吐霧。?
每當清晨,或是黃昏,尤其是初春季節,雲霧瀰漫岩頂,飛泉從雲霧中騰出,晝夜不停,一陣緊接一陣地直瀉幽峽深淵。素有“雲來雨落”的盛譽。如碰上晴朗的時辰,“瀑泉散日成珠”,光色綺麗多彩。這就是聞名海內外的“靈通珠簾泉”,又稱“珠簾化雨”。盛夏,驕陽似火,閩南大地熱氣蒸騰,這裡珠簾化雨降暑氣,是非常清爽的。
菊花引路
每年金秋,是遊覽靈通山、登峰眺海的好時光。這時節天高氣爽,碧空萬里無雲,大地一派豐收的景象,人們從山腳下登石蹬,路旁一簇簇迎客怒放的黃花,清艷含嬌,姿色優美,極為惹人喜愛。這正是秋菊佳色含嬌,香氣溢山中,竟吐芬芳,迎風撲鼻,真叫人精神振奮、心舒氣爽。人在山上走,如在百花叢中行。君欲至勝地,自有號稱“香姐”的菊花來導遊。
獅峰眺海
靈通山海拔一千二百多米的東面岩,形象猶如雄獅,生動逼真,栩栩如生,故稱獅子岩,又叫獅峰,明朝本縣人士張士良刻原名為“孔岩”,古往今來,遊客絡繹不絕。明代著名學者黃道周和許多官宦文人曾在此讀書,舊時詩人墨客也曾在這裡題詩撰文,流傳今世。相傳,清乾隆皇帝巡視江南,曾送一鐘,賜一匾給獅峰下的“朝天寺”。名曰:“贈給靈通十八景之一。”
著名景點
靈通寺建於天然石洞中,上有磐石覆蓋,下臨懸崖絕壁,唯有一條“天梯”小徑可以攀登。洞前百米高處,涓涓細流,飛濺而下,點滴如珠似玉;雨後流泉飛瀑,猶如珠簾高掛,身臨其境,令人叫絕。
朝天寺是靈通岩的另一聖景,它坐落在一塊高聳入雲的巨石頂上。整塊巨石如張開大口的巨蟒,巨石下一條羊腸小道猶如蜈蚣爬行,路旁一天然岩石似青蛙叫天,構成了形象逼真的“三蟲游斗”奇觀。
遊人至此,似乎還可聽到它們遊戲、打鬥的聲音,不能不感嘆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此外,景區內還有台灣“阿里山之神”吳鳳故居、黃道周講學處、林語堂故居等文人景觀和1200多種亞熱帶稀有植物及珍奇的“娃娃魚”。
在這裡,你可進行觀日出、爬山等活動,山上的靈通山莊是你休憩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