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照太后

靈照皇太后(Linh Chiếu hoàng thái hậu)黎氏(?—1161),越南李朝后妃,黎大行皇帝玄孫,李神宗後宮,李英宗生母。

李朝取代前黎朝後,黎桓的子孫在地方仍具有一定實力。黎氏之祖、父皆任真登州牧,尚李朝公主。神宗天彰寶嗣二年(1134),黎氏入宮。黎氏後封感聖夫人(Cảm Thánh phun hân),於天彰寶嗣四年(1136)生下皇次子天祚。次年,神宗病危,黎氏趁機連同妃嬪、朝臣發動宮廷政變,擁立皇子天祚,即英宗。英宗即位,黎氏被尊為皇太后。由於英宗即位時年僅兩歲,黎太后與外戚杜英武成了英宗朝前期的實際統治者。英宗大定二十二年(1161)七月,黎太后去世,謚靈照。

基本介紹

  • 別名:感聖皇太后、憲至皇太后 
  • 姓氏:黎(九真黎氏)
  • 朝代李朝
家世,入宮,奪嫡,掌權,家庭成員,相關史料,

家世

靈照太后的事跡散見於碑誌與《大越史略》《大越史記全書》等史籍。以靈照太后季妹奉聖夫人為志主的《奉聖夫人黎氏墓誌》,是現存內容最完整的李朝女性墓誌。墓誌正面介紹了黎氏姊妹的顯赫家世:
神宗仁孝皇帝夫人黎氏,諱蘭春,即輔天太王之季女也。好曰瑞聖公主,譽宗正皇之孟女也。長婆曰瑞聖公主,即聖宗皇帝之孟女也。祖駙驥尉、真登州寶所觀察使,即御蠻太王之親侄,寔黎家大行皇帝之孫。輔天太王者有子息二十員:太后一,夫人三,公主四,太子等一十有二。
根據志文,黎氏姊妹的祖父是前黎朝御蠻王黎龍釘的侄子,大行皇帝黎桓的孫子,則黎氏姊妹的曾祖是黎桓的兒子,但名諱、封爵不詳。前黎興統三年(991)正月,大行帝黎桓封第四子龍釘為御蠻王,使居峰州。峰州的轄境包括今越南河西、永福兩省西部,富壽省東部地區,治所在富壽省越池市。奉聖夫人葬地為“中江州歲豐鄉”,在今富壽省三農縣香嫩社,位於峰州境內。這可能是墓誌強調奉聖夫人與御蠻王間關係的一個原因。黎氏姊妹的祖父是李朝的駙驥尉、真登州觀察使。真、登兩州,唐析峰州都督府而置,轄境包括今越南萊州、山羅、安沛、富壽等省的部分地區,治所在富壽省富壽市。駙驥尉近於中國之駙馬,此號說明黎氏姊妹的祖父娶了李朝的公主。將公主嫁給州牧、蠻酋是李朝中央羈縻地方勢力的手段之一。可見,李朝取代前黎朝後,黎桓的子孫,如黎氏姊妹這一支,在地方仍有一定實力。
“好曰瑞聖公主,譽宗正皇之孟女也。長婆曰瑞聖公主,即聖宗皇帝之孟女也。”從句意及上下文來看,此處的“好”指母親,“長婆”指祖母或年長輩高的女性。黎氏姊妹的祖母是李聖宗長女瑞聖公主,母親是譽宗正皇長女瑞聖公主。譽宗正皇,其人不詳,當為李朝宗室。學者耿慧玲推測,兩位瑞聖公主為同一人,即志主之母;“譽宗正皇”系李太宗子奉乾王李日中;瑞聖公主即奉乾王長女玉嬌。通瑞二年(1035)七月,太宗立寵姬為感天皇后,封皇子日中為奉乾王,其他皇子為侯。奉乾王兩度在太宗出征時留守京城,還曾奉太宗旨出征,地位不同於一般皇子。奉乾王既然如此特殊,有“譽宗正皇”之稱也不無可能。奉乾王長女玉嬌(1042—1113),在父親去世後由李聖宗撫養,長大後封公主,嫁真登州牧黎氏,可能就是嫁給黎氏姊妹的父親。綜上,耿慧玲如此理解“好曰瑞聖公主”以下語句:奉聖夫人的母親瑞聖公主是輔天太王真登州牧的妻子;奉聖夫人丈夫(李神宗)的姑母是聖宗的義女、奉乾王的女兒瑞聖公主李玉嬌。
這樣理解也有矛盾之處。首先,《大越史略》有仁宗天符睿武六年(1125)四月瑞聖公主進獻祥瑞的記載。如果這位瑞聖公主就是真登州牧夫人李玉嬌,則逝於會祥大慶四年,不可能在去世十多年後向仁宗進獻祥瑞。當然,不排除“除了玉嬌,還有一位瑞聖公主”的可能。其次,奉聖夫人黎蘭春生於仁宗龍符九年(1109),李玉嬌當時六十八歲,這個年齡差對一對母女實在太大,何況玉嬌晚年孀居出家。總之,若無更多證據,將很難圓滿地解釋兩位瑞聖公主與李玉嬌的關係。
墓誌稱黎氏姊妹的父親為“輔天太王”。此爵應該是黎太后掌權時追授給父親的,因為李朝皇帝極少封臣下為王。輔天王有子女共二十人,“太后一,夫人三,公主四,太子等一十有二”——十二個兒子,八個女兒。“太后”即黎太后,三位夫人包括志主奉聖夫人黎蘭春。黎太后、黎蘭春入宮後分別封感聖、奉聖夫人,那么此處的“夫人”可能是妃嬪的封號。“公主”“太子”應該也是黎太后掌權時追授之號。
靈照太后
(圖)九真黎氏與李朝皇室聯姻關係圖
(圖片出自學者耿慧玲論文《越南李朝太傅劉氏兄弟墓誌考證及其歷史意義——中越政治文化比較研究》,《 朝陽學報》,2000年,第五期,第190頁。)

入宮

黎太后生年及入宮前經歷均不詳,現有史料對她的記載集中在她入宮後。
李仁宗在位多年而無子,遂於會祥大慶八年(1117)末立皇弟崇賢侯子陽煥為皇太子。天符慶壽元年十二月十二日(1128年1月15日),仁宗去世,皇太子陽煥即位為帝,時年十二歲,即李神宗。神宗對仁宗的身後事不甚用心,倒是很快將大臣之女納入後宮。天順元年(1128)二月,神宗立殿前指揮使李山之女為儷天皇后,封太尉黎伯玉之侄孫女為明寶夫人。黎伯玉是仁宗所定顧命大臣,在神宗即位後進位太尉,封侯。天順三年(1130)正月,神宗下詔,不許百官之女提前嫁人,只許未被選入宮者嫁人。
天彰寶嗣二年(1134),黎氏和妹妹蘭春入宮。是年黎蘭春二十六歲;黎氏是蘭春長姊,年齡保守估計在三十歲上下,此前是否曾嫁人不得而知。黎氏姊妹是聖宗的外孫女,所以也是神宗的表姊。黎氏後封感聖夫人,進封具體時間不詳。天彰寶嗣四年(1136)四月,黎氏生皇次子天祚,群臣向神宗進獻金銀錢幣,並上表祝賀。神宗長子天祿生於天順五年(1132)五月,據黎氏等人的說法,為後宮所生。

奪嫡

天彰寶嗣五年(1137)九月,神宗病重。神宗原本立長子天祿為皇太子,這時卻改立次子天祚。《大越史記全書》對神宗易儲一事可謂輕描淡寫:
後宮的感聖、日奉、奉聖夫人(日奉夫人很可能也是輔天王的女兒,感聖夫人的妹妹)派人賄賂參知政事徐文通,對他說:“您如果奉旨草擬遺詔,請不要拋棄三位夫人。”徐文通答應了。等到神宗真的命徐文通草擬詔書,徐文通便有意拖延,執筆但不寫字。三夫人很快趕到,哭著說:“我等聽說,古代的嗣位是立嫡不立庶。天祿是寵姬之子,如果讓天祿嗣位,他的生母必定僭越,心生妒害之情。如此一來,我們母子能幸免於難嗎?”神宗便下詔,詔曰:“皇子天祚雖年幼,但是嫡子,天下皆知,應當繼承皇位。皇太子天祿可封明道王。”
易儲在封建王朝絕非小事,三夫人和徐文通實際上發動了宮廷政變。《大越史記全書》稱神宗長子天祿為“皇次長子”,次子天祚為“皇長子”“嫡長子”,看似奇怪,卻是政變留下的痕跡——天祿、天祚同為庶子,三夫人、徐文通等人既然強調庶子不宜嗣位,就要儘量把天祚的身份往嫡子上靠。
九月二十六日,神宗逝於永光殿,享年二十二歲。十月一日,年僅兩歲的皇太子天祚即位,成為李朝即位時最年幼的皇帝,即李英宗。朝廷以英宗的名義改天彰寶嗣五年為紹明元年,大赦,尊感聖夫人黎氏為皇太后,英宗與黎氏一同聽政。《鉅越國太尉李公石碑銘序》稱黎氏為“憲至皇太后”(Hiến Chí hoàng thái hậu),這應該是她的尊號。
P.S. 神宗去世時間,《鉅越國太尉李公石碑銘序》作紹明元年丁已(1137)無射之月,《奉聖夫人黎氏墓誌》作天彰寶嗣五年丁巳,《大越史略》作天彰寶嗣五年丁巳九月,《大越史記全書》作天彰寶嗣六年戊午(1138)九月。李朝碑刻所記時間所記更為可信,即神宗逝於天彰寶嗣五年丁巳九月。《全書》將神宗卒年向後延了一年,以致接下來幾年的乾支也都後延一年:天彰寶嗣五年、紹明元年為丁巳,《全書》以天彰寶嗣六年、紹明元年為戊午;紹明二年為戊午,《全書》作己未;紹明三年為己未,《全書》作庚申。朝廷改紹明四年庚申(1140)為大定元年,《全書》作紹明三年二月改元大定元年。從大定元年開始,《全書》紀年之乾支恢復正常。

掌權

限於史料,現已難知黎太后掌權期間如何施政,但有一點很明確,就是黎太后一直重用外戚杜英武。
杜英武(1113—1159)是英宗祖母杜太后的族弟。杜英武算是神宗的舅舅,但僅比神宗大三歲,可能比黎太后年輕十歲或更多。杜英武的父親是名臣李常傑的外甥,太尉郭盛溢的外孫。大臣黎伯玉看重杜英武的出身和稟賦,收他作義子。杜英武八歲補上林子弟,十五、十六歲時入侍內廷。黎太后入宮後,注意到了才貌雙全的杜英武,也很欣賞他。杜英武在神宗朝聲望漸起,《鉅越國太尉李公石碑銘序》甚至稱神宗臨終,向杜英武託孤,之後杜英武和黎太后至東宮迎立英宗(這似乎表示杜英武也參與了三夫人、徐文通發動的政變)。英宗即位時,祖母杜太后尚在。英宗朝初年,杜英武讓妻子蘇氏出入宮廷,侍奉杜太后,他趁機與黎太后私通,於是更加得勢。
從杜英武所獲殊遇來看,他的確深受黎太后寵信。英宗即位後不久,黎太后即加杜英武檢校太傅。紹明二年(1138)九月,黎太后拜杜英武為輔國太尉,賜姓李氏,此時英宗即位才將近一年。大定元年(1140)三月,黎太后任命杜英武為宮殿令,知內外事。次年,杜英武、蘇憲誠等平定申利之亂,杜英武獲賜義安、清化、富良三府封戶。大定十一年(1150),英宗大病一場,杜英武向上天祈求英宗病癒,願以身代。英宗痊癒後,不僅重賞杜英武,還納他的兩個族侄女為夫人,其中小的那位是高宗生母靈道皇后
黎太后庇護杜英武一事充分體現了兩人間的親密關係。杜英武長期掌在朝中引發不滿,一批官員開始合謀扳倒杜英武,包括皇親如智明王、保寧侯、駙馬楊嗣明,近衛、內侍如殿都指揮使武帶、廣武都火頭樑上箇、玉階都火頭同利、內侍杜乙等人。大定九年(1148),武帶等人帶兵至皇宮越城門外,大喊道:“英武出入宮廷,恣意行兇,他的惡名傳到外面去了,罪行不能更大了。臣等請求儘早除去英武,不要留下後患。”此時杜太后已去世。英宗遂讓禁軍抓捕杜英武,並讓廷尉按察此事。黎太后派人送酒菜至羈押杜英武處,還悄悄於食具中藏金以賄賂看守者。英宗親審此案,決定流放杜英武。但黎太后憂心忡忡,便多次設法會、大赦,希望保住杜英武。杜英武最終無事,官復原職,更受寵信,還有力地報復了反對他的人,此後再無人可撼動杜英武。按,杜英武案時間,《大越史記全書》作大定十一年(1150)。
晚年的黎太后住在廣慈宮。大定四年(1143)八月,朝廷開始為黎太后營建廣慈宮(又作大定五年或六年)。大定九年(1148)十月,廣慈宮建成。
大定二十年(1159)正月,杜英武病逝,英宗、黎太后震悼。二十二年(1161)七月,黎太后去世,在皇太后位近二十四年,謚靈照。

家庭成員

高祖:黎大行帝黎桓
曾祖:黎桓子,名諱、封爵不詳
祖父:名諱不詳,李朝駙馬、真登州觀察使
祖母:瑞聖公主,李聖宗長女
父:名諱不詳,駙馬,封輔天王
母:瑞聖公主,譽宗正皇長女
兄弟:共八人,皆為太子
妹:共十一人;三人為夫人,八人為公主;季妹為神宗後宮奉聖夫人黎蘭春(1109—1171)

相關史料

奉聖夫人黎蘭春的墓誌
(原拓俗字、異體字頗多,此處所引墓誌出自耿慧玲論文《李英宗朝婚姻關係與權力結構研究》)
碑陽
【額】
奉聖夫人黎氏墓誌
【志】
皇越奉聖夫人黎氏墓志銘並序
神宗仁孝皇帝夫人黎氏,諱蘭春,即輔天太王之季女也。好曰瑞聖公主,譽宗正皇之孟女也。長婆曰瑞聖公主,即聖宗皇帝之孟女也。祖駙驥尉、真登州寶所觀察使,即御蠻太王之親侄,寔黎家大行皇帝之孫。輔天太王者有子息二十員:太后一,夫人三,公主四,太子等一十有二。
天彰寶嗣二年甲寅,皇帝初納太王孟女婆感聖皇太后,見夫人姿美,兼有四教,又聘之為妃暫入公宮,而明知婦道;先登宗室,而體錮陰風。服用必中度,言動必中節。四年丙辰,進冊奉聖夫人。是時錮之心,行節史漢之化;修采蘩之職,不失小星之惠。及下協皇英之嬪虞,贊褰自飲;猶侄舉之輔周,先揚帝道。五年丁巳,號送宮車,誓留陵寢,執匪懈之心而現莫,修行上道而教虞。
夫人貌端潔而性深靜,喜怒不形於色,使人則以悅留,無笞索迫。始,今上即位,太后輔政,每朔望則詣朝,上篤敬之,與言則極情無愆。尒來頗有私謁,上及皇太后常幸其宮,見其舉置,嘉其為人而嘆曰:“古之明世夫人。人有身一諱景信,恭順合禮,位亞維城,家業皆篤於敬,常念衣錦之鄉,祖不忘奉,願啟勝緣,以答先聖之眷遇;迨終則窆其側,以邇先人之塋,禮也。乃卜中江洲,啟惟歲豐鄉為休,崗巒攢秀而環列,江湖清碧而帶繞,獲陰陽向背之圖,資使阮抱揖之勢,特蒙聖旨,給賜人工,擢材瓦而立寶所,斧藻雲畢,而香火不息,之其顧也尊。政隆寶應九年九月,夫人寢疾,上親視藥餌,百而弗瘳,以當年十月十八日己未之晨薨,年六十有三。上為之震悼,輟朝減膳,乃敕降賻賵之物也,具於常,可謂哀榮之禮有加,詔太傅陳公洎內侍省奉議郎黎公監護喪葬,密□為厚,示如昭聖皇后之故事。十一年冬十二月初八日丙寅之晨,恩旨別葬於地鄉,即璞山延齡福聖寺之西隅,乃命國史,述此芳猷,志於墓石,銘曰:
龍盤虎伏孕秀氣,中江往往產豪貴。夫人懿行顯當時,神婆綿約合為異。玉樓台宮室亞後,心同琴瑟無妒忌。宮車晏駕奉陵寢,使無風雨難塗至。日遇高山氣奄奄,人間痛惜潸然淚。歲豐新墓立貞珉,傳民愈久千萬世。
碑陰
進開於後:
〔政〕隆寶應九年九月十八日己未之晨
皇越奉聖夫人黎氏墓誌
神宗仁孝皇帝
輔天大王之季女也,母曰瑞聖公主,長婆感曰,三寶田池給賜,而香火流傳萬代,壹坐落池頭停處,壹田坐落舉午處,壹田坐落𣷷滝處,照如內碑。
後而弗瘳,以當年十月十八日之晨忌禮。
一付與鄉村守墓石不息。之其顧也尊敬事。
一修造延靈福聖寺,在西隅,英靈大名藍古蹟。
P.S. 碑陰文字系後世補刻,其中有幾個詞被認為是用漢字和喃字記錄的越南語地名:頭停(đầu đình)、舉午(cửa ngõ)、𣷷滝(bến sông)。頭停,亭之前頭。舉,cửa,門;午,ngõ,小巷;舉午即巷門口。𣷷,bến,碼頭;滝,sông,河;𣷷滝即河津,河岸的。
黎太后庇護杜英武
《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四
庚午(大定)十一年【宋紹興二十年】春三月,旱。秋七月,旱。九月,真臘入寇乂安,至霧濕山,會暑濕,多瘴死,遂自潰。
初,帝幼沖,政無大小,皆委杜英武。英武使妻蘇氏出入宮禁事杜太后,以故英武私通黎太后,因此益驕,居朝廷則攘臂厲聲,役官吏則頤指氣,使眾皆側目而莫敢言殿都指揮使武帶、廣武都火頭樑上箇、玉階都火頭同利、內侍杜乙與智明王、保寧侯、駙馬郎楊嗣明等謀收捕英武。計定,帶等率軍士詣越城門外,大呼曰:“英武出入禁庭,恣行兇穢,惡聲聞外,罪莫大焉。臣等請早除之,毋貽後患。”有詔禁軍收捕英武,繫於左興聖廊,命廷尉者按其事。太后令人饋以酒食,密置金於食器,以賂帶及其監守者左興聖火頭阮楊曰:“汝等貪賂,我與汝必不免於英武之手,不如先殺之,以免後禍。”乃執戈欲刺之。左興都譚以蒙抱楊奪其戈止之曰:“殿謂英武罪當死,須俟帝命,不可擅行。”楊怒詬【音候,罵也。】之曰:“殿前武吉,非是帶耶?【吉、帶,方言,糞、尿也。】何貪人之賂而不惜命乎。”言訖,知不免,遂赴井死。時帝聽英武獄,配英武杲田兒。太后憂悶,思所以復英武職任,乃屢設大會,赦諸罪人,冀英武得預焉英武累蒙赦宥,復為太尉,輔政如故,寵任愈隆,由是擅禍福,專生殺,而怨報之心常交如也,猶恐軍吏追捕,多不如意,乃以指使百餘人獻之以為奉國衛都,有犯罪者,悉委奉國衛都捕之。英武密言於帝曰:“往者,武帶等自率禁軍,突入闕庭,其罪莫大,不早懲之,恐異日變生,不可圖也。”帝莫之覺。遂可其奏。英武命奉國衛都逮捕帶等下獄治之。詔降智明王為侯,保寧侯為明字,保勝侯為奉職,內侍杜乙等五人上木馬,玉階火頭同利等八人斬於西階市,殿都指揮武帶等二十人梟諸江頭,駙馬郎楊嗣明等三十人流遠惡處,諸預謀者並圖田宏犒甲,果如楊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