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靈泉鄉
- 下轄地區:轄12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
- 地理位置:津市市西南郊,西與澧縣道河鄉、南與臨澧烽火鄉接壤
- 面積:55平方公里
- 人口:1.21萬人
簡介,歷史,經濟建設,農民收入,鄉村面貌,各項社會事業,
簡介
靈泉鄉集鎮五泉鋪因東南西三面五口泉水匯聚於此而得名。相傳明朝劉伯溫遊歷至此,謂為風水寶地。耕地2.1萬畝,其中水田1.8萬畝。該鄉轄12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2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1萬人。
歷史
解放前,靈泉鄉是一個山高坡陡石頭多的窮地方。解放以來,勤勞勇敢的靈泉人民煥發了改天換地的熱情,在這片熱土上辛勤耕耘,六十年代建起了裝機容量達440KW的大旗機埠和萬米灌渠,使萬畝“望天收”薄地變成了高產良田;七十年代,全鄉乾群苦戰十個冬春,在亂石林立的不毛之地鹿山建起了萬畝杉木林基地;八十年代,曾榮獲全國計生工作模範鄉稱號。
經濟建設
農民收入
在調整農業結構方面,咬定荒山不放鬆,化資源為財富,新增造林面積1.2萬畝,建立了以早熟柑桔為主的經濟林,以松、杉為主的用材林,以蘭、桂、樟為主的風景林三大基地,達到了人平2畝林果的規模;依託旺森集團,建立了三元雜交瘦肉型商品豬為主的養殖基地,達到了人平2頭豬的規模;同時,搞好大水面精養和低洼田改造,發展水產養殖面積5000畝;利用天然草場,肉牛、山羊、土雞、蛋鴨等特色養殖也已初具規模;通過招商引資,引進項目15個,引資550萬元,使全鄉民營工商企業達32家,年創產值1.2億元,增長71.4%,創利稅近百萬;建立了年加工能力達25000噸的龍鳳米業集團,優質大米暢銷廣東、貴州等省市,使該鄉成為湘北重要糧食聚散地。林果、畜禽、優質糧油、水產、勞務等五大支柱產業的建立,使全鄉社會總產值由2000年的1.2億元上升為2.1億元,增長75%。通過推進稅費改革、精減機構,全鄉消赤減債560萬元,占債務總額的91%,其中村級285萬元債務全部結零。農民負擔由人平280元減至46元,減少84.5%。農村經濟步入了良性發展的軌道,農民收入大幅提升,全鄉人平收入由1560元增至2750元,增長76%。全鄉儲蓄餘額由五年前的900萬元增至3500萬元,增長288%。
鄉村面貌
為改變靈泉基礎設施差、交通閉塞的落後狀況,在上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多方籌資1200多萬元,加大了基本建設的投入力度。其中投資560萬元修建了6KM的津臨公路靈泉段和4條高標準的村級公路(含水泥路2條5公里),以及跨度為100米的橋樑1座;投資500萬元加強集鎮建設,實現了200米街道全面砼化,修新街2條,下水道3000米,水塔1座,實現了集鎮的硬化、美化和亮化,集鎮人口由不足500人上升為近2000人,成為津市西南的邊貿重鎮。同時,投資近20萬元,興修堰塘,整修溝渠,基本消滅了乾旱死角,使全鄉人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各項社會事業
共投資近百萬元改善辦學條件,徹底消滅了中國小危房,教學質量大為提高,使該鄉出現了英才輩出的喜人局面;投資60萬元新建的鄉衛生院住院大樓即將投入使用,民眾就醫條件差的難題得到根本解決;計畫生育工作繼續保持了紅旗單位的稱號,生育觀念得到根本轉變,少生快富已成為民眾的自覺行動;打牌賭博、封建迷信大為減少,社會治安得到根本好轉;電話、電視、摩托已進入普通農家,不少家庭還購置了電腦、空調、轎車;農業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聯合收割機等農用機械逐步把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社會養老等保險事業覆蓋面逐年上升;全鄉乾群富而思進,富而思學,科技文化水平不斷提高;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紮實有效,機關幹部作風大為改進,繁榮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已在靈泉鄉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