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靈和禪寺
- 建於:明萬曆二十八年
- 高:50餘米
- 被列為:清代羊城八景之一
- 地理位置:廣東潮安縣庵埠鎮竹排街
- 占地面積:1800平方米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潮州市
建築結構,主要景點,歷史文化,地理位置,著名人物,地圖信息,
建築結構
1987年政府有關部門根據宗教房產政策,由智誠法師接收管理。他多方奔走籌劃經營,十方善信踴躍樂助,辛苦六載,精心設計施工,全寺改祠堂式為宮殿式,占地1800平方米,分前中後三進。前為天王殿,供奉彌勒菩薩、韋馱菩薩及四大天王。
中為大殿,供奉釋迦牟尼佛、文殊、普賢二菩薩和十八羅漢。後為藏經樓和智誠法師紀念堂。左側是觀音閣、客堂、僧舍、方丈室,右側是地藏閣、祖堂、僧舍、齋堂。全寺飛檐翹角,琉瓦丹牆,精雕斗拱,殿脊以彩色瓷片鑲嵌成絢麗圖案,富麗堂皇,莊嚴肅穆。
主要景點
琶洲塔青磚砌築,內膛為八角直井式,每層對開四門,另外四面均設佛龕。從第二層起,每級逸出腰檐。塔身由下至上逐漸變窄。這就和我們的傳統建築風格一至,拿黃鶴樓來對比,兩者皆講究對稱,有腰檐逸出,塔身隨高度增加變窄。從塔內的佛相可以看出中國人當時的思想,如宗教信仰。而且,身住在琶洲塔附近的人一直都有每逢重陽登塔遠眺的習慣,這是廣州習俗繼承的一個反映。
而當中西方人形象和高入去端的避雷針,無疑是來自中西文化交流和現代科技發展的。
廣東省潮州市潮安縣庵埠鎮 靈和禪寺 (廣東省潮州市湘橋區南春路振德街 雲遊居士編輯)
歷史文化
琶洲歷史上也曾經是古代著名的海港,叫琶洲港,是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遺址。琶洲塔屹立在小山坡上,充當著導航標的作用。當年若是乘船從珠江口進入廣州,必定會看見這座猶如中流砥柱的琶洲塔,所以便稱它為“琶洲砥柱”,而“琶洲砥柱”後來成為清代的羊城八景之一。它引領著源源不斷的滿載貨物的船隻進入中國大地,見證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與傳播。
地理位置
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了凡和尚首次拓地建寺,明朝天啟四年(1624年)戶部左侍郎林熙春請旨擴建,清乾隆 後又多次修葺,遂成南方祠堂式的建築群。隨著靈和禪寺的創建和擴大,人們紛紛從各地遷來,蓋屋居住,從事農耕商貿,經數百年不斷發展,遂成現今繁榮的潮安縣城所在之鎮——庵埠鎮,因建寺在先,開埠在後,故名庵埠鎮。“文化大革命”中,寺被強占,佛像被砸,文物散失,聽堂殘破。
著名人物
靈和禪寺向為曹洞法系,歷代高僧輩出,寶慶、無也、梅峰、達清、安公、樂公、可隱、釋光、智誠、法海均是名重一方的佛門龍象。尤以智誠法師難行能行,他於1936年,卓錫靈和禪寺,次年農曆二月十九日在寺內閉般若關,為期三年,修持苦行,研讀《般若》《華嚴》,四月初八發出誓願:“我須重法輕身,不惜生命,獻出舌血,以敬書《大方廣佛華嚴經》一部,庶幾不愧為佛子,亦不負恩師教養我之婆心焉!”歷時三年 余,天天不斷,寒暑無輟,完成一部用舌血恭寫成的《大方廣佛華嚴經》81冊,70餘萬字,字字端楷,一筆不苟。今天這部稀世的佛教文化瑰寶珍藏於潮州開元鎮國禪寺中。
1946年9月,虛雲和尚法駕親臨靈和禪寺弘法,前來皈依者近萬人,盛極一時,至今仍為人們所傳頌。本寺重興後,法雲法師多次舉行“水陸大勝齊法會”、“祈禱國泰民安世界和平法會”等法事。也常禮請大德明師定期來寺講經說法,本地及毗鄰縣市佛門四眾紛來聽講,弘揚佛法。靈和禪寺現任住持法雲法師。
地圖信息
地址:萬和路與071縣道交叉口西北15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