霳,異體字:隆,拼音lóng ,注音ㄌㄨㄥˊ ,簡體部首雨部,部外筆畫11畫,總筆畫19畫,繁體部首雨部,部外筆畫12畫,總筆畫20畫,五筆FBTG,倉頡MBNLM,鄭碼FVAM,四角10215,結構上下,統一碼9733,筆順一丶フ丨丶丶丶丶フ丨ノフ丶一ノ一一丨一。
基本解釋,古籍解釋,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霳lóng(ㄌㄨㄥˊ)
1、〔靊霳〕古同“豐隆”,雷神,如“霳霳布令,霎時電掣與雷轟。”
UNICODE
霳字UNICODE編碼U+9733,10進制: 38707,UTF-32: 00009733,UTF-8: E9 9C B3。
霳字位於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霳【戌集中】【雨部】康熙筆畫:20畫部外筆畫:12畫
康熙字典 霳
《廣韻》力中切《集韻》《韻會》《正韻》良中切,𠀤音隆。《玉篇》豐隆,雷師。俗從雨。《韻會》雲師。《屈原·離騷》《淮南子·天文訓》《司馬相如·上林賦》皆作豐隆。《水經》作封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