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943年4月22日,生於一個美國紐約匈牙利裔猶太人家庭。
1960年,因厭食症輟學,開始為期七年的心理分析治療。
1961年,畢業於休利特高中。
1963—1968年,在哥倫比亞大學旁聽。
1968年,出版處女作詩集《
頭生子》,但該作品有強行說愁的味道。
1975年,開始在多所大學講授詩歌創作;同年,出版詩集《沼澤地上的房子》,其主題是喪失。
1980年,出版詩集《
下降的形象》,該作引起了讀者的道德敏感。
1985年,出版詩集《阿基利斯的勝利》,該作品關注生、死、愛、性等;同年,憑藉《阿基利斯的勝利》獲得美國國家書評界獎。
1990年,出版詩集 《
阿勒山》,該作品體現作者的使命感;同年,憑藉《阿勒山》獲得美國國會圖書館R·J·波比特國家詩歌獎。
1995年,把《頭生子》《沼澤地上的房子》《下降的形象》《阿基利斯的勝利》合併出版了《最早的四部詩集》。
1992年,詩集《
野鳶尾》出版,該詩集是以《聖經·創世記》為基礎的組詩,主要是一個園丁與神的對話(請求、質疑、答覆、指令),關注的是挫折、幻滅、希望、責任。
1993年,憑藉《野鳶尾》獲得普利茲詩歌獎。
1994年,發表隨筆集《證據與理論》,該作品講述了作者的早年生活。
1997年,在《最早的四部詩集》的基礎上加入《阿勒山》出版了《最早的五部詩集》。
1999年,當選為美國詩歌學會理事;同年, 出版詩集《
新生》,這部詩集將美與生、死、愛相映襯。
2001年,詩集《七個時代》出版,該作品表達了關於世界既玄學又具象的思考。
2003年,當選為美國第12屆桂冠詩人。
2006年,詩集《
阿弗爾諾》出版,該作品集中於希臘神話中女神珀爾塞福涅被冥王劫持、娶作冥後之事。
2012年11月,出版詩合集《詩1962—2012》。
2014年,憑藉《忠誠的和貞潔的夜晚》獲得美國國家圖書家詩歌獎。
美國當地時間2023年10月13日,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美國前桂冠詩人露易絲·格麗克在她麻薩諸塞州劍橋市的家中去世,享年80歲。
主要作品
作品名稱 | 英文原名 | 發表時間 | 作品體裁 |
---|
| | | |
| | |
| | |
| | |
| | |
| | |
| Proofs and Theories: Essays on Poetry | | |
| The First Four Books of Poem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創作特點
主題思想
重建生活
露易絲·格麗克的詩包含成長、結婚、婚後的生活、離婚以及離婚後如何“重建”自己的生活等等類似的主題,這些主題既是她在生活中所面對的具體問題,也是不得不去直面的精神問題。其中,遭遇痛苦、乃至危機、都在所難免。露易絲·格麗克將這些可能的問題和危機都轉化為筆下的詩行。因此,她的詩作也就打上了生活的烙印。但是,露易絲·格麗克並非像自白派那樣,直接呈露自己個人的日常和精神生活,而是將神話、傳說、經典故事等“他者”的故事融入在“自傳”式的訴說中。於是,她的詩就顯得既在個人事件敘述上撲朔迷離,又使得個人的經歷具有了客觀化和普遍性的面目。
女性主題
討論露易絲·格麗克的詩,很難忽略掉她的女性身份及其詩歌中鮮明的女性主題。這個主題表現在作者本人身上,首先是她對女性在生活中所遭遇的事件和問題,比如戀愛、結婚、婚後生活的種種面相、離婚、以及離婚之後作為一個獨立的女性的“新生"、重新找回屬於自己的生命節奏與意義的書寫,因為以上這些事件對一個成年男性來說不見得會成為很大困擾,但對於女性卻有可能異常的尖銳和棘手。因而,在露易絲·格麗克筆下,就綻露得更多,也更為細膩、豐富和複雜。總之,露易絲·格麗克的詩歌大多關於女性在具體而微的生活中的境遇,她在詩歌的思想精神上繼承了美國女性運動的財富和女性詩歌的傳統,她的詩抒寫女性在男權社會和男女關係中感受到的個性壓抑、性別歧視及心理衝突,以及女性與男性、女性與家庭責任義務、女性本能等等,這些內容是現代女性作家經常一或首先會去觸及的,露易絲·格麗克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說,這些主題對作為詩人的她更為重要。
藝術特色
自白特點
露易絲·格麗克的詩具有明顯的自白詩特點。比如,《沼澤地上的房屋》雖然自傳色彩依然濃厚,但是作者在運用古典神話和《聖經》典故方面的特點已經明顯,自此,露易絲·格麗克逐漸走出單純受“自白派"影響的寫作路向,在“自白”與“典故"的雙重作用下不斷鍛造自己的詩,逐漸走向了“後自白詩”的道路。因此,露易絲·格麗克的詩歌一定程度上回歸了
里爾克之前的
象徵主義,傾向於在高度的自我關注下,把自我歷史的每一個細節做出意味深長的隱喻化,並且具有有
神秘主義色彩。
重寫現實
露易絲·格麗克將歷史和神話人物寫進詩中,比如法國聖女貞德等。如《阿喀琉斯的勝利》等詩集中,這一特點更為突出,僅從書名就能看出它與希臘神話人物的關聯性。此後,以經典神話(比如古希臘羅馬神話)、寓言和《聖經》中的原型作為詩的津梁,將當下與歷史、現實與虛構進行並置對照。在改造和“重寫”中對現實進行詩性的重構,成為露易絲·格麗克詩歌最為突出的特點之一 。露易絲·格麗克對西方神話宗教和文學經典的借鑑已不單是作為典故而借用或暗指,而是一種後現代意義上的“重寫"或“顛覆性改寫”。如此一來,古典神話在格呂克詩歌中的主要作用就在於作為一種間離 、疏遠的手段,一種掩飾自傳內容的面具,使詩中自傳色彩的內容具有了更為普遍的意義;同時,神話起到了背景襯托和主題構架的作用,為讀者對神話的“顛覆性”理解提供了條件。
組詩體
露易絲·格麗克創造了一種新的詩體方式——“組詩體",就是不再由一個個單首的詩,而是由一首篇幅很長又具有內在統一性主題的組詩構成一部詩集,並且,每部詩集所探討的主題也具有內在的關聯性和繼承性,合起來看,就像是一個“N部曲”式的大書,或說別具個性的史詩。以《阿弗爾諾》為例,這部“詩集中的18首詩豐富而和諧,以相互關聯的複雜形象、一再出現的角色、重疊的主題,形成了一個統一的集合。
語言特色
露易絲·格麗克的詩中大都使用第一人稱,語氣間洋溢著不滿或憤怒。但是,她也在克制自己的語言,同時對韻律和節奏充滿想像地運用。比如,《沼澤地上的房屋》《長女》中,作者的語言看上去冷酷,但較為克制,更為充分地體現了露易絲·格麗克對語言的掌握,這使她對不同觀點的表達也變得越來越具有想像力。
獲獎記錄
獲獎作品:《忠誠的和貞潔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