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露伊莎
- 創作年代:1805
- 文學體裁:詩歌
- 作者:華茲華斯
- 詩歌譯者:袁廣達、梁葆成
詩歌原文,詩歌鑑賞,作者簡介,
詩歌原文
(1805年,寫於陪伴她到山間遠足之後)
在陰涼的樹蔭下,
我遇見可愛的露伊莎,
那少女像山林水澤中的女神,
為什麼?我見了她不敢說話。
她敏捷而有力地跳過岩石
就像五月間的小溪飛出山崖!
她愛她的爐火、茅舍的家,
也愛來回奔跑在沼澤山窪:
不管是冒著蕭瑟悲涼的天氣,
還是在狂風暴雨中掙扎。
看那閃耀在她面頰上的雨珠,
啊!我要是能把它親吻一下!
當她沿著小溪迂迴而行,
去尋覓那瀑布流霞;
我想,如果能在古老的山洞裡,
或者在長滿綠苔的角落坐下,
我願意拋棄世上的一切,
只求片刻,依偎著她!
詩歌鑑賞
華茲華斯是英國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熱愛自然、鐘情田園。他的愛情詩雖不像拜倫、雪萊那樣激情飛進,但也充滿著另一種浪漫色彩,從這首詩中就可見一斑。
這首詩不同於一般的情歌,它散發出一股野朴的清香。
山林蒼岩,沼澤綠苔,古老山洞,飛瀑流泉……在粗獷、幽深的自然美之中,出現了一個天真、矯健、帶有幾分野氣的女子。她像“山林女神”一樣有點神秘、莊嚴;但她又“愛她的爐火、茅舍的家”,是個平凡、活潑的農家姑娘。自然美與人性美融合而一,相得益彰,給人一種不同尋常的美感。
當時一般資產階級詩人,大多熱衷於讚美雍容華貴的上層婦女,華茲華斯卻謳歌另一類純樸健美的普通人,寫他心目中理想的英國式女性。在這一點上,確有值得我們重視的地方。
關於露伊莎的身份,作者未明確交代,英國學者為此曾在報紙上多次爭論過。據推測可能是詩人妻子瑪麗的妹妹,真名叫讓娜,哈金遜,是個野性少女。詩人曾有《致讓娜》等詩寫到她。(許自強)
作者簡介
【英國】華茲華斯
威廉,華茲華斯( 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英國19世紀主要的浪漫主義詩人。出生於英國西北部昆布蘭郡德萬特湖畔的柯克茅斯鎮的一個律師家庭。這個家庭所在地區湖泊縱橫,群山起伏,是尚未被工業革命侵襲的農業區。優美的湖山勝景,培養了少年華茲華斯的熱愛大自然的性格。他20歲時開始寫詩,並認為從事詩歌創作是他的人生使命,願為詩歌寫作貢獻終生。在劍橋大學讀書時,受法國革命的啟發,非常嚮往法國的民主政治。對於英國政治現狀,他非常不滿,積極宣傳改革英國社會的理想。1790年,他在劍橋畢業前,與友人到歐洲大陸旅行,到過法國,認為人類因法國革命將開始一個幸福的新紀元。1791年,他自劍橋大學畢業,第二次訪問法國。法國於1792年9月,封建王朝被推翻,接踵而至的是革命政府的恐怖時期。華茲華斯在巴黎目睹種種暴力行動感到震驚和恐怖,把革命政府的大捕殺譴責為“九月的罪惡行徑”。
他雖然對法國民眾的暴力行動感到不滿,但他的民主主義進步思想並未因此而改變。如他對歐洲的反拿破崙侵略的民族獨立和解放運動仍是一貫支持的。他寫下不少十四行詩,表現了激進的民主主義思想。後來,他回到故鄉湖區居住,柯勒律治於1797年也來湖區居住,兩人把他們作的詩編為《抒情歌謠集》,包括23首詩,於1798年出版。華茲華斯的《抒情歌謠集》序言是英國文學史上一篇極其重要的文獻,於後世影響極大,以致英國19世紀上半葉的詩歌史上曾被稱譽為“華茲華斯時代”,與下半葉的“丁尼生時代”前後輝映。
羅伯特,騷塞於1803年住到湖區,與華茲華斯和柯勒律治時相過從,談詩論文,在詩歌的理論和創作上有近似的觀點,一時並稱為“湖畔詩人”,所作詩歌被稱為“湖畔派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