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霧姥甲蟲
- 拉丁學名:fog-basking
- 界:動物界
- 分布區域:納米布沙漠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套用,
形態特徵
非洲納米比亞的霧姥甲蟲生活在沙漠中,僅有拇指大小,但它的背部有很多凸起的麻點。麻點猶如山峰,麻點與麻點之間就像山谷,提供了更大的表面積。一種蠟狀外衣的微小球狀物覆蓋在這些“山峰”和“山谷”上面,形成防水層。
生活習性
納米比亞沙漠(namib desert)的降水非常稀少,當海岸霧靄被風吹入內陸時,甲蟲是沙漠中的行者,一路向沙丘的頂部爬去,到了沙丘的頂部,它們將身體轉向風的方向並低下頭。這種甲蟲就會倒立在沙漠裡,用自己的後腿收集空氣里的小水珠。
遇到大霧來臨時,甲蟲便充分利用自己獨特的背部,從霧中獲取水分。它們讓身體倒立,霧中的微小水珠就會凝聚在“山峰”上,然後順著“山谷”慢慢流下。當甲蟲想喝水時,會低下頭,背部收集的水滴便會滾到甲蟲的嘴裡。
分布範圍
納米比亞沙漠。
套用
科學家根據甲蟲的采霧活動發明了“采霧器”這樣一種集水裝置,可用於多霧乾旱地區收集霧中的水。“采霧器”是綁在兩根桿之間的孔篩網。這些豎直的網沿著山頂或山坡搭建在地勢較高的地區。孔篩采霧的方式與霧姥甲蟲採集水法大致相同。當霧湧入時,小水滴附著在篩網的網布上,足夠多的水滴漸漸積累起來形成大水滴,並順著網滾下。這些水將流入連線到篩網底部的水槽,隨後將水輸送到社區的蓄水池中。
在南美洲高海拔的沙漠群落,采霧法被證明用處極大,阿塔卡瑪沙漠北端的阿里卡市多霧而無雨,人們設計了一種專門用來收集霧水的捕霧網,垂直懸掛在野外,以捕捉山峰上的濃霧。等霧氣凝結在網的表面,積攢成水流後,再通過水槽輸送給村裡的住家。現在居民們高興地說:遇上大霧天,他們一個村每天可用“網”收集到1萬升的“自來水”,不但飲用有餘,還能經常洗澡。
他們發現,在長期的進化中,霧姥甲蟲“發明了”一種可以從乾燥的納米比亞沙漠中收集新鮮淡水的方法。白天,霧姥甲蟲黑色的背殼吸收熱量,晚上,背殼溫度比周圍的環境溫度要低,這樣,空氣中的水分就會凝結在其背殼上。早上,甲蟲只需傾斜自己的身體,就可以將水滴進自己的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