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石村(海陽盤石店鎮霞石村)

霞石村(海陽盤石店鎮霞石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霞石村建村於明代(1368年)以前,原由霞村、疊石等自然村合併而成,故各取一字命名為“霞石”,民國及共和國初期曾與荔村合稱為荔霞鄉,歷來是具有桑基魚塘特色的魚米之鄉。全村面積約5.8平方公里,轄下有疊石、平陽、東平、上直四個村民小組。村內常住人口6233人,1600多戶,另有外來人員5500多人。 霞石村位於順德中心城區北部,距倫教街道辦3.8公里,村內交通便利,南有羊大路、龍洲路,北靠順德水道,建有學校、幼稚園、醫院、市場、公園、文化廣場等福利設施。經濟方面以發展工農業為主,現有耕地2800多畝,主產塘魚、蔬菜、花卉等;工業區約600畝,環境配套設施完善,布局合理,內有木業家具、塑膠化工、五金機械、服裝等企業近70家。霞石村曾獲得“廣東省衛生村”、“順德市文明村”、“順德市村民自治模範村”、倫教“教育先進村委會”等光榮稱號,並於1989年在順德率先創辦第一屆“敬老大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霞石村
  • 總面積:5.8平方公里
  • 戶數:1600戶
  • 人口:6233人
  • 耕地:2800畝
概況 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建村。因建村處河岸有一紫紅色巨石,形若蝦狀,故命村名蝦石。後因“蝦”字不雅,改名霞石。 霞石村位於海陽市東北部,地處東經121°17′,北緯36°53′。東與大榆村為鄰,西與龍頭村相連,南與於家河村相望,北與周家溝村接壤。隸屬盤石店鎮。距鎮政府駐地1.5公里,距市政府駐地20公里。 全村轄區總面積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6.67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蘋果等。 2002年,全村有550戶,1545人。有馬、劉、王、李、張、陳、徐、於、蔣、高等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馬姓。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2年,成立霞石國小。1971年出資6萬元,修建校舍24間,學生200餘人。1979年,投資8萬元,修建新校舍,教職工4人,學生100餘人。之後,教學設施逐步配套,教育質量穩步提高。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者36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50公斤,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糧。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170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250公斤,全村收入100萬元。2002年,人均存款3000元,全村有各種運輸車輛160輛、機車150輛、電話200部、彩電200台、電冰櫃26台、洗衣機3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齊,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6平方米。1988年,投資2萬元修建西河橋。1989年,村統一規劃街道、房屋建設。1994年,投資3.3萬元,建北河橋,改變了全村交通不便的狀況。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25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8年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980年,購買16mm電影放映機1台,自放電影。1982年,投資10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1991年,投資8萬元,安裝上閉路電視。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8年,曲北文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1年成立黨支部,馬勛任黨支部書記。在黨組織領導下,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組織支前隊120餘人,1942年8月隨軍參加了解放留格莊戰鬥。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本村有黨員18名。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6個,黨員52名。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馬勛、馬金川、馬忠、馬香芳、馬謙、張璞、劉子春、馬勤芳、馬紹琪。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4月,村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6年3月,改稱社員管理委員會。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7月,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曲兆信、馬謙、馬紹宗、馬永增、馬進興、張璞、馬勤芳、馬紹琪、馬紹敏、劉富松。1999年4月19日,馬紹琪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2002年4月,劉富松當選為村委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