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保護現狀,植物文化,物種區別,
植物學史
該新種2015年7月,以論文Dryopteris shiakeana (Dryopteridaceae): A new fern from Danxiashan in Guangdong, China 為題發表在國際植物分類學期刊phytotaxa 上。
形態特徵
植株高約40-60厘米。根狀莖橫臥或斜升,頂端密被紅棕色的線狀披針形鱗片,有光澤。葉簇生,每株葉片3-5片;葉柄長約20-30厘米,基部粗約4毫米,棕褐色,基部紅褐色,密被披針形、紅棕色鱗片,向上鱗片逐漸變小,緊貼葉柄;葉片卵狀披針形,長約20-30厘米,基部寬約20-30厘米,三回羽狀,頂端羽裂漸尖,基部下側一對小羽片向後伸長;羽片約8-12對,互生,披針形,基部有柄,基部一對最大,長約15厘米,寬達10厘米,基部的柄長達1-2厘米,下側小羽片較大,最基部一對小羽片最大;小羽片約15-18對,長圓形,基部圓楔形,頂端鈍圓或稍尖,基部的小羽片羽狀深裂,向上的小羽片羽狀深裂至羽狀淺裂,各裂片之間密接,僅以一條狹縫分開,近長方形,截頭,邊緣有鋸齒。葉脈兩面明顯,在葉背凸起,明顯;每裂片3-4小脈對,1-2回羽狀分枝,小脈達葉緣。葉草質,乾後黃綠色,葉軸和羽軸密被紅褐色伏貼鱗片,小羽片中脈下面密被棕色的泡狀鱗片。孢子囊群小,著生於小羽片或末回小羽片的中脈與邊緣之間;無囊群蓋。
生長環境
丹霞地貌,酸性土,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分布範圍
特產於廣東丹霞山。
主要價值
該新種的發現,對研究丹霞地貌與植物物種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保護現狀
植物文化
明朝崇禎年間(1642年),中國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在《徐霞客遊記》中多次描述了中國南方獨特的丹霞地貌類型。1928年,地理學家馮景蘭等以廣東粵北仁化縣丹霞地貌為基礎,從現代科學意義上描述並命名丹霞地貌的紅色砂礫岩層為丹霞層,此後經眾多學者完善,丹霞地貌作為一種獨特的地貌類型得到更多科學的研究,並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在植物分布上,獨特的丹霞地貌生境中分布有丹霞梧桐、仙霞鐵線蕨等多種丹霞地貌特有植物。
物種區別
在形態上,霞客鱗毛蕨與德化鱗毛蕨(Dryopteris dehuaensis Ching)很相似,其共同特徵為:孢子囊群無蓋,基部小羽軸長超過1cm,基部羽片下側燕尾狀伸長;但霞客鱗毛蕨的葉軸和羽軸密被鱗片,葉柄基部鱗片紅褐色,小羽片深裂,裂片小脈數量多對且裂片邊緣具明顯鋸齒。而基於葉綠體片段trnL-F的系統發育證據表明,霞客鱗毛蕨與德化鱗毛蕨親緣關係最近。
另外,霞客鱗毛蕨和日本特有種DryopterishadanoiKurata也很相似,區別在於後者具囊群蓋,且小羽片鋸齒不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