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城鄉

霞城鄉

富裕鄉霞城鄉,以“強鄉富民”為目標,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在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宏偉目標上又率先邁出可喜的一步。地處城鄉結合部的霞城鄉,堅持因地制宜,突出創新,實現了鄉域經濟快速增民。霞城鄉實現財政總收人3189萬元,同比增長31.5%,居湘潭市鄉鎮前列。他們充分發揮城郊型農業優勢,狠抓農業結構最佳化。霞城鄉共播種早稻1919畝,中稻256畝,晚稻1960畝;蔬菜4400畝;花卉上百畝;生豬出欄6.7萬頭;出籠家禽15.77萬羽,農村經濟得到快速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霞城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面積:10.08平方公里
  • 車牌代碼:湘C
  • 耕地面積:3900多畝
簡介,經濟發展,城鄉建設,地理概況,農村建設,首先是鄉黨委班子硬,其次是村級班子強,三是黨員幹部隊伍素質高,經濟建設,一是企業改革成效顯著,二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具有特色,把建設文明新鄉作為創建文明鄉鎮的根本,

簡介

霞城鄉是位於湘潭市中心,屬近郊的城郊結合鄉,全鄉8個行政村,1個農工商發展中心,102個村民小組, 56家鄉鎮企業,其中有13家規模企業,2所國小,轄區面積約10.08平方公里,全鄉耕地面積3900多畝,總人口17588人。周邊有湘鋼、湘機、湘纜、化纖、電廠等大中型企業,以及湖南工程學院、建築學校等大中專院校。
霞城鄉

經濟發展

霞城鄉與湘鋼、湘機、湘潭電廠等大型國有企業相依相偎,鄉黨委、政 府藉助這一良好的區位優勢,創造優越的-發展環境,並結合人多地少、鄉鎮企業基礎較好的特點,突破以地招商的傳統模式,創立了以商招商、項目招商、環境招商等招商引資方式,鄉鎮企業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2005年就有8家企業落戶霞城鄉,其中,投資超千萬元的企業4家,新上項目5個,到位內資10748億元,外資260萬美元,分別比2004年增長165和62.5%。霞城鄉鄉屬和村屬企業40多家,產值1000萬元以上的7家霞城鄉鄉鎮企業總產值達到18.2215億元,創歷史新高。

城鄉建設

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早在2002年就獲得省級文明村鎮的霞城鄉,高度重視精神 文明建設,各項社會事業繼續得到全面協調發展。就投入千萬元,對部分通村道路進行拓寬和水泥硬化,完成村級道路建設25公里,完善水電設施6處。霞城鄉教育、文化、衛生等方面工作也取得長足發展,尤其是計畫生育工作、在湘潭市人口與計釗生育工作評估排名中位居第三。霞城鄉還廣泛開展了“平安霞城”創建活動.成立了企業周邊環治安秩序專職巡邏隊,與湘鋼等企業簽訂了聯點共建協定。結合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和我市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活動,霞城鄉還開展了解決困難民眾的“一聯一”活動和文明倡導活動,他們還開展了多種文娛活動,將村民從麻將桌上拉下來。2005年,霞城鄉陽塘村被定為市級小康示範襯,和平村被評為中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村。
霞城鄉培訓班霞城鄉培訓班
霞城鄉面積約10.8平方公里,人口1.7萬,轄8個行政村,102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3520畝,境內有湘鋼、湘機、湘纜和金迪化纖等大中型企業,有湖南工程學院、建築職業技術學院、菸草學校等大中專院校,駐鄉企事業單位逾150個。霞城雖轄區面積不大,但人才、技術和資金高度積聚,並且城鄉交錯,產業交融,發展的空間極具張力。這正是霞城的最大特點,也是其加快發展的最大優勢。霞城鄉黨委、政府憑藉這種優勢,把創建文明單位,促進城鄉一體和“三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作為動力和目標,全力打造經濟強鄉、城郊富鄉、文明新鄉,霞城鄉經濟和社會發展邁入了快車道。

地理概況

全心打造經濟強鄉、城郊富鄉、文明新鄉───霞城鄉創建文明單位紀實霞城鄉 的歷史沉澱了較深的文化底蘊,因霞城書院而遠近聞名。霞城的今天已呈現出現代農村嶄新風貌,因改革開放而釋放著巨大的發展能量。經濟繁榮,環境優美,民眾富裕,文化活躍,霞城經濟和社會改革發展成果的真實寫照。霞城也是湘潭市唯一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文明村鎮”稱號的鄉鎮。這一殊榮的獲得,對霞城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既是對霞城過去“三個文明”建設成績的充分肯定,也是對霞城未來發展的極大鞭策。霞城位居湘江之濱,三面環江,處於湘潭新市政中心和河東工業園的“心臟”地帶。
霞城鄉地貌霞城鄉地貌

農村建設

一流的領導班子為創建文明鄉鎮提供了根本保障只有一流的領導班子,才能出一流的工作業績。加強鄉鎮領導班子和黨員幹部隊伍建設不但是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發展基層民主的需要,也是搞好創建工作的根本保障。霞城的鄉村班子可以稱得上是好的農村基層工作班子。

首先是鄉黨委班子硬

黨委一班人整體功能發揮較好,班子成員素質較高。政令暢通,工作有合力,這是區委對近幾屆鄉黨委班子的整體評價。連續幾年,霞城鄉黨委被評為“人民民眾滿意的鄉鎮黨委”。作為一個經濟大鄉,鄉黨委在霞城鄉重大經濟和社會發展事項以及重大決策中發揮了領導核心作用。霞城是率先在全區制定和完善黨委各項工作和決策制度的鄉鎮黨委,較好地貫徹了民主集中制原則,堅持了集體領導和集體決策,保持了較高的自身建設的水平和較強的戰鬥力,在黨員民眾中樹立了較高威望

其次是村級班子強

支部書記素質高,村級集體經濟實力強,村民自治水平較高,這是霞城各村的特點。多年來,霞城各村的村支委班子比較穩定,培養了一批具有領導和發展農村經濟、管理農村社會事務能力的村幹部。霞城鄉村級經濟實力較強,民眾比較富裕,多數村年集體經濟收入在50萬元以上,年均農民人平可支配收入近5000元。

三是黨員幹部隊伍素質高

管理嚴格,作風務實,善打硬仗,這是霞城鄉機關在民眾中形成的良好形象。特別是通過機構改革,鄉機關建立了競爭和激勵機制,轉變了工作職能,提高了工作效能和服務水平,部門之間、村之間形成了創先爭優的良好工作格局。同時,通過開展“一創三滿意”黨建主題活動,培養和樹立了一批先進典型,比如全面小康示範村的典型和平村,“人民民眾滿意的共產黨員”村黨支部書記的典型陳建春,帶頭致富、帶領民眾致富的特種養殖業能手周良,發展村級企業的共產黨員典型陳樹林等。這些典型為農村文明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

經濟建設

把打造經濟強鄉作為創建文明鄉鎮的強大基石夯實經濟發展基礎是全 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物質保障。霞城的經濟發展一直保持較高水平,經濟總量和各項主要經濟成長指標在市、區鄉鎮中處於領先地位。
槓桿槓桿

一是企業改革成效顯著

工業成為經濟支柱。霞城的鄉鎮企業是進行產權制度改革最早、也是最成功的鄉鎮之一,鄉村集體企業全部實現由集體所有制企業向民營企業的轉型。通過改制,激活了鄉鎮企業的活力。霞城鄉共有鄉村企業40家,其中產值上500萬元規模骨幹企業7家,稅收上100萬元的企業3家。基本形成電線電纜電力機車、金屬壓延、食品加工等主導產業。霞城電工廠、湘潭市彈簧廠、曉陽電機車廠、蓮港緊固件有限公司等骨幹企業發展的勢頭強勁,產品和市場開發具有較強的競爭能力。

二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具有特色

充分發揮“城郊型”農業的優勢,霞城在發展都市農業和精細農業方面取得明顯成效,形成了下攝司千畝韭菜基地、陽塘特種養殖基地、和平葡萄園等農業結構調整示範基地。其中,下攝司千畝韭菜基地於2001年通過省“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驗收,已經成為省市的無公害蔬菜品牌。和平葡萄園基地被授予“湘潭市個體科普示範基地”,達到了60畝的規模種植面積,是湘潭市近郊最大的葡萄園。陽塘的種鴿、良鳳花雞等特種養殖已經形成規模,其中特種養殖大戶周良出籠肉鴿上萬羽,年收入超過10萬元。同時,霞城的牲豬養殖成為農業主導產業,霞城鄉年出欄牲豬近6萬頭,其中和平、五星、下攝司三個村牲豬養殖均在萬頭以上,養殖規模在100頭以上的牲豬養殖戶超過200戶。三是第三產業已經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利用鄰街、鄰近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有利條件,霞城鄉的餐飲、住宿、商品零售業等三產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2003年,霞城鄉個體私營旅館達到40多家,餐飲店達112家,其他個體工商戶495個,三產業產值達59502萬元。

把建設文明新鄉作為創建文明鄉鎮的根本

要求城鄉環境建設和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是創建文明單位的重要內容。霞城作為河東中心城區的城郊結合部,插花地段多,城鄉環境衛生、城市管理存在許多實際困難。針對這一情況,霞城加大了這方面的工作力度。一是大力改善城鄉環境。加強了對城郊結合區域的衛生環境、鄉村幹道的綠化保潔的管理,抓緊推行和實施農村沼氣工程和改水改廁工程,使城鄉衛生、綠化和民眾居住環境有明顯改善。二是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霞城鄉鄉村兩級大量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以整修鄉村主幹道為重點,完善了鄉村道路建設,霞城鄉實現了組組通水泥路的目標;以修建板攝灌渠陽塘機埠為重點,提高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的水平;同時,抓緊實施了農電改造和通訊設施建設,方便了民眾生產生活。三是大力改善社會保障和民眾福利條件。積極推行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和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民眾的生活水平得到整體提高。霞城鄉8個村都實行了村民養老金制度,每年發放養老金60餘萬元,使老年人的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四是廣泛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霞城鄉先後組織開展了創“十佳農戶”、“五好家庭”、“雙文明單位”等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利用國慶、七一、春節等重大節假日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文化活動,極大地豐富了民眾的業餘文化生活。文化陣地建設完全,設施完備。鄉有藏書5000冊的圖書室和200平方米的娛樂場地以及一個業餘文化隊,各村都有黑板報、文化窗、圖書室及娛樂體育器材,有專門的文化室,有的村還成立了“腰鼓隊”、“獅子龍燈隊”、“扇子舞隊”等多個民間文化團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