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威廉·霍金(霍金,S.W.)

史蒂芬·威廉·霍金

霍金,S.W.一般指本詞條

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2018年3月14日),出生於英國牛津理論物理學家宇宙學家,科學思想家英國皇家學會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學會工藝院院士,生前是英國劍橋大學教授。

史蒂芬·威廉·霍金於1965年獲得劍橋大學博士學位,並在劍橋大學進行研究工作;1974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1975年任劍橋大學教授;1977年升任為劍橋大學引力物理學講座教授;1979年—2009年任劍橋大學盧卡斯數學教授;1985年因患肺炎做了穿氣管手術,被徹底剝奪了說話的能力,演講和問答只能通過語音合成器來完成;1989年獲得英國爵士稱號,並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02年入選英國廣播電台“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第25名;2006年6月在香港科技大學體育館主持題為“宇宙的起源”的演講,另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向公眾講述“宇宙的起源”;2009年任劍橋理論宇宙學中心研究主任;2017年為英國BBC錄製紀錄片《探索新地球》;2018年3月14日在英國劍橋逝世,享年76歲。

史蒂芬·威廉·霍金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天體物理學理論物理學數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史蒂芬·威廉·霍金
  • 外文名:Stephen William Hawking
  • 別名:史蒂芬·威廉·霍金
  • 國籍英國
  • 出生地:英國牛津
  • 出生日期:1942年1月8日
  • 逝世日期:2018年3月14日
  • 畢業院校劍橋大學
  • 職業:教育科研工作者
  • 代表作品時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
  • 主要成就:20世紀70年代羅傑·彭羅斯一道證明了奇性定理(奇點)
    1973年提出“霍金輻射
    1974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20世紀80年代提出了無邊界構想的量子宇宙論
    1989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 學歷:研究生
  • 學位:博士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科研成就,人才培養,榮譽表彰,社會任職,個人生活,人物評價,人物影響,後世紀念,人物事件,

人物生平

1942年1月8日,史蒂芬·威廉·霍金出生於英國牛津
史蒂芬·威廉·霍金
史蒂芬·霍金與他的父親(1942年攝)
1962年,在牛津大學完成物理學學位課程,後到劍橋大學攻讀研究生。
1963年,被診斷患有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全身癱瘓,不能說話,而唯一能動的地方只有兩隻眼睛和3根手指。
1965年,獲得劍橋大學博士學位,並在劍橋大學進行研究工作。
1968年,與喬治·艾利斯發現宇宙背景輻射的存在證實宇宙的確曾經發生過大爆炸。與羅柏特·哲洛奇、彭羅斯合作將奇性定理加以延伸,表明宇宙必須有一個初始奇點,時間與空間就是從這初始奇點開始演化。
1970年,獲得劍橋大學岡維爾與凱斯學院特別“科學卓越貢獻獎學金”,在劍橋大學岡維爾與凱斯學院做研究的薪資;與彭羅斯共同發表論文證明,假若宇宙遵守廣義相對論
史蒂芬·威廉·霍金
童年霍金
在對於奇點的研究告一段落之後,霍金開始轉移焦點,開始研究黑洞。
1974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1975年,任劍橋大學教授。
1977年,升任為劍橋大學引力物理學講座教授。
1979年—2009年,任劍橋大學盧卡斯數學教授。
1985年,因患肺炎做了穿氣管手術,被徹底剝奪了說話的能力,演講和問答只能通過語音合成器來完成;同年,先後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訪問。
1988年,創作完成《時間簡史》。
1989年,獲得英國爵士稱號,並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2001年,撰寫完成《果殼中的宇宙》。
2002年,入選英國廣播電台“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第25名;同年,先後在北京、杭州作主題為“膜的新奇世界(Brane New World)”的科普報告,向公眾闡釋他的關於天體演化的“M理論”。
史蒂芬·威廉·霍金
12歲的霍金
2006年6月,在香港科技大學體育館主持題為“宇宙的起源”的演講,另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向公眾講述“宇宙的起源”。
2009年,任劍橋理論宇宙學中心研究主任,另被歐巴馬授予“總統自由勳章”。
2012年,在《生活大爆炸》中本色出演參與了客串。
2017年,為英國BBC錄製紀錄片《探索新地球》。
2018年3月14日,在英國劍橋逝世,享年76歲。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史蒂芬·威廉·霍金主要研究領域是宇宙論和黑洞,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積定理,提出了黑洞蒸發理論和無邊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和普朗克創立的量子力學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史蒂芬·威廉·霍金(霍金,S.W.)
畢業時的霍金
1968年,史蒂芬·威廉·霍金與喬治·艾利斯發現宇宙背景輻射的存在證實宇宙的確曾經發生過大爆炸。與羅柏特·哲洛奇、羅傑·彭羅斯合作將奇性定理加以延伸,表明宇宙必須有一個初始奇點,時間與空間就是從這初始奇點開始演化;1970年,開始研究黑洞的特性。預言來自黑洞(霍金輻射)的射線輻射及黑洞的表面積永遠也不會減少。與羅傑·彭羅斯共同發表論文證明,假若宇宙遵守廣義相對論;1971年,指出宇宙可能存在一種嶄新種類的物體,稱為原生黑洞,是在大爆炸的最早時刻經過高溫與高壓製成的微觀黑洞。證明了無毛定理,不論黑洞是怎樣形成的,它只具有三種性質:質量、角動量、電荷。闡明黑洞的事件視界表面面積永不會減少,兩個黑洞合併後的表面面積不會小於原先兩個表面面積之和,這發現後來被命名為黑洞熱力學第二定律;1973年,考察黑洞附近的量子效應,發現黑洞會像天體一樣發出輻射,其輻射的溫度和黑洞質量成反比,這樣黑洞就會因為輻射而慢慢變小,而溫度卻越變越高,最後以爆炸而告終。黑洞輻射或霍金輻射(包括de Sitter空間中的霍金輻射)的發現具有極其基本的意義,它將廣義相對論、量子場論和熱力學統一在一起,其為彎曲時空中的量子場論;1973年,研究轉向了量子引力論。雖然沒有得到一個成功的理論,但是它的一些特徵已被發現。例如,空間-時間在普朗克尺度下不是平坦的,而是處於一種粉末的狀態。在量子引力中不存在純態,因果性受到破壞,因此使不可知性從經典統計物理學、量子統計物理提高到了量子引力的第三個層次;1974年,發表論文“黑洞爆炸”,並詳述,在事件視界外的鄰近區域會出現很多虛粒子對,每一對虛粒子都是由一個正能量粒子和一個負能量粒子組成,總能量為零,通常,這些虛粒子對在出現後的短暫片刻會相互湮滅,為了滿足不確定性原理,但是,假若在湮滅前,負能量粒子穿越過事件視界,則它可以在黑洞內生存,而正能量粒子也可以逃逸至無窮遠,因此,能量會被輻射出去,黑洞質量會逐漸減小,這就是巨觀黑洞發射輻射的機制;1979年,開始研究理論天文學和宇宙起源論;1980年以後,研究轉向了量子宇宙論,提出了能解決宇宙第一推動問題的無邊界條件。
黑洞不黑。史蒂芬·威廉·霍金的研究對象是宇宙,但他對觀測天文從不感興趣,與傳統的實驗、觀測等科學方法相比,霍金的方法是靠直覺。“黑洞不黑”這成就就來源於一個閃念。1970年11月的某個夜晚,霍金在慢慢爬上床時開始思考黑洞的問題。他突然意識到,黑洞應該是有溫度的,這樣它就會釋放輻射。也就是說,黑洞其實並不那么黑。這一閃念在經過3年的思考後形成了完整的理論。1973年11月,霍金正式向世界宣布,黑洞不斷地輻射出x光、伽馬射線等,這就是有名的“霍金輻射”。而在此之前,人們認為黑洞只吞不吐。
史蒂芬·威廉·霍金(霍金,S.W.)
霍金參加活動
量子力學進展。史蒂芬·威廉·霍金希望解開宇宙誕生之時的奧秘,20世紀70年代時,霍金將量子力學套用於解釋黑洞現象,但是在之後的30年中,用量子力學解釋整個宇宙已經變得更加困難了。霍金想找到一套可以解釋整個宇宙現象的理論來說明137億年誕生直到21世紀的宇宙,但是多年過去了,就算無限接近他仍然沒有得出結論。按照他的量子力學理論,宇宙誕生是大爆炸產生的,這是一個被壓縮的無限小卻具有超大重力的物質(也可以理解成密度無限大)爆炸的產物。量子力學的理論範疇不能夠解釋這一個過程是如何進行?為什麼會這樣?霍金說“那必須有一套可以描述小規模重力的理論”。霍金的同事,倫敦瑪麗皇后學院的麥克·格林(michael·green)參與建構的超弦理論,簡稱為“弦論”,這理論指出所有粒子和自然力量,其實都是在震盪中像弦一樣的微小物體,解決了霍金一直想解答的重力問題,這個理論必須建立在宇宙有9、10甚至是大於11個的維度中,而人們身處的三維世界可能僅僅是真正宇宙的其中一個膜。為數眾多的世界各地科學家正在太空和地球做相關的實驗來證明弦論以及從實驗來證明從而支持霍金的黑洞理論和量子理論。
時光機理論。史蒂芬·威廉·霍金繼承認外星人的存在後,又發表一個論述:聲稱帶著人類飛入未來的時光機,在理論上是可行的,所需條件包括太空中的蟲洞或速度接近光速的宇宙飛船。不過,霍金也警告,不要搭時光機回去看歷史,因為“只有瘋狂的科學家,才會想要回到過去‘顛倒因果’。”
史蒂芬·威廉·霍金(霍金,S.W.)
霍金
時間也有縫隙。至於時光機的關鍵點,史蒂芬·威廉·霍金強調就是所謂的“4度空間”,科學家將其命名為“蟲洞”。霍金強調,“蟲洞”就在人們四周,只是小到肉眼很難看見,它們存在於空間與時間的裂縫中。宇宙萬物非平坦或固體狀,貼近觀察會發現一切物體均會出現小孔或皺紋,這就是基本的物理法則,而且適用於時間。時間也有細微的裂縫、皺紋及空隙,比分子、原子還細小的空間則被命名為“量子泡沫”,“蟲洞”就存在於其中。霍金指出,理論上時光隧道或“蟲洞”不只能帶著人類前往其他行星,如果蟲洞兩端位於同一位置,且以時間而非距離間隔,那么宇宙飛船即可飛入,飛出後仍然接近地球,只是進入所謂“遙遠的過去”。因為在4度空間中,10分鐘也許是n小時。
飛船能去“未來”。史蒂芬·威廉·霍金表示,如果科學家能夠建造速度接近光速的宇宙飛船,那么宇宙飛船必然會因為不能違反光速是最大速限的法則,而導致艙內的時間變慢,那么飛行一個星期就等於是地面上的1XX年,也就相當于飛進未來。霍金舉人造衛星為例,指衛星在軌道運行時,由於受地球重力影響較小,衛星上的時間比地上時間稍快。由此,霍金就構想出一艘大型極速宇宙船,可在1秒內加速至時速9.7萬公里,6年內加速至光速的99.99%,比宇宙船阿波羅10號快XX倍。船上的乘客就是變相飛向未來,作出名副其實的時間旅行。
時間
專著名稱
1973年
時空的大尺度結構(The large scale structure of space-time)》
1988年
時間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
1988年
1993年
《歐幾里得量子引力》
1993年
《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Black Holes And Baby Universes And Other Essays)》
1993年
《霍金論大爆炸與黑洞》
2001年10月
果殼中的宇宙((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
2002年
《在巨人的肩膀上(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The Great Works of Physics And Astronomy)》
2005年
《上帝創造整數(God created the integers)》
2005年
《時間簡史(普及版)》
2005年
《時間簡史(插圖版)》
2007年
《喬治的神秘宇宙鑰匙(George's secret key to the Universe)》
2007年
《喬治的宇宙尋寶之旅(George's cosmic treasure hunt)》
2007年
《喬治與大爆炸(George and the Big Bang)》
2007年
《George and the Unbreakable Code》
2010年
大設計(The Grand Design) 》
2013年
2013年
2013年
《霍金講演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
2013年
2013年
2013年
在《時間簡史》一書中,史蒂芬·威廉·霍金不忘的是大統一理論,這是愛因斯坦未盡的夢想。霍金在書中坦言,不能用單獨的美妙的公式描述和預測宇宙的每一件事情,因為量子理論的測不準原理決定了宇宙是不確定性和確定性統一的。霍金通過地圖模型來說明宇宙的多樣性可能需要一組理論來進行描述。
史蒂芬·威廉·霍金(霍金,S.W.)
霍金著作《時間簡史》
《時空本性》在80年前廣義相對論時就以完整的數學形式表達出來,量子理論的基本原理在70年前也已出現,然而這兩種整個物理學中最精確、最成功的理論能被統一在單獨的量子引力中嗎?世界上最著名的兩位物理學家就此問題展開一場極端與極端的辯論。這本書是基於史蒂芬·威廉·霍金和羅傑·彭羅斯在劍橋大學的6次演講和最後辯論而成。
《未來的魅力》是以史蒂芬·威廉·霍金預測宇宙今後十億年前景開頭,以唐·庫比特最後的審判的領悟為結尾,介紹了預言的發展歷程及我們今天預測未來的方法。
在《果殼中的宇宙》在這本書中,史蒂芬·威廉·霍金再次把人們帶到理論物理的最前沿。在霍金的世界裡,真理和幻想有時只是一線之差。霍金用通俗的語言解釋提示我們對宇宙展開充分的想像,並以他獨特的熱情,邀請人們一起展開一場非凡的時空之旅。
時間
學術活動名稱
舉辦地
1982年
納菲爾德極早期宇宙研討會
英國劍橋
2006年6月
國際弦理論大會
北京
2017年4月
2017全球移動網際網路大會(GMIC)
線上
時間
獲獎項目
獎勵名稱
1988年
奇點(奇性定理)
1988年
《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
沃爾夫基金獎

人才培養

截至2018年3月,史蒂芬·威廉·霍金共指導培養了40餘名研究生,他們憑藉自身的實力成為各個領域的大牛,如浙江工業大學教授吳忠超,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傑出教授唐·佩奇(Don Page),時任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套用數學系主任、理論物理學教授瑪麗卡·泰勒(Marika Taylor),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理論物理學教授托馬斯·赫托格(Thomas Hertog),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理論物理學教授馬丁·羅切克(Martin Rocek),科普作家克里斯托夫·加爾法(Christophe Galfard)等都是他的學生。
史蒂芬·威廉·霍金(霍金,S.W.)
霍金與吳忠超(右)及杜欣欣合影

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74年
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1975年
愛丁頓獎章
-
1975年
庇護十一世金牌
-
1976年
1976年
明納·詹姆斯·海涅曼基金會
1976年
休斯獎章
-
1978年
牛津大學榮譽博士
1978年
愛因斯坦獎章
-
1981年
弗蘭克林獎章
-
1982年
英國帝國司令勳章 (CBE)
-
1989年
英國“爵士”稱號
-
1989年
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2006年
英國皇家學會
2008年
豐塞卡獎
2009年
美國政府
2013年
特別基礎物理獎
俄羅斯政府
-
英國皇家學會工藝院院士

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2002年8月
浙江大學名譽教授
2006年4月
臨沂師範學院(現臨沂大學)榮譽教授

個人生活

史蒂芬·威廉·霍金出生於知識分子家庭,童年時期生活在高級知識分子雲集的海格特區。霍金的父母都是具有專業精神的高校教職人員,其父親法蘭克是畢業於牛津大學的熱帶病專家,他的母親伊莎貝爾1930年於牛津研究哲學、政治和經濟。霍金是三個孩子中的老大,下面還有一個妹妹,和一個由父母領養的弟弟。
史蒂芬·威廉·霍金(霍金,S.W.)
霍金與妻子簡·瓦爾德的結婚照
史蒂芬·威廉·霍金的一生,有過三段戀情,其中有兩段得以修成正果。1964年10月,史蒂芬·威廉·霍金與第一任妻子簡·瓦爾德結婚。婚後,簡遇到了管風琴演奏家強納森·瓊斯。20世紀80年代中期,簡與瓊斯發展出羅曼蒂克的友情。另一方面,照顧霍金起居的護士伊蓮·梅森成了簡和霍金之間的第三者。20世紀80年代後半期,由於護士伊蓮·梅森長時間照顧霍金起居,他們彼此開始喜歡對方,霍金要伊蓮儘可能陪伴他。2004年,霍金和伊蓮再婚後,他的家人懷疑霍金可能遭到伊蓮虐待,但是霍金要求媒體尊重他的私生活。但再恩愛的夫妻,在史蒂芬·威廉·霍金的病情之下,熱情也會被消磨殆盡。最終,伊蓮接受了霍金提出的離婚協定。兩次離婚後史蒂芬·威廉·霍金又與另外一位護理員黛安娜陷入熱戀,但這次因為子女的反對,史蒂芬·威廉·霍金收回了求婚,仍讓對方保留了鑽戒。史蒂芬·威廉·霍金育有三個孩子:女兒露西,大兒子羅伯特和小兒子蒂姆西。
史蒂芬·威廉·霍金曾在卡通片《辛普森一家(The Simpsons)》和科幻劇集《星際迷航:下一代(Star Trek:The Next Generation)》《生活大爆炸》《飛出個未來》中出演角色。
史蒂芬·威廉·霍金(霍金,S.W.)
霍金和第二任妻子伊蓮合影
在音樂創作上,史蒂芬·威廉·霍金也有不俗的表現,雖然因為疾病已不能發聲,但在1994年,其利用電子發聲器獻聲,和英國搖滾樂團平克·弗洛伊德合作錄製了搖滾作品“Keep Talking”。
為了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史蒂芬·威廉·霍金還是各種科學和社會活動的常客。2007年,霍金為了激起人們對太空飛行的興趣以及展現殘疾人士的潛能,親自參與了零引力飛行實驗;還參加了2014年風靡一時的冰桶挑戰,呼籲人們關愛漸凍人,當然了,霍金本人是沒有被冰水澆的,代替他的是他的孩子們,但這也讓人們看到了霍金面對人生的樂觀和豁達。
史蒂芬·威廉·霍金的輪椅上裝置著世界頂尖科技成果。這些科技是圍繞著他病情的惡化,不斷改進升級。開始為史蒂芬·威廉·霍金配置的輪椅,只是一個能夠行動的代步工具。但隨著病情的惡化,史蒂芬·威廉·霍金的語言變得含混不清,人們已經無法弄清他的意思表達。後來給他的輪椅加裝了一台Apple II電腦與顯示器,植入了一個叫做“平等器”的程式。這個程式裡面包含了2000—3000個單詞,並與一台語音合成器相連。史蒂芬·威廉·霍金只要移動還能動彈的三根手指,用游標掃描螢幕上的字母,就能實現輸入,而且能夠發出語音。2008年,史蒂芬·威廉·霍金的三根手指頭也虛弱得按不動鍵盤了,科研人員又根據他臉部肌肉活動情況,開發出“Cheek Switch”(眼球追蹤系統),將電極裝置到霍金的臉上和眼鏡上。依靠面部肌肉收縮,感測器就會收到信號,反饋到電腦選定字母,史蒂芬·威廉·霍金就可以與外界溝通。之後工作人員就再次對輸入法升級,採集了史蒂芬·威廉·霍金的文檔,分析詞頻和上下文關聯,讓輸入速度加快。到了2011年,史蒂芬·威廉·霍金的病情進一步惡化,技術團隊在又在他的輪椅上安裝了一套可供殘障人士使用的互動系統(簡稱ACAT),是一種眨眨眼或稍微動一下就能夠發出信號的系統,隨著不斷升級改進,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一些靜音、快速搜尋、多任務切換功能,讓史蒂芬·威廉·霍金對日常任務處理的效率提升了10倍。史蒂芬·威廉·霍金的輪椅越來越升級為一架充滿了黑科技的機器,不但解決了他的出行,還他能夠讀書、演說、收發郵件和電話、寫論文和著作,成為傳達史蒂芬·威廉·霍金思想的工具。
史蒂芬·威廉·霍金(霍金,S.W.)
霍金授課中
史蒂芬·威廉·霍金去世後,這台輪椅被英國皇家博物館收藏。這架輪椅的發明權不屬於任何一個人,是許多人和科研機構智慧的結晶。史蒂芬·威廉·霍金輪椅的黑科技必將並已經惠及許多殘疾人,甚至健康的人們也受益匪淺,如現在輸入法中的聯想功能,最早就是始於對史蒂芬·威廉·霍金輸入不便而開發的。
史蒂芬·威廉·霍金有一個特殊的“愛好”,據美國《野獸日報》報導,霍金最喜歡做的事兒,就是用輪椅軋過討厭的人的腳趾頭。在1976年的一次英國皇家宴會中,英國王子查爾斯就不幸中招,霍金軋過他的腳趾之後,還高興地開著輪椅在地上轉了一圈……在自己的自傳里,霍金也曾寫過:人生中最大的遺憾之一就是沒有軋過柴契爾夫人的腳趾。
了解史蒂芬·威廉·霍金,列納德·蒙洛迪諾是不二之選,科普+物理學的圈子裡,也許只有列納德·蒙洛迪諾才可以與史蒂芬·威廉·霍金以“摯友”相稱,二人合著過《時間簡史(普及版)》《大設計》等,朝夕相處多年。蒂芬·威廉·霍金比列納德·蒙洛迪諾大13歲,兩人相識於2003年,當時蒂芬·威廉·霍金問列納德·蒙洛迪諾能否考慮跟他合作撰寫科普書。隨後的幾年中,倆人一起合作寫了兩本書,而且成了好朋友。一開始,倆人只是個“智慧聯盟”,其後,這種共事關係變成了一種私人關係。因為史蒂芬·威廉·霍金不僅在尋找宇宙的秘密,他還在尋找可以分享他這些秘密的人。
史蒂芬·威廉·霍金(霍金,S.W.)
史蒂芬·威廉·霍金與列納德·蒙洛迪諾
2004年12月,史蒂芬·威廉·霍金在致《紐約時報》的信中說到“我對自己的智商沒概念。吹噓自己智商的人都是失敗者(I have no idea. People who boast about their IQ are losers)。”
2010年,史蒂芬·威廉·霍金在講座“我的簡史”中說到:“在學校時,我的學習一直都是中不溜。班裡的同學都很聰明。我的作業寫得很亂,我的那筆字讓老師頭疼。但是我同學給我起綽號叫愛因斯坦,顯然他們覺得我還是有點才華的。在我12歲那年,我的一個朋友用一包糖和另一個朋友打賭我將會一事無成。我不知道這個賭局有結果了沒,如果有,是誰得到了那包糖(At school, I was never more than about halfway up the class. It was a very bright class. My classwork was very untidy, and my handwriting was the despair of my teachers. But my classmates gave me the nickname Einstein, so presumably they saw signs of something better. When I was twelve, one of my friends bet another friend a bag of sweets that I would never come to anything. I don't know if this bet was ever settled, and if so, which way it was decided)。”
史蒂芬·威廉·霍金(霍金,S.W.)
歐巴馬為霍金授獎
2010年6月,史蒂芬·威廉·霍金在美國廣播公司新聞節目中給孩子的建議:“第一,要記得仰望星辰,而不是低頭看腳。第二,永遠不要放棄工作。工作賦予你意義和目標,沒有工作的人生是空虛的。第三,如果你有幸得到了愛情,不要忘記愛情的存在,也不要拋棄愛情(One, remember to look up at the stars and not down at your feet. Two, never give up work. Work gives you meaning and purpose and life is empty without it. Three, if you are lucky enough to find love, remember it is there and don't throw it away)。”
史蒂芬·威廉·霍金(霍金,S.W.)
史蒂芬·威廉·霍金
2016年1月,史蒂芬·威廉·霍金在致《廣播時代》雜誌的信中說到:“我們所面臨的大部分威脅來自我們在科技上取得的進展。我們不會停止科技進步或逆向而行,因此我們必須意識到這些危險並加以控制。我是個樂觀主義者,我相信我們能控制住(Most of the threats we face come from the progress we’ve made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 are not going to stop making progress, or reverse it, so we must recognize the dangers and control them. I’m an optimist, and I believe we can)。”

人物評價

“他(史蒂芬·威廉·霍金)在輪椅上漫遊宇宙,思考萬有引力的本質和宇宙的起源,並成為人類決心和好奇心的象徵。”(《紐約時報》評)
史蒂芬·威廉·霍金(霍金,S.W.)
霍金查閱資料
“史蒂芬·威廉·霍金畢生都致力於科學知識的普及,他已經成為普通人眼中理論物理的代言人。”英國廣播公司評)
“史蒂芬·威廉·霍金是引力物理領域繼愛因斯坦後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浙江工業大學教授吳忠超
“我佩服史蒂芬·威廉·霍金,他是了不起的物理學家。”(數學家丘成桐評)
“史蒂芬·威廉·霍金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也是一位長期與疾病作頑強鬥爭的鬥士,為科學為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評)
“史蒂芬·威廉·霍金是世界上最傑出的物理學家之一,他在普及科學和黑洞方面的突破性工作是對人類的重大貢獻。”(英國皇家造幣廠消費者總監尼古拉·豪厄爾評)
“史蒂芬·威廉·霍金是一個卓越的科學頭腦,是一位影響力巨大的科普工作者。在黑洞物理學領域,史蒂芬·威廉·霍金是一流的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理論物理學家蔡榮根評)
史蒂芬·威廉·霍金(霍金,S.W.)
青年霍金
“史蒂芬·威廉·霍金對理論物理學與理論宇宙學做出傑出貢獻。”英國皇家學會評)
“史蒂芬·威廉·霍金是21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是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後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紅星新聞評)
“史蒂芬·威廉·霍金對量子宇宙論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浙江大學評)
“史蒂芬·威廉·霍金是一位才華橫溢的科學家。”(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傑出教授唐·佩奇評)
“史蒂芬·威廉·霍金對物理學的貢獻是巨大的,包括他對宇宙學的令人印象深刻的貢獻。霍金還是一座豐碑,顯示了人類強大的毅力和決心。儘管身體殘疾,霍金卻能像我認識的其他人一樣,寫出很多論文,作出很多重要貢獻。”麻省理工學院維克多·魏斯科普夫物理講座教授艾倫·古斯評)
“史蒂芬·威廉·霍金為引力理論、黑洞研究和宇宙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並以克服自身殘疾障礙而聞名於世(world renowned 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gravity, black holes and cosmology, as well as for the obstacles that he overcame due to his disability)。”英國皇家學會評)
史蒂芬·威廉·霍金(霍金,S.W.)
霍金在中國
“史蒂芬·威廉·霍金是一位極其成功的科普工作者,面對殘疾,他的勇氣和高昂的精神鼓舞了數百萬人。他作為一名科學家、傳播者和公眾人物所取得的成就與其巨大的名氣是相符的Stephen became an immensely successful popularizer of science; his courage and high spirits in the face of his disability inspired millions. Stephen Hawking's achievements as a scientist, communicator, and public figure were commensurate with his great fame)。”(《科學》評)
“史蒂芬·威廉·霍金是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物理學家,被譽為宇宙之王,是繼牛頓、愛因斯坦之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是當代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科普中國評)
“史蒂芬·威廉·霍金是一個很普通的人,很樸實、很簡單、不做作、不偽裝,他是一個最美麗的男人。”(印度作家菲爾杜斯·根戈評)

人物影響

史蒂芬·威廉·霍金科研生涯的第二個時期(1973年―1979年)見證了霍金大膽冒險的、最初有爭議但後來得到證明的研究工作――關於彎曲時空中的量子場論研究。核心是霍金那篇創新論文,整合了量子場論廣義相對論熱力學,從而證明由於量子效應,黑洞會發出黑體輻射――被命名為“霍金輻射(又名黑洞輻射)”。
史蒂芬·威廉·霍金(霍金,S.W.)
霍金出行
霍金傳》,又名《霍金的故事》,上映於2004年,整部電影以史蒂芬·威廉·霍金21歲的生日派對拉開序幕。那時的他是那樣驕傲出色,但是上一秒還在跟派對上認識的女孩仰望星空,下一秒卻發現自己躺在草坪上身體不聽使喚,醫生給他的生命下了只剩最後兩年的結論,故事從這裡展開。在醫生的診斷書上本該停留在23歲的鬥士,與命運鬥爭了整整55年後,回到了屬於他宇宙。
紀錄片《史蒂芬·霍金看宇宙:時間簡史》上映於2009年。
紀錄片《與霍金一起了解宇宙》共三集,首播於2010年,這部紀錄片製作耗時3年多,史蒂芬·威廉·霍金本人在此間曾多次堅持對劇本作大幅修改。68歲的霍金,在這部紀錄片裡談論了他對宇宙外星生命問題的最新思考。他認為外星生命幾乎肯定存在於宇宙的許多其他地方——不僅是活在行星之上,甚至還可能存在於恆星中心,甚或是漂浮於行星間的廣闊宇宙。
史蒂芬·威廉·霍金(霍金,S.W.)
霍金肖像
紀錄片《史蒂芬·霍金之大設計》首播於2012年,這部紀錄片一共分為三集,分別探尋了:宇宙緣何存在並遵循規律和法則?我們的生命是否有意義?我們所居住的宇宙是否是由上帝創造並控制的?三個問題。雖然說起宇宙,很多人都覺得深奧難懂,但是這部紀錄片力求講得簡單易懂,像講故事一樣娓娓道來人生與世界的真相,既是哲學又是科學。在了解這些科學知識的同時,還能欣賞到宇宙的宏偉壯麗。
萬物理論》是一部傳記片,改編自簡的回憶錄《飛向無限:和霍金在一起的日子》,上映於2014年。影片講述了男女主角是史蒂芬·霍金和他的第一任妻子簡·王爾德在劍橋大學相遇、相知、相愛的過程,以及婚後共同對抗病魔的真實記錄。

後世紀念

2018年6月15日,紀念史蒂芬·威廉·霍金在北京師範大學演講三十三周年暨“思想者霍金”雕塑揭幕捐贈儀式在敬文講堂舉行。
史蒂芬·威廉·霍金(霍金,S.W.)
霍金雕塑
2019年3月,為了紀念佩服史蒂芬·威廉·霍金在黑洞方面的開創性研究,英國皇家造幣廠推出了鑄有“黑洞”的50便士紀念幣。

人物事件

小聖詹姆斯島”是傑弗里·愛潑斯坦在一座私人島嶼打造成的以招募按摩師為由誘拐年輕女孩提供性交易,供權貴階層享樂的島嶼。
2006年3月,霍金在臨近島嶼參加學術會議後,曾受邀登上“蘿莉島”吃燒烤。
史蒂芬·威廉·霍金(霍金,S.W.)
史蒂芬·威廉·霍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