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菜肉亦稱“大埔鹹菜乾夾肉”,是廣東大埔的名菜,源於春秋戰國時代,相傳由古由吳越二地傳入埔境。近幾年來,大埔經濟逐漸繁榮,吃霉菜肉的人口大增,由原來的農村發展到城市,霉菜肉更成為聞名海內外的名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霉菜肉
- 主要食材:鹹菜乾,鮮肉
- 分類:粵菜
- 口味:鮮鹹適口
- 別稱:大埔鹹菜乾夾肉
- 始源地:廣大大浦
霉菜肉亦稱“大埔鹹菜乾夾肉”,是廣東大埔的名菜,源於春秋戰國時代,相傳由古由吳越二地傳入埔境。
此菜名還有一段傳說故事:當年,勾踐和夫差一戰,勾踐敗於夫差,他帶殘兵敗將逃到會稽。夫差帶兵追到,把會稽城團團圍住。勾踐聽從范蠡和文種的計策,用美女珠寶救得性命。他讓大夫文種主政國內,自己和大臣范蠡則作為人質被押往吳國國都姑蘇,替夫差養馬。
吳國大將伍子胥多次進諫夫差要殺掉勾踐,滅了越國,以免留下禍害。可夫差陶醉於眼前勝利的喜悅中,怎么也聽不進去。伍子胥見狀常對自己部下說道:“今天不殺勾踐,日後取吾性命者必此人也。”
一日,伍子胥心生一計,叫來每天給勾踐和范蠡送飯的獄卒,暗中吩咐一番。以後,那獄卒天天給他們送去一大盆淡肥肉和白飯。不出一個月,勾踐和范蠡早已吃得白白胖胖,渾身無力,一動就出虛汗。
此時,勾踐和范蠡才明白中了敵人的奸計,他們想拒絕,但這樣下去勢必餓死,一時沒有對策。
一次,范蠡乘獄卒睡了,悄悄地挖去隔間牢房牆上一塊磚。月光下,他看到被囚的老者在自嘆自憐,就把吃剩的肥肉遞進牆洞口。那老者聞到肉香,撲到牆洞口,一把抓起肥肉,三口兩口吞了下去。那老者盯著范蠡說道:“你們君臣兩人皮肉鬆馳,中氣不足,虛火上升,有時還頭暈眼花,這是肥肉吃多的緣故!”范蠡聽了說道:“求老先生救命!”他說完,隨手拿起一碗臭菜,往范蠡手裡一塞,說:“這菜對我來說鹹苦難忍,對你們可是救命良藥,它可以收油去火。”范蠡接過,如獲至寶,忙與勾踐分食。自此以後,范蠡常用肥肉換臭菜,而且把兩者混在一起吃下去。他們兩人漸漸康復,那老者也健壯起來。
後來,越國留守大臣文種買通吳國太宰伯嚭,讓他在夫差面前說伍子胥壞話,夫差對伍子胥漸漸疏遠,並賜一柄寶劍讓他自殺。伍子胥死後不久,勾踐和范蠡被放回國。勾踐用獄中老者所教計策,把蒸熟的穀子進貢給吳國作種子,讓吳國人播下稻種顆粒無收。然後兩次伐吳,把吳國夫差圍困在姑蘇。於是,勾踐滅了吳國。
民間百姓得知越王勾踐吃肥肉夾臭菜活了命,復了國,便說此菜吉利,霉菜肉由此聞名遐爾。
明嘉靖年間,大埔民間對“霉菜肉”,又幾經改進,選用大埔產的優質鹹菜乾為原料,加上適量豬肥肉和醬油或五香粉等為佐料製成。它的特點:鹹、香、肥、吃而不膩。是代表大埔縣的風味佳肴之一。
大埔霉菜肉製作方法:先將鹹菜乾用清水洗乾淨後用刀切碎,把豬肥肉放進鍋里稍煮片刻,用筷子夾起切成大塊,再將切好的肉片塗上一些醬油,用豬油炸後鋪在鹹菜乾表層,蒸熟後即可食用。自明朝以來,大埔的霉菜肉聲名日震,在宴席中成為必備的名菜。每年元旦、春節和喜慶日子,城鄉居民都喜歡做這種傳統霉菜肉品嘗。宴席中,它屢獲外賓和旅居海外的華僑誇獎。
近幾年來,大埔經濟逐漸繁榮,吃霉菜肉的人口大增,由原來的農村發展到城市,霉菜肉更成為聞名海內外的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