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地震孕育、發生的物理過程和所涉及的物理現象。“震源”一詞,在地震學中是指地震在地下發源的地方。而震源物理中所指的“震源”,卻是表示與地震孕育、發生和震後調整有關的一個空間區域。所有的地震前兆都是由震源區及其周圍的岩石的物理狀態改變而產生的,因此,預測地震,最重要的是了解地震形成的物理過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震源物理
- 提出者:里德(H.F.Reid)
- 提出時間:1910年
- 套用學科:震源物理學
研究地震孕育、發生的物理過程和所涉及的物理現象。“震源”一詞,在地震學中是指地震在地下發源的地方。而震源物理中所指的“震源”,卻是表示與地震孕育、發生和震後調整有關的一個空間區域。所有的地震前兆都是由震源區及其周圍的岩石的物理狀態改變而產生的,因此,預測地震,最重要的是了解地震形成的物理過程。
研究地震孕育、發生的物理過程和所涉及的物理現象。“震源”一詞,在地震學中是指地震在地下發源的地方。而震源物理中所指的“震源”,卻是表示與地震孕育、發生和...
地球內部岩層破裂引起振動的地方稱為震源。它是有一定大小的區域,又稱震源區或震源體,是地震能量積聚和釋放的地方。人為因素引起的地震的震源稱人工震源,如人工爆破...
地震發生的物理過程或震源物理過程稱為震源機制。它可以通過多個地震台的地震記錄圖來確定。淺源地震P波(縱波)初動與震源體初動方向之間的關係較明確而簡單。即P...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數字地震學與震源物理研究室開展數字地震學基礎理論和套用研究;利用各種尺的數字地震台網和台陣觀測數據為基礎,結合 重力、形變等地球物理...
指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離(h)。震源深度在70公里以內的淺源地震占全球地震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迄今測到的最深震源深度為720公里。...
地震物理學,即對地震的科學研究,與化學、物理學或地質學相比較,它是一個年輕的學科。...
70年代以來,地震孕育過程和前兆機理的研究有了很大進展。美國和前蘇聯曾提出過膨脹-擴張模式和雪崩-不穩定裂隙形成模式,我國也提出了震源組合模式和膨脹蠕動模式等。...
傅承義(1909年10月7日—2000年1月8日),福建福州閩侯人,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一級研究員、名譽所長。1933年傅承義從清華大學物理...
郭增建,陝西商縣人,研究員,1953年畢業於西北大學物理系,197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著有《震源物理》。中文百科內容由網友共同編輯,如您發現自己的詞條內容不準...
許力生,男,1965年出生,博士,研究員,數字地震學與震源物理研究室(一室)主任。1995年在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獲固體地球物理專業博士學位,隨後赴德國漢堡大學做博士後...
地震學(seismology),研究固體地球介質中地震的發生規律、地震波的傳播規律以及地震的巨觀後果等課題的綜合性科學。固體地球物理學的一個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