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介紹
古代傳說中的名劍。曾被商帝王、春秋時期衛人
孔周所藏。《列子·
湯問》:“孔周曰:吾有三劍,惟子所擇……三曰宵練,方晝則見影不見光,方夜則見方而不見形。其觸物也,驁然而過,隨過隨合,覺疾而不血刃焉”。一作“
霄練”。
釋義
並不是能殺人的劍才能有最大的能力,這三把劍是經過抽象的,指的是不同的幾個力量,代指的是三個符號。
這三把寶劍被分為上品含光、中品承影、下品宵練,其實這三把所謂的寶劍卻只是人的三種狀態——上品含光者是入道合體之狀,中品承影是遇道引信之狀,下品宵練是為按道守習之狀。越次等的劍越能使人感受其存在。
為何稱此三劍都不可以殺死人呢?是其刀鋒夠快嗎?快的如光、如影、如風;光不可見,是因時光如梭快比閃電,瞬間可通天地使人無察;影只存形,是為氣隨機行,容形而存影跡似有還無;風有留余,寒熱風濕之入體即合其身,且皆有症狀。
時光、氣機、風行都是與人相關之物,各有其制,都不會要人命,卻也是時時在要人命,只是它們也是在按照命體本身在行事罷了。
孔周所言不差,並直言相告於來丹,所謂報仇之事本無需自己動手,自然會有其死亡的時。
來丹不明其理,孔周還有意來個齋心七日,以觀其心變,但來丹心意難改,也就只能順其之意而行。
至於說童子佩三劍卻三軍,也是說占得了天機,占得了自然之理。三劍本非劍。只是以上古神劍喻道。
簡介
《列子·
湯問》篇有“上古三劍”一章 ,後世道教對列子道家的“道劍”一詞進行了借用和發揮,並將其運用於丹道學 、 心性論等領域 ,賦予“道劍”以宗教與信仰的內涵 。道教對“道劍”一詞的借用和發揮, 從特定層面顯示了《列子》對道教產生的影響 ,以及道家與道教的親緣關係。
道劍與修道
《列子》 中的 “劍” 幾乎可以用 “道” 字替下。如 《列子 · 湯問》 中 , 孔周曰 : “吾有三劍 , 唯子所擇 , 皆不能殺人 , 且先言其狀。 一曰含光 , 視之不可見 , 運之不知有。 其所觸也 , 泯然無際 , 經物而物不覺。二曰承影 , 將旦昧爽之交 , 日夕昏明之際 , 北面而察之 , 淡淡焉若有物存 , 莫識其狀。 其所觸也 , 竊竊然有聲 , 經物而物不疾也。 三曰宵練 , 方晝則見影而不見光 , 方夜見光而不見形。 其觸物也 , 然而過 , 隨過隨合 , 覺疾而不血刃焉。此三寶者 , 傳之十三世矣 , 而無施於事。 匣而藏之 , 未嘗啟封。 ” 從這幾把古劍上 , 人們可以嗅到道家祖師老子《道德經》大道的氣味 , 聽到列子之後道家集大成者莊子《南華經》 “庖丁解牛” 的桑林之樂 , 後來 , 內丹養生家確實把《列子》 之 “劍” 攜進了丹學。《 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 第二百九十九卷就錄有《
宵練匣靜功》
儘管劍在《老子》 那裡必定是歸於“不祥之器” , 但《列子》絕麗瑰偉的哲學境界以及《莊子》洞徹一切的犀利高見還是觸動了後世道家,隋唐內丹家即開始頻頻 “論劍” 。
《宋史 · 陳摶傳》 記載唐代道士呂岩 ( 字洞賓 ) 為 “關西逸人 , 有劍術 , 年百餘歲。步履輕捷 , 頃刻數百里 , 數來摶齋中” , 是位養生有方且具有傳奇色彩的道士。他聞道前 , 曾流落風塵 , 在長安酒肆中遇鐘離權 , “黃粱一夢” , 於是感悟 , 求其超度 , 得受金液大丹與靈寶畢法 ,後又遇火龍真人於終南山中 , 傳以日月交拜之法和天遁劍法 , 他自稱“吾有三劍說與世人,一斷愛欲, 二斷煩惱, 三斷愚痴” ,從這 “三劍” 上可以看出 , 呂洞賓的劍實乃列子的無形之劍 , 呂洞內賓的劍大約由此練就,今人王沐稱其為 “性功中的出世法”。
如何練就列子三劍合道的境界呢,唐葉法善在《 真龍虎九仙經》給出了具體的方法謂: “ 煉劍者,先收精華, 後起心火, 肺為風鞴, 肝木為碳, 脾為黃泥, 腎為日月精罡也。 腎為水, 脾土為泥模, 身為爐, 一息氣中為法, 息成劍之氣也”。在隋唐養生家那裡, 列子的道劍已是修道的代名詞了。
道劍與覺理
什麼是“道”?在先秦《莊子·繕性》說過:“道,理也。……道無不理”。《管子·君臣上》說:“別交正分之謂理,順理而不失之謂道”;“夫道者虛設,其人在則通,其人亡則塞者也,非茲是無以理人”。《韓非子·解老》以“道理”並提,認為“萬物各異理,而道盡稽萬物之理”,“故曰:道,理之者也”。可見,先秦思想家已經在使用“理”解釋“道”,而得道者則是悟理而覺,體道而行的真人、至人,在先秦道家那裡道是導引萬物的存在。列子的劍既是道理,那么得劍就是得道。受列子影響,這種思想在《 修真十書》 卷十二“了真子劍歌”中的修煉思想 , 則是表達的一目了然的 , 不妨全詩揭下 , 供有興趣的讀者玩然 ,
“ 兩枝慧劍埋真土, 出匣哮吼驚風雨,
修丹若無此器械, 學者千人萬人誤。
唯有小心得劍訣, 用之精英動千古,
知時飛人太霄問; 分明尋得陰陽路。
捉住玉兔不敢行, 爐內丹砂方定所,
審其老嫩辨浮沉, 進退來往分主賓。
一霎火焰飛燒天, 鍛鍊玄精妙難睹,
唬唬雖則聲悲苦, 終是依依戀慈母。
若要制服火龍兒, 卻去北方尋水虎。
龍見虎, 互盤旋, 恍恍惚惚結成團。
河車搬入崑崙頂, 鎖居土釜勿抽關,
息息綿綿無間斷, 抱元守一要精專。
瓊漿釀就從天降, 馥郁甘甜遍舌端,
煉之餌之入五內, 只此號日大還丹。
宿疾普消神氣爽, 四肢和暢身康安。
從來真火生於木, 不會調勻莫強鑽,
玉爐火候須訊息, 火怕寒兮水伯乾。
若得先師真劍決, 下手修煉大何難。
懸崖鐵壁掛殘雪, 玉匣藏處老龍蟠。
華池神水磨瑩淨, 知時提挈自揮彈。
若遇有仇須急報, 外道邪魔喪膽寒。
破鴻蒙, 鑿混沌, 自 使來去無缺損。
專心定志不須忙, 左右用之在款款。
此歌寄與逢劍人, 著意推究可為準。
《 金丹真傳》 張崇烈註: “ 慧劍者, 覺性也。”明代的丹學匯總《 性命圭旨》 中“ 真土圖” 的配詩引用了“ 了真子劍歌” 的首句, 謂“ 兩校慧劍埋真土, 萬病潛消出幻軀。 ” 又解釋道: “ 心安真土, 以誠以默以柔; 氣養浩然, 勿正勿忘勿助。 ”
《中和集》卷四《慧劍歌》曰:“自從
至人傳劍訣,正令全提誠決烈。有人問我覓蹤由,向道不是尋常鐵。此塊鐵,出坤方,得入吾手便軒昂。赫赫火中加火煉,工夫百鍊煉成鋼。學道人,知此訣,陽神威猛陰魔滅。神功妙用實難量,我今剖露為君說。……此寶劍,本無形,為有神功強立名。學道修真憑此劍,若無此劍道難成。”
《玄虛子鳴真集》收錄五首《慧劍》詩,其第五首《慧劍》詩曰:“吾獲寶劍已多年,入地穿山得自然。瑞氣鑄成群怪匿,清光磨就萬邪遷。輝輝光焰射星斗,燦燦鋒芒覆地天。閒掛碧霄宮殿側,不須重舉伴神仙。”
張三豐《 無根樹丹辭》 : “ 屠龍劍, 縛虎絛, 運轉天罡斡斗杓。” 請劉一明註: “ 妄情不起, 則真情生真性現。真性生是運轉魁罡, 斡旋斗杓, 轉殺為生, 變刑成德, 可以鍛鍊一爐真日月矣。“
而 《 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 第二百九十九卷錄有《
宵練匣靜功》 一文,更是其中的上乘之作。
道劍與道氣
自先秦兩漢時期起道家就以氣解道,列子的道劍自然就是先天之氣劍。清董德寧謂; “ 修丹之劍者, 蓋劍則為金, 而金則為氣, 以劍非金不成, 而丹非氣不結也。”清末黃元吉《 樂育堂語錄》卷一稱: “ 學道人第一要煉劍, 劍即先天元氣也。 ”
從道家論劍中 , 人們可以看到道家以列子三劍精妙高超的哲學思想內涵建造出了 “自然科學” 的大廈 ,列子、道家的卓越之處就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