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雷鳴電閃波爾卡
- 外文名:Unter Donner und Blitz
- 創作時間:1868年初
- 背景:狂歡節期間
- 首演:2月16日首演
- 創作者:小約翰施特勞斯
- 地位:最著名的波爾卡舞曲之一
樂曲概述,配器,木管組,銅管組,打擊樂組,弦樂組,樂曲賞析,作者介紹,
樂曲概述
作於1868年初狂歡節期間,同年2月16日首演,獻給藝術家協會。在樂曲中,作者採用其一貫的表現手法,在不間斷地重複二拍子波爾卡節奏的基礎上,以“定音鼓震音奏法”使人感到遠處的雷聲響起,利用鈸及其奏法上的音色特點,模仿雷雨和閃電,形象生動地描繪出大自然中的風雨交加、電閃雷鳴的場面。
這是一個夏日的清晨,草地上,一群歡樂的人們正在慶祝豐收,載歌載舞。聽,天氣好象發生了變化——雨是越下越大,可人們的興致卻是越來越高,他們仍然繼續歡歌,繼續舞蹈。
配器
木管組
短笛
2支長笛
2支雙簧管
2支大管
2支單簧管(bB)
銅管組
4支圓號
3支小號
2支次中音長號
1支低音長號
1隻大號
打擊樂組
大鼓
弦樂組
第一小提琴
第二小提琴
樂曲賞析
全曲結構為三部曲式,自始至終呈現出熱烈的氣氛。主部主題為G大調,有兩個部分:前半部分旋律跳進下行,是暴風雨來臨之前的預示,氣氛生動活潑,其中定音鼓以力度漸變的方式來模擬遠處的雷聲;後半部分旋律級進下行,從中可以清楚地聽到大鼓、定音鼓與鈸奏出的“電閃雷鳴”音響,仿佛真的出現了雷電交加、大雨傾盆的景象,這裡是全曲的華彩部分。樂曲中段轉到C大調,由中提琴、大提琴奏出,還不時插入小提琴的旋律動機,主題雖然輕鬆許多,但在歌唱般的旋律中也不時地穿插著“電閃雷鳴”般的場面(定音鼓仍以力度漸變方式演奏),色彩交織、生動無比。中段結束後,樂隊原封不動地重複主部主題,之後“電閃雷鳴”的動機頻繁出現,使樂曲推向白熱化的高潮。全曲的總時間並不長,但足以給聽眾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作者介紹
小約翰·施特勞斯(1825-1899)是浪漫主義時期奧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小提琴家,有“圓舞曲之王”的美譽。他出生於一個音樂世家,自幼酷愛音樂,6歲時創作了第一首圓舞曲,後又學習小提琴和作曲,1844年組建了自己的管弦樂隊,1863年開始擔任皇室宮廷音樂舞會指揮,歷時長達7年,在此期間他創作了形式多樣的舞曲和進行曲。1871年起從事輕歌劇的創作,他把維也納的圓舞曲推向了整個世界。他的音樂曲調新穎、節奏活潑、配器華麗、風格雅致,將抒發感情和標題形象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他的代表作品有《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藝術家的生活》《撥弦波爾卡》《雷鳴電閃波爾卡》《閒聊波爾卡》等,在他創作的120餘首趣意盎然的波爾卡舞曲中,《雷鳴電閃波爾卡》是一首深受世人喜愛、堪稱雅俗共賞的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