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主機板結構,晶片組,擴展槽,主要接口,主機板平面,工作原理,主要種類,晶片,匯流排,研發產品,注意事項,選購原則,主機板上南北橋的區別,開機主機板鳴叫原因,電池放電,主機板驅動,故障分類,人為故障,環境故障,質量故障,維修方法,清潔法,觀察法,替換法,檢測法,技術參數,
簡介
主機板(英語:
Motherboard,
Mainboard,簡稱
Mobo),又稱
主機板、
系統板、
邏輯板、
母板、
底板等,是構成複雜電子系統例如
電子計算機的中心或者主
電路板。
主機板結構
所謂主機板結構就是根據主機板上各元器件的布局排列方式,尺寸大小,形狀,所使用的電源規格等制定出的通用標準,所有主機板廠商都必須遵循。
主機板結構分為
AT、
Baby-AT、
ATX、
Micro ATX、LPX、
NLX、
Flex ATX、E-ATX、WATX以及
BTX等結構。其中,AT和Baby-AT是多年前的老主機板結構,已經淘汰;而LPX、NLX、Flex ATX則是ATX的變種,多見於國外的品牌機,國內尚不多見;E-ATX和W-ATX則多用於
伺服器/工作站主機板;ATX是市場上最常見的主機板結構,
擴展插槽較多,
PCI插槽數量在4-6個,大多數主機板都採用此結構;Micro ATX又稱Mini ATX,是ATX結構的簡化版,就是常說的“小板”,擴展插槽較少,PCI插槽數量在3個或3個以下,多用於品牌機並配備小型機箱;而BTX則是英特爾制定的最新一代主機板結構,但尚未流行便被放棄,繼續使用
ATX。
晶片組
晶片組(Chipset)是主機板的核心組成部分,幾乎決定了這塊主機板的功能,進而影響到整個
電腦系統性能的發揮。按照在主機板上的排列位置的不同,通常分為
北橋晶片和
南橋晶片。北橋晶片提供對
CPU的類型和主頻、記憶體的類型和最大容量、
ISA/
PCI/
AGP插槽、
ECC糾錯等支持。南橋晶片則提供對
KBC(鍵盤控制器)、
RTC(實時時鐘控制器)、USB(
通用串列匯流排)、Ultra DMA/33(66)EIDE數據傳輸方式和
ACPI(高級能源管理)等的支持。其中北橋晶片起著主導性的作用,也稱為主橋(Host Bridge)。
LX:早期的用於Pentium 60和66MHz CPU的晶片組。
NT:海王星(Neptune),支持Pentium 75MHz以上的
CPU,在
Intel 430 FX晶片組推出之前很流行,已不多見。
FX:在430和440兩個系列中均有該晶片組,前者用於Pentium,後者用於Pentium Pro。
HX:Intel 430系列,用於可靠性要求較高的商用
微機。
VX:Intel 430系列,在HX基礎上針對普通的多媒體套用作了最佳化和精簡,有被TX取代的趨勢。
TX:Intel 430系列的最新晶片組,專門針對Pentium
MMX技術進行了最佳化。
GX/KX:Intel 450系列,用於Pentium Pro,GX為
伺服器設計,KX用於
工作站和高性能桌面PC。
MX:Intel 430系列,專門用於筆記本電腦的奔騰級晶片組,參見《Intel 430 MX晶片組》。
VT82C5xx系列:VIA公司出品的586晶片組。
Opti系列:Opti公司出品,採用的主機板商較少。
擴展槽
擴展插槽是主機板上用於固定擴展卡並將其連線到
系統匯流排上的插槽,也叫擴展槽、擴充插槽。擴展槽是一種添加或增強電腦特性及功能的方法。擴展插槽的種類和數量的多少是決定一塊主機板好壞的重要指標。有多種類型和足夠數量的擴展插槽就意味著今後有足夠的可升級性和設備擴展性,反之則會在今後的升級和設備擴展方面碰到巨大的障礙。
主要接口
硬碟接口:硬碟接口可分為
IDE接口和
SATA接口。在型號老些的主機板上,多集成2個IDE口,通常IDE接口都位於PCI插槽下方,從空間上則垂直於
記憶體插槽(也有橫著的)。而新型主機板上,IDE接口大多縮減,甚至沒有,代之以SATA接口。
軟碟機接口:連線軟碟機所用,多位於IDE接口旁,比IDE接口略短一些,因為它是34針的,所以
數據線也略窄一些。
COM接口(
串口):大多數主機板都提供了兩個COM接口,分別為COM1和COM2,作用是連線串列滑鼠和外置Modem等設備。COM1接口的
I/O地址是03F8h-03FFh,
中斷號是IRQ4;COM2接口的I/O地址是02F8h-02FFh,中斷號是IRQ3。由此可見COM2
接口比COM1接口的回響具有優先權,市面上已很難找到基於該接口的產品。
PS/2接口:PS/2接口的功能比較單一,僅能用於連線鍵盤和滑鼠。一般情況下,滑鼠的接口為綠色、鍵盤的接口為紫色。PS/2接口的傳輸速率比COM接口稍快一些,但這么多年使用之後,絕大多數主機板依然配備該接口,但支持該接口的滑鼠和鍵盤越來越少,大部分外設廠商也不再推出基於該接口的外設產品,更多的是推出USB接口的外設產品。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由於該接口使用非常廣泛,因此很多使用者即使在使用USB也更願意通過PS/2-USB轉接器插到PS/2上使用,外加鍵盤滑鼠每一代產品的壽命都非常長,接口依然使用效率極高,但在不久的將來,被USB接口所完全取代的可能性極高。
USB接口:USB接口是如今最為流行的接口,最大可以支持127個外設,並且可以獨立供電,其套用非常廣泛。USB接口可以從主機板上獲得500mA的電流,支持熱拔插,真正做到了即插即用。一個USB接口可同時支持高速和低速USB外設的訪問,由一條四芯電纜連線,其中兩條是正負電源,另外兩條是數據傳輸線。高速外設的傳輸速率為12Mbps,低速外設的傳輸速率為1.5Mbps。此外,USB 2.0標準最高傳輸速率可達480Mbps。
USB 3.0已經出現在主機板中,並已開始普及。
LPT接口(並口):一般用來連線
印表機或掃瞄器。其默認的
中斷號是IRQ7,採用25腳的DB-25接頭。並口的工作模式主要有三種:
1、SPP標準工作模式。SPP數據是半雙工單向傳輸,傳輸速率較慢,僅為15Kbps,但套用較為廣泛,一般設為默認的工作模式。
2、EPP增強型工作模式。EPP採用雙向半雙工數據傳輸,其傳輸速率比SPP高很多,可達2Mbps,已有不少外設使用此工作模式。
3、ECP擴充型工作模式。ECP採用雙向全雙工數據傳輸,傳輸速率比EPP還要高一些,但支持的設備不多。使用LPT接口的印表機與掃瞄器已經基本很少了,多為使用USB接口的印表機與掃瞄器。
MIDI接口:音效卡的MIDI接口和遊戲桿接口是共用的。接口中的兩個
針腳用來傳送MIDI信號,可連線各種MIDI設備,例如電子鍵盤等,市面上已很難找到基於該接口的產品。
SATA接口:SATA的全稱是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
串列高級技術附屬檔案,一種基於行業標準的串列硬體
驅動器接口),是由Intel、IBM、Dell、APT、Maxtor和Seagate公司共同提出的硬碟接口規範,在IDF Fall 2001大會上,Seagate宣布了Serial ATA 1.0標準,正式宣告了SATA規範的確立。SATA規範將硬碟的外部傳輸速率理論值提高到了150MB/s,比PATA標準ATA/100高出50%,比ATA/133也要高出約13%,而隨著未來後續版本的發展,SATA接口的速率還可擴展到2X和4X(300MB/s和600MB/s)。從其發展計畫來看,未來的SATA也將通過提升
時鐘頻率來提高接口傳輸速率,讓硬碟也能夠
超頻。
主機板平面
主機板的平面是一塊PCB(印刷電路板),一般採用
四層板或六層板。相對而言,為節省成本,低檔主機板多為四層板:主信號層、接地層、電源層、次信號層,而六層板則增加了
輔助電源層和中信號層,因此,六層PCB的主機板抗
電磁干擾能力更強,主機板也更加穩定。
工作原理
主要種類
AT:標準尺寸的主機板,IBM PC/A機首先使用而得名,有的486、586主機板也採用AT結構布局。
Baby AT:袖珍尺寸的主機板,比AT主機板小,因而得名。很多原裝機的一體化主機板首先採用此
主機板結構。
ATX:改進型的AT主機板,對主機板上元件布局作了最佳化,有更好的散熱性和集成度,需要配合專門的
ATX機箱使用。
BTX:是ATX主機板的改進型,它使用窄板(Low-profile)設計,使部件布局更加緊湊。針對機箱內外氣流的運動特性,主機板工程師們對主機板的布局進行了最佳化設計,使計算機的散熱性能和效率更高,噪聲更小,主機板的安裝拆卸也變得更加簡便。
BTX在一開始就制定了3種規格,分別是BTX、Micro BTX和Pico BTX。3種BTX的寬度都相同,都是266.7mm,不同之處在於主機板的大小和擴展性有所不同。
一體化(All in one)主機板:集成了聲音,顯示等多種電路,一般不需再插卡就能工作,具有高集成度和節省空間的優點,但也有維修不便和升級困難的缺點,在原裝品牌機中採用較多。
NLX:Intel最新的
主機板結構,最大特點是主機板、
CPU的升級靈活方便有效,不再需要每推出一種CPU就必須更新主機板設計此外還有一些上述主機板的變形結構,如華碩主機板就大量採用了3/4 Baby AT尺寸的主機板結構。
按主機板的結構特點分類還可分為基於CPU的主機板、基於適配電路的主機板、一體化主機板等類型。基於CPU的一體化的主機板是較佳的選擇。
按印製電路板的工藝分類又可分為雙層結構板、四層結構板、六層結構板等;以四層結構板的產品為主。
按元件安裝及焊接工藝分類又有表面安裝焊接工藝板和DIP傳統工藝板。
按CPU插座分類,如Socket 7主機板、Slot 1主機板等。
按
存儲器容量分類,如16M主機板、32M主機板、64M主機板等。
按是否即插即用分類,如PnP主機板、非PnP主機板等。
按
系統匯流排的頻寬分類,如66MHz主機板、100MHz主機板等。
按數據連線埠分類,如SCSI主機板、EDO主機板、AGP主機板等。
按擴展槽分類,如EISA主機板、PCI主機板、USB主機板等。
晶片
Intel:Socket386、Socket486、Socket586、Socket686、Socket370(810主機板、
815主機板)、Socket478(845主機板、
865主機板)、LGA 775(915主機板、
945主機板、965主機板、G31主機板、P31主機板、G41主機板、P41主機板、G43、P43主機板、G45、P45、X38、X48)、LGA 1156(H55主機板、H57主機板、P55主機板、P57主機板、Q57主機板)、LGA 1155分為6系、7系兩個系列(6系主機板有:H61主機板、H67主機板、P67主機板、Z68主機板;7系主機板有:B75、Z75、Z77、H77。)、LGA 1366(X58主機板)、LGA 2011(X79主機板)。
2013由於Intel推出22nm Haswell的新規格CPU,Ivy Bridge的LGA 1155升級成為LGA 1150。
AMD:Socket AM2\AM2+(760G主機板、770主機板、780G主機板,785G主機板、790GX主機板)、AM3\AM3+(870G主機板、880G主機板、890GX主機板、890FX主機板、970主機板、990X主機板、990FX主機板)、FM1(A55主機板、A75主機板)、FM2(A55主機板、A75主機板、A85主機板)。
同一級的
CPU往往也還有進一步的劃分,如奔騰主機板,就有是否支持多能奔騰(P55C,MMX要求主機板內建雙電壓),是否支持Cyrix 6x86、AMD 5k86(都是奔騰級的CPU,要求主機板有更好的散熱性)等區別。
匯流排
ISA(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工業標準體系結構匯流排。
EISA(Extension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擴展標準
體系結構匯流排。
MCA(Micro Channel):微通道匯流排。
此外,為了解決CPU與高速
外設之間傳輸速度慢的“瓶頸”問題,出現了兩種
局部匯流排,它們是:
VESA(Video Electronic Standards Association):
視頻電子標準協會局部匯流排,簡稱VL匯流排。
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外圍部件互連局部匯流排,簡稱PCI匯流排。486級的主機板多採用VL匯流排,而奔騰主機板多採用PCI匯流排。
繼PCI之後又開發了更外圍的接口匯流排,它們是:
IEEE1394(美國電氣及電子工程師協會1394標準)俗稱“火線(Fire Ware)”。
研發產品
PnP功能帶有PnP BIOS的主機板配合PnP作業系統(如Win95)可幫助用戶自動配置主機外設,做到“即插即用”。
無
跳線主機板這是一種新型的主機板,是對PnP主機板的進一步改進。在這種主機板上,連CPU的類型、
工作電壓等都無須用跳線開關,均自動識別,只需用軟體略作調整即可。經過Remark的CPU在這種主機板上將無所遁形。486以前的主機板一般沒有上述功能,586以上的主機板均配有PnP和節能功能,部分原裝品牌機中還可通過主機板控制主機電源的通斷,進一步做到智慧型開/關機,這在
兼容機主機板上還很少見,但肯定是將來的一個發展方向。無跳線主機板將是主機板發展的另一個方向。
P35系列
2006年10月,英特爾向業界宣布,965/975下一代
晶片組將採用全新的“3”系列命名方式,985將不復存在。“3”系列晶片組基於BearLake架構,分為家用和商用2大系列,總計6個不同的型號,後來又追加了一款整合顯示卡的G31,目前共有7個型號。
BearLake的7個型號中,面向商用的以Q開頭,包括Q35和Q33;面向家用的包括高端產品和主流產品兩個系列,高端產品有X38,主流產品有P35、G35、G33和後來加入的G31。其中G字開頭的都是帶有集成顯示卡的主機板晶片組產品。
高端X38:支持
四核心處理器、DDR3-1333記憶體、PCI-E 2.0、PCI-E x16×2,前端匯流排1333MHz,搭配ICH9/ICH9R/ICH9DH南橋,2007年第三季度發布。
主流P35:支持DDR3-1066/DDR2-800記憶體、前端匯流排1333MHz、搭配ICH9/R/DH南橋,2007年第二季度發布。
家用G35:支持DDR2-800記憶體、前端匯流排1333MHz、支持Intel清晰
視頻技術(CVT)、DirectX 10、搭配ICH8南橋、HDCP、1080i H.264、HD Audio,2007年第二季度發布。
整合G33:支持DDR3-1066/DDR2-800記憶體、前端匯流排1333MHz、支持Intel清晰視頻技術(CVT)、DirectX 10、HDCP,搭配ICH9/R/DH南橋,2007年第三季度發布。
商務Q35:支持DDR2-800記憶體、前端匯流排1333MHz、支持Intel第二代
主動管理技術AMT2、
虛擬化技術VT、搭配ICH9DO南橋,2007年第二季度發布。
精簡Q33:支持DDR2-800記憶體、前端匯流排1066MHz、搭配ICH9/R南橋、2007年第二季度發布。
對於BearLake來說,相對於965/975最大的改進就在於將FSB提升到了1333MHz,可以支持英特爾最新的
酷睿2處理器,而且還將搭配全新的ICH9南橋,支持PCIe 2.0和
DDR3記憶體。但是具體到其中的型號則不盡相同。其中最高端的X38將支持PCIe 2.0且提供兩個全速的PCIex16插槽,支持DDR3 1333MHz,搭配ICH9南橋;而在市場上唱主角的,無疑是P35、G35和G33這三款產品。
G33將整合支持
英特爾清晰視頻技術(Intel Clear Video Technology)的
顯示核心,前端匯流排升級為1333 MHz,和G35一樣都同時支持雙核心與四核心處理器。但是它的記憶體規格相對X38來說相對保守,只支持DDR3-1066或DDR2-800。原定在G33之上的是G35
晶片組。這裡“原計畫”指的是G35不論在初始規格還是定位上都要高於G33,但是後來英特爾對G35作了調整。讓我們先來看看G35最初的規格:整合了兼容DirectX 10的顯示核心並提供對高清內容回放(
HDCP)的完整支持,支持DDR3-1066和DDR2-800記憶體,前端匯流排為1333MHz。而P35晶片組與G35相比唯一不同的地方在於P35 Express沒有整合顯示核心。
英特爾將進一步強化ICH9南橋晶片的硬碟功能,除加入全新的Intel Rapid Recover Technology數據保護技術外,還將正式支持Command Based Port Multipliers技術。
後有p45、p43、g41、g45、x48、高端i7+X79和Z68。
據悉,Intel Rapid Recover Technology能為用戶提供簡單快捷的數據復元功能,它可以把硬碟的
鏡像備份到另一塊稱為恢復硬碟(Recovery Drive)的硬碟上。用戶可自行選擇當系統進入閒置狀態還是在某個指定時間進行Recovery Drive的內容更新,以確保Recovery Drive發揮最大的數據保護作用。如果主硬碟出現故障,系統可以直接從Recovery Drive啟動,並進行數據復原工作。
此外,Intel還將在ICH9南橋中支持SATA Port Multiplier技術。據主機板廠商介紹,大部份南橋晶片的每一個SATA接口只能連線一個SATA設備,這大大限制了系統支持的硬碟數目。但加入SATA Port Multiplier支持後,每一個SATA接口可讓多個SATA設備分享其3Gb/s的傳輸
頻寬,最高可達15個SATA設備,大幅提高了系統存儲設備的擴充能力。
注意事項
選購原則
電腦的主機板對電腦的性能來說,影響是很重大的。曾經有人將主機板比喻成建築物的地基,其質量決定了建築物堅固耐用與否;也有人形象地將主機板比作高架橋,其好壞關係著交通的暢通力與流速。
1、工作穩定,兼容性好。
2、功能完善,擴充力強。
3、使用方便,可以在BIOS中對儘量多參數進行調整。
4、廠商有更新及時、內容豐富的網站,維修方便快捷。
5、價格相對便宜,即性價比高。
主機板上南北橋的區別
一個主機板上最重要的部分可以說就是主機板的
晶片組了,主機板的晶片組一般由
北橋晶片和南橋晶片組成,兩者共同組成主機板的晶片組。北橋晶片主要負責實現與CPU、記憶體、
AGP接口之間的數據傳輸,同時還通過特定的數據通道和南橋晶片相連線。北橋晶片的封裝模式最初使用
BGA封裝模式,到Intel的北橋晶片已經轉變為
FC-PGA封裝模式,不過為AMD
處理器設計的
主機板北橋晶片依然還使用傳統的BGA封裝模式。南橋晶片相比北橋晶片來講,南橋晶片主要負責和
IDE設備、PCI設備、聲音設備、
網路設備以及其他的
I/O設備的溝通,南橋晶片到為止還只能見到傳統的BGA封裝模式一種。另外,除了傳統的
南北橋晶片的分類方法外,還能夠見到一體化的設計方案,這種方案經常在NVIDIA、SiS的
晶片組上見到,將南北橋晶片合為一塊晶片,這種設計方案有著獨到之處,對於節省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力有一定的意義,除了小部分主機板外,還沒有非常廣泛的推廣開來。
開機主機板鳴叫原因
Award BIOS
1短:系統正常啟動。表明機器沒有任何問題。
2短:常規錯誤,請進入CMOS Setup,重新設定不正確的選項。
1長1短:記憶體或主機板出錯。換一條記憶體試試,若還是不行,只好更換主機板。
1長9短:主機板Flash RAM或EPROM錯誤,BIOS損壞。換塊Flash RAM試試。
不斷地響(長聲):
記憶體條未插緊或損壞。重插記憶體條,或更換記憶體。
不停地報警:電源、顯示器未和顯示卡連線好。檢查一下所有的插頭。
重複短聲報警:電源有問題。
無報警無顯示:電源有問題。
AMI BIOS
Phoenix BIOS
1短:系統啟動正常
1短1短2短:主機板錯誤
1短1短3短:CMOS或電池失效
1短1短4短:ROM BIOS校驗錯誤
1短2短1短:系統時鐘錯誤
1短2短2短:DMA初始化失敗
1短3短1短:RAM刷新錯誤
1短3短2短:基本記憶體錯誤
1短3短3短:基本記憶體錯誤
1短4短2短:基本記憶體校驗錯誤
1短4短3短:EISA時序器錯誤
1短4短4短:EISA NMI口錯誤
2短1短1短:前64K基本記憶體錯誤
3短1短1短:從DMA暫存器錯誤
3短1短2短:主DMA暫存器錯誤
3短1短4短:從中斷處理暫存器錯誤
3短2短4短:鍵盤控制器錯誤
3短3短4短:顯示記憶體錯誤
3短4短2短:顯示錯誤
3短4短3短:時鐘錯誤
4短2短1短:時鐘錯誤
4短2短2短:關機錯誤
4短2短3短:A20門錯誤
4短2短4短:保護模式中斷錯誤
4短3短1短:記憶體錯誤
4短3短3短:時鐘2錯誤
4短3短4短:時鐘錯誤
4短4短1短:串列口錯誤
4短4短3短:數字協處理器錯誤
環境故障
因外界環境引起的故障,一般是指人們在未知的情況下或不可預測、不可抗拒的情況下引起的。如雷擊、市電供電不穩定,它可能會直接損壞主機板,這種情況下人們一般都沒有辦法預防;外界環境引起的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因溫度、濕度和灰塵等引起的故障。這種情況表現出來的症狀有:經常
當機、重啟或有時能開機有時又不能開機等,從而造成機器的性能不穩定。
質量故障
元器件質量引起故障,這種情況是指主機板的某個元器件因本身質量問題而損壞。這種故障一般會導致主機板的某部分功能無法正常使用,系統無法正常啟動,自檢過程中報錯等現象。
主機板是整個電腦的關鍵部件,在電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主機板產生故障將會影響到整個PC機系統的工作。
維修方法
主機板故障往往表現為系統啟動失敗、螢幕無顯示、有時能啟動有時又啟動不了等難以直觀判斷的故障現象。在對主機板的故障進行檢查維修時,一般採用“一看、二聽、三聞、四摸”的維修原則。就是觀察故障現象、聽報警聲、聞是否有異味、用手摸某些部件是否發燙等。下面列舉幾種常見主機板的維修方法,每種方法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局限性,一般要幾種方法相結合使用。
清潔法
這種方法一般用來解決因主機板上灰塵太多,灰塵帶靜電造成主機板無法正常工作的故障,可用毛刷清除主機板上的灰塵。另外,主機板上一般接有很多的外接板卡,這些板卡的
金手指部分可能被氧化,造成與主機板
接觸不良,這種問題可用橡皮擦擦去表面的氧化層。
觀察法
主要用到“看、摸”的技巧。在關閉電源的情況下,看各部件是否接插正確,電容、電阻引腳是否接觸良好,各部件表面是否有燒焦、開裂的現象,各個電路板上的銅箔是否有燒壞的痕跡。同時,可以用手去觸摸一些晶片的表面,看是否有非常發燙的現象。
替換法
當對一些故障現象不能確定究竟是由哪個
部件引起的時候,可以對懷疑的部件通過替換法來排除故障。可以把懷疑的部件拿到好的電腦上去試,同時也可以把好的部件接到出故障的電腦上去試。如:記憶體在自檢時報錯或容量不對,就可以用此方法來判斷引起故障的真正元兇。
檢測法
利用主機板
bios自檢系統,用檢測卡來來排除主機板故障。
電腦開機無顯示,首先我們要檢查的就是是BIOS。主機板的BIOS中儲存著重要的硬體數據,同時BIOS也是主機板中比較脆弱的部分,極易受到破壞,一旦受損就會導致系統無法運行,出現此類故障一般是因為主機板BIOS被
CIH病毒破壞造成(當然也不排除主機板本身故障導致系統無法運行。)。一般BIOS被病毒破壞後硬碟里的數據將全部丟失,所以我們可以通過檢測硬碟數據是否完好來判斷BIOS是否被破壞,如果硬碟數據完好無損,那么還有三種原因會造成開機無顯示的現象:
1.因為主機板擴展槽或擴展卡有問題,導致插上諸如音效卡等擴展卡後主機板沒有回響而無顯示。
2.
免跳線主機板在
CMOS里設定的CPU頻率不對,也可能會引發不顯示故障,對此,只要清除CMOS即可予以解決。清除CMOS的跳線一般在主機板的鋰電池附近,其默認位置一般為1、2短路,只要將其改跳為2、3短路幾秒種即可解決問題,對於以前的老主機板如若用戶找不到該跳線,只要將電池取下,待開機顯示進入CMOS設定後再關機,將電池重新安裝亦可達到CMOS放電之目的。
3.主機板無法識別記憶體、記憶體損壞或者記憶體不匹配也會導致開機無顯示的故障。某些老的主機板比較挑剔記憶體,一旦插上主機板無法識別的記憶體,主機板就無法啟動,甚至某些主機板不給你任何故障提示(鳴叫)。當然也有的時候為了
擴充記憶體以提高系統性能,結果插上不同品牌、類型的記憶體同樣會導致此類故障的出現,因此在檢修時,應多加注意。
對於主機板BIOS被破壞的故障,我們可以插上ISA顯示卡看有無顯示(如有提示,可按提示步驟操作即可),倘若沒有
開機畫面,你可以自己做一張自動更新BIOS的
軟碟,重新刷新BIOS,但有的主機板BIOS被破壞後,軟碟機根本就不工作,此時,可嘗試用
熱插拔法加以解決(曾有人嘗試,只要BIOS相同,在同級別的主機板中都可以成功
燒錄。)。但採用熱插拔除需要相同的BIOS外還可能會導致主機板部分元件損壞,所以可靠的方法是用
寫碼器將BIOS更新檔案寫入BIOS裡面(可找有此服務的電腦商解決比較安全)。
此類故障一般是由於主機板電池電壓不足造成,對此予以更換即可,但有的主機板電池更換後同樣不能解決問題,此時有兩種可能:
2.主機板CMOS跳線問題,有時候因為錯誤的將主機板上的CMOS跳線設為清除
選項,或者設定成外接電池,使得CMOS數據無法保存。
在一些雜牌主機板上有時會出現此類現象,將主機板驅動程式裝完後,重新啟動計算機不能以正常模式進入Windows 98桌面,而且該驅動程式在Windows 98下不能被
卸載。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建議找到最新的驅動重新安裝,問題一般都能夠解決,如果實在不行,就只能重新
安裝系統。
出現此類故障的軟體原因一般是由於CMOS設定錯誤引起的。在CMOS設定的電源管理欄有一項modem use IRQ項目,他的選項分別為3、4、5、……、NA,一般它的默認選項為3,將其設定為3以外的中斷項即可。
電腦主機板故障五:電腦頻繁當機,在進行CMOS設定時也會出現當機現象 在CMOS里發生
當機現象,一般為主機板或CPU有問題,如若按下法不能解決故障,那就只有更換主機板或CPU了。
出現此類故障一般是由於主機板Cache有問題或主機板設計散熱不良引起。對於Cache有問題的故障,我們可以進入CMOS設定,將Cache禁止後即可順利解決問題,當然,Cache禁止後速度肯定會受到有影響。
出現此類故障一般是由於用戶帶電插拔相關硬體造成,此時用戶可以用
多功能卡代替,但在代替之前必須先禁止主機板上自帶的COM口與
並行口(有的主機板連IDE口都要禁止方能正常使用)。
技術參數
線應避免銳角、直角。採用135°走線;
通常下最小線寬要求為≥4mil,最小線距要求為≥4.5mil;
高頻信號儘可能短,線儘量少打VIA,不允許跨切割面;
兩焊點間距很小(如貼片器件相鄰的焊盤)時,焊點間不得直接相連;
整塊線路板布線、打孔要均勻,避免出現明顯的疏密不均的情況。當印製板的外層信號有大片空白區域時,應加輔助線使板面金屬線分布基本平衡;
輸入、輸出信號儘量避免相鄰平行走線,最好線上間加地線,以防反饋
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