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熱艾針灸

電熱艾針灸

電熱艾針儀出現於20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它是我國內蒙古針灸工作者根據中醫針灸理論及方法,結合現代電子技術研製而成的一種融傳統的溫針、艾灸為一體的新型針灸儀器。。電熱艾針灸屬於溫針灸的範疇,但與傳統的溫針灸相比它具有以下優點:首先是減少對環境的污染。電熱艾針儀利用電熱將針體及艾藥加溫,既無煙霧形成,又能促進藥物揮發,使其達到治療效果,解決了溫針與艾灸對環境污染的問題。其次是能較好的做到針與灸的一體化。既能利用灸火的熱力,對穴區產生溫熱剌激和通過加溫藥物促進揮發,達到藥物蒸熏作用;同時,又和傳統溫針一樣,將溫熱經過針體導入機體內。故具有溫針與艾灸的雙重治療作用。最後,電熱艾針儀的溫度穩定可調。在臨床中可模擬多種灸法,如直接灸、間接灸,還可在灸料中根據病情加入適當的酒、醋、藥液等模擬蒸灸等。當然,電熱艾針儀目前使用的地區還較局限,儀器本身還有待改進和完善,其適用範圍及確切的臨床效果也須在實踐中進一步觀察驗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電熱艾針灸
  • 出現時間:20世紀九十年代中期
  • 地區:內蒙古
  • 類型:新型針灸儀器
  • 方法:直接灸、間接灸、模擬蒸灸
  • 主治病症:寒性哮喘、中風等
操作方法,主治病證,臨床套用,

操作方法

目前臨床上主要套用 WJ電熱艾針儀。其結構為:主機設有4路輸出,可同時使用4根毫針。主機由輸出、工作調節、工作測量及工作指示4個系統組成。
該電熱艾針儀的基本特徵是,當其工作時,一方面將普通的毫針加溫,使其達到傳統溫針的作用;另一方面,將艾藥加熱使其達到艾灸的目的。電熱灸器是由主機來控制工作的,接觸人體皮膚表面最高溫度不超過50℃。
具體操作
1.灸料製備:可根據辨證論治的理論配伍灸料,如在痹證中,行痹、痛痹、著痹等治法為祛風、散寒、逐濕、溫通經絡,灸料配伍則應以羌活、獨活、桂枝、秦艽等為主;而頑痹治法以活血化瘀為主,灸料應選紅花、當歸、川芎等,從而體現了辨症施灸的理論。
2.根據病證辨證取穴,與一般針刺施術方法相同。
3.開通電源,電源指示燈亮。
4.將灸料放置電熱灸器內,與進針孔相平,可適當地滴酒、醋、水、藥液等。引線插入所選用的輸出插孔,此時工作指示燈亮(4路任意選),將電熱灸器通過進針孔套在針柄上與皮膚接觸。
5.按下與輸出相對應的電流測量鍵,調節溫控旋扭。順時針旋轉為強(+),反之弱(一)。根據患者的耐受程度、病種及部位,工作電流一般控制在100~150毫安之間。
6.治療時間20~30min為宜。

主治病證

適應於溫針及灸法的套用範圍。已在臨床中驗證有效的病證包括:痹症(風濕類疾病、良性腰腿痛、頸椎病),中風(腦梗塞、腦出血穩定期),寒性哮喘,痛經、結腸炎、附屬檔案炎、胃脘痛、腱鞘囊腫等。

臨床套用

1.痛經
取穴:分為二組。(1)寒凝血滯:天樞、關元、中極、足三里、三陰交。(2)氣血兩虛:中脘、氣海、關元、中極、足三里、血海、三陰交。
操作:根據不同的證型,取上穴,每次取3~4 穴,雙側同取,穴位可交替輪用。用普通毫針針刺所選穴位,得氣後將電熱艾針儀與針柄接通,調整電流,寒凝血滯型調至90~110毫安,氣血兩虛型調至60~80毫安,留針30~40分。寒凝血滯型在月經前2~3日或經期發病時,連續治療1~5次;氣血兩虛型在月經前1周至月經結束,連續治療8~10次。
療效:共治42例,結果:寒凝血滯型中痊癒21例,顯效6例,進步1例;氣血兩虛型中痊癒9例,顯效3例,進步2例。總有效率100%。總治癒率:71.4%。所有患者治療1~3次痛經消失或緩解。為鞏固療效大都連續治療兩個月經周期。
2.腱鞘囊腫
取穴:阿是穴(病灶區)。
治法:灸料製備:將艾葉、當歸、川芎、紅花、乳香、丹參等,粉碎後用白酒調勻,備用。囑患者取坐位,患肢平放於治療台上,常規消毒,術者以左手拇食兩指,將囊腫周圍皮膚繃緊,右手將普通毫針直刺囊腫內,得氣後留針。將配好的灸料裝入WJ電熱艾針儀的電熱灸器內,與進針孔相平,然後套在針柄上,與皮膚相接觸。電流控制在180毫安左右。灸治15~20min。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3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2~3日。
療效:共治32例,結果全部有效。其中,治癒24例(1療程治癒者9例.2療程治癒者12例);顯效8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