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社會與觀眾

電影、社會與觀眾

《電影、社會與觀眾》是中國電影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孫承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電影、社會與觀眾
  • 作者:孫承健
  • 出版時間:2018年7月
  • 出版社:中國電影出版社
  • ISBN:9877106049317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基於電影社會學的研究視角,本專著在巨觀層面所涉及的是時代變遷與歷史發展過程中,電影機構在工業化運作、社會化功能,以及在文化與意識形態層面的存在形態、運作模式、功能性質等一系列相關問題。包括不同電影機構之間的相互合作與相互作用,以及電影機構與其他社會機構,諸如宗教、教育、家庭等之間的競爭、衝突與合力作用等問題。在微觀層面,則聚焦於文本與文本之外的各種關係的研究,主要包括文本敘事中的價值預設、階層與性別關係、觀眾定位、以及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各種互動關係等等。其中,在不同時代與不同社會語境下,電影與觀眾之間,如何有效地建立起一種基於人的存在及其行為的解釋的一種社會推理模式,可以說是當下電影社會學研究所主要聚焦和關注的命題。
本專著重點討論了如何在階層與性別等層面對當代電影觀眾進行重新的界定,以及觀眾界定本身對於電影創作、產業建構和整體發展的影響。其中涉及“作為意義生產參與者的觀眾”和“觀者的位置”的預設等一系列涉及電影社會話語實踐的相關問題。與此同時,對電影敘事的文化普遍性問題展開討論,諸如神話模型與表徵實踐,以及基於表征性空間的文化混生性、文化再生產與空間的文化並置等相關問題。
電影社會學屬於跨學科的研究領域,無論是研究對象、研究方法還是研究路徑,都需要在跨學科的領域得以有效展開。由此,本書並沒有完全遵循傳統社會學的經典理論範式,而是針對電影這一特殊媒介形式進行特定的組織結構。在研究方法與研究策略層面,主要圍繞當代電影理論、當代社會學與電影史學,以及敘事學與話語批評分析的研究方法,參照和採用了包括制度經濟學、現象學、意識形態理論與文化研究等理論觀點和研究路徑,從多維度層面,更加深入地針對研究對象進行系統性分析。

圖書目錄

序言
第一部分 電影及其工業機構
1.電影及其文化工業的形成
2.垂直整合與早期電影的產業模式
3.電影機構間的競爭及其權利形態的構架
4.行銷與“高概念”和奇觀化的電影策略
第二部分 社會價值的載體和協調者
5.角色腳本及其社會期待
6.敘事及其“社會推理模式”
7.階層意識與“狂歡化”的敘事策略
8.基於社會化的機構競爭與協調
9.敘事文本的價值預設與道德前提
10.基於“替代性滿足”的社會公正及其想像
第三部分 文化與意識形態機構的生產與再生產
11.“觀者的位置”及其機構的運作
12.規訓及其基於無意識的話語支配技術
13.再現及其權力的話語運作
14.“主導敘事結構”及其範式
15.國家認同及其意識形態話語的生產與再生產
第四部分 觀眾與大眾文化
16.作為意義生產參與者的觀眾
17.明星與觀眾:機構運作的社會“溢出效應”
18.代際關係與作為“標誌性事件”的電影
19.大眾文化的自相矛盾
20.遊戲的快感形式::數位技術時代的影像“逆襲”
第五部分 神話、敘事:普遍性及其建構模式
21.表徵實踐與影像意義的話語建構
22.神話模型與電影的故事世界
23.木馬屠城“特洛伊”
24.城邦神話的電影空間想像及其文化再生產

作者簡介

孫承健,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電影美術學學會視效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員。中國電視金鷹獎第二十六屆評審、擔任《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戲劇影視卷,影視導演分支主編。主要研究領域:電影社會學、電影敘事學、視覺文化研究。出版專著:《情緒:影像表意的魅力與體驗》《“魔法師”的世界:電影敘事的觀念與表達》《電影社會與觀眾》。在《電影藝術》《當代電影》等核心刊物發表過多篇專業論文,曾主持後期剪輯並參與製作完成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申報片《少林功夫》、大型舞台文藝片《我的夢》、大型紀錄片《中國佛教之旅——僧侶寺院生活》等。
電影、社會與觀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