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信息裝備

電子信息裝備,遂行信息支援、信息保障和信息作戰任務的裝備。如預警探測裝備、指揮控制裝備、電子戰裝備、網路攻防裝備等。具有信息獲取、傳輸、處理、套用以及信息支援保障、信息對抗等能力,是信息化戰爭條件下奪取信息優勢的基礎。

基本介紹

以電子信息技術為主要特徵的各類軍事信息系統、設備、設施、儀器、器材、軟體等的總稱。電子信息裝備是軍事裝備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子信息裝備是軍隊戰鬥力的重要物質技術基礎,影響戰爭形態和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軍事技術發展水平的重要體現,促進軍事變革的重要力量,軍隊裝備建設的重要內容,國防現代化的重要標誌。電子信息裝備是軍隊武器裝備信息化的基礎,在需求牽引和技術推動的雙重作用下形成和發展。在現代戰爭形態由機械化戰爭向信息化戰爭轉型的過程中,電子信息裝備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與作用。軍隊電子信息裝備的規模和技術水平,在軍隊裝備體系和作戰指揮體系中的作用,對武器性能和作戰效能發揮的影響力,對軍事理論、戰略戰術等的影響力直接反映了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和軍隊作戰能力,成為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誌。①軍事裝備現代化水平的基本象徵。電子信息裝備是現代電子信息技術的物化,是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且套用範圍最廣的軍事裝備,其技術水平決定武器裝備的性能和威力,裝備水平標誌著軍隊裝備體系的信息化程度和制信息能力。②奪取信息優勢的重要條件。在信息化戰爭中,爭奪信息優勢並在此基礎上奪取知識優勢、決策優勢和作戰行動優勢,已成為打贏未來戰爭的關鍵和首要內容,並貫穿於戰爭全過程,電子信息裝備則是奪取信息優勢的最有效手段。③威懾能力的重要體現。電子信息裝備兼具威懾能力和實戰能力。網路攻擊武器具有使一個國家的金融、交通等整體社會功能和軍事指揮體系癱瘓的能力,改變了傳統的威懾觀念。與核威懾一樣,信息優勢也是一種威懾。①武器裝備作戰效能的“倍增器”。電子信息裝備與各種機械化裝備結合,實現了傳統武器功能的擴展和性能的提高,成為提高武器裝備作戰效能的關鍵因素。②作戰資源的“黏合劑”。現代戰爭的突出特點之一是武器裝備體系的對抗,體系對抗不是單個武器系統或裝備能力的簡單相加,而是依靠信息的紐帶作用,把各級指揮系統、各種武器系統與保障系統緊密聯繫在一起,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才能實現。當前世界各國正在建設綜合電子信息系統,大力提高情報蒐集處理、戰場通信、作戰指揮、武器控制以及打擊效果評估的自動化水平,提高體系對抗的整體效能。③主戰裝備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嵌入式電子信息裝備加火力打擊系統構成的精確制導武器系統、以電子對抗和計算機網路攻防為主體的信息戰裝備,已經成為首戰必用並貫穿始終的主戰武器。精確制導武器逐步成為戰爭的主要毀傷手段。軍事裝備是戰爭的物質技術基礎,是決定戰爭形態和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20世紀末期以後,以獲取信息優勢為核心,以高技術武器為先導,把機械化軍事形態改造成信息化軍事形態,把機械化軍隊建設成信息化軍隊的新軍事革命正在世界範圍內興起。電子信息裝備則是新軍事革命的重要推動力。①影響作戰理論和作戰樣式的變革。電子信息裝備在軍事領域的運用,推動了空地一體戰,非線性作戰,非接觸作戰,空中機動戰,“外科手術式”空襲作戰,信息戰及諸軍種、兵種一體化聯合作戰等作戰理論和相應作戰方式的出現,網路中心戰已成為美軍作戰理論的代表和主流。②促進作戰指揮方式的變革。戰場信息透明、精確制導、遠程打擊、扁平指揮、運籌帷幄、決戰千里等現代作戰指揮方式的出現離不開電子信息裝備的飛速發展。③帶動軍隊裝備體系的變革。電子信息裝備是軍隊信息化裝備體系的核心和基礎。中國軍隊實施以信息化帶動機械化的戰略,而美軍則期望建立適應信息化戰爭的一體化聯合作戰需要的武器裝備體系。④促進軍隊體制編制的變革。電子信息裝備發展將影響軍隊人員與軍事裝備的數量比例,影響軍隊軍種、兵種結構的變化,影響軍隊的編組形式。隨著軍事裝備信息化程度的不斷提高,部隊的編組形式向一體化、多功能化、小型化的方向發展。電子信息裝備與傳統裝備比較,具有如下特點:電子信息裝備的發展僅有100多年,而今品種已多達5000餘種,包括電子、光電、聲學等裝備,分布在陸、海、空、天各軍事套用領域,具有信息獲取、傳輸、處理及綜合功能,厘米級精度的衛星偵察、超視距的雷達探測、吉比特的傳輸速率和米級的精確制導能力等,成為世界武器庫里的佼佼者。有用於基本構件的器件和部件,有具有獨立功能的設備和具有綜合功能的系統。既可以是獨立裝備,也可以是配套或嵌入式裝備;既有硬體,又有計算機軟體;既可陸地固定,又可車載、艦載、機載、彈載、星載。套用到信息獲取、傳輸、處理、控制等信息流的全過程,套用于軍事謀劃、作戰指揮、武器控制、戰場保障、部隊訓練、後勤管理等活動中,從戰略籌劃、戰術推演、戰場偵察、戰況跟蹤、戰果評估,到單兵偵察、掃雷等無不套用電子信息裝備。電子信息裝備能力主要通過計算機軟體實現,由於軟體可修改、可替換、可組合,導致裝備的能力可以重組、變換、提升、最佳化甚至更新。不僅具有進攻能力,而且具有防禦能力。信息對抗裝備就是利用各種手段攻擊和破壞敵方的電子信息裝備,使其陷入癱瘓或失能,同時利用各種方法保護己方的電子信息裝備,不被攻擊和破壞。防火牆、禁止網、高能微波武器等,既可實施防禦,又可進行軟殺傷、硬摧毀。按統一標準體系,可實現不同級別,不同功能,不同軍種、兵種,不同位置,不同作戰平台的電子信息裝備集成,以及與武器系統的集成,用於體系對抗。電子信息裝備發揮著作戰資源“黏合劑”和作戰能力“倍增器”的作用。電子信息裝備有多種分類方法。按裝備形態,可分為元器件、部件、設備、分系統、系統以及嵌入式設備與系統等;按所用技術,可分為電子裝備、光電裝備和聲學裝備;按使用的環境,可分為空間電子信息裝備、空中電子信息裝備、陸上電子信息裝備、地下/坑洞電子信息裝備、水上電子信息裝備、水下電子信息裝備等;按使用和管理,可分為陸軍電子信息裝備、空軍電子信息裝備、海軍電子信息裝備、戰略飛彈部隊電子信息裝備和軍隊通用電子信息裝備;按功能用途,可分為信息獲取裝備、信息傳輸裝備、信息處理裝備、信息運用裝備等,主要包括指揮控制裝備、預警探測裝備、偵察情報裝備、軍事通信裝備、導航定位裝備、信息對抗裝備、信息安全裝備、測控裝備、軍用計算機以及將這些裝備集成為一體的軍事電子信息系統等。綜合集成信息獲取、傳輸、處理等並形成新的套用功能的電子信息裝備。包括綜合電子信息系統、指揮信息系統、武器控制系統、預警探測系統、偵察情報系統、軍事通信系統、導航定位系統、信息戰/電子對抗系統、安全保密系統、測控系統、裝備信息系統、後勤信息系統、氣象信息系統等。用於各級各類指揮所,實現指揮控制業務自動化的裝備。按功能,分為信息處理設備、信息傳輸設備、信息顯示設備、指揮控制軟體和其他輔助設備;按使用方式,分為固定式指揮控制裝備和機動式指揮控制裝備。監視空間、空中、地面、水面、水下目標的裝備。分為戰略預警探測裝備和戰役戰術預警探測裝備兩大類。戰略預警探測裝備是對戰略彈道飛彈、戰略巡航飛彈和戰略轟炸機進行預警探測的裝備;戰役戰術預警探測裝備是對空中、水面和水下、陸上縱深和隱蔽等戰役戰術目標進行預警探測的裝備。分布在地面、水面、水下、空中、空間,有地面固定、車載、艦載、機載、氣球載、星載等形式。主要有軍用雷達、聲吶、光電等預警探測裝備。獲取軍事情報的各種裝備。包括微波偵察裝備、聲學偵察裝備、光電偵察裝備、感測偵察裝備等。分布在地面、水面、水下、空中、空間,主要有偵察雷達、聲吶、紅外照相機、雷射成像儀、感測系統、諜報裝備等。軍事上用於實施保障通信的各類裝備。包括戰略通信裝備、戰役戰術通信裝備。分布在地面、水面、水下、空中、空間,主要有軍事通信網路、無線電通信裝備、有線電通信裝備、光通信裝備、衛星通信裝備等。引導運動體沿規定的路線到達目的地以及確定它們在規定的坐標系中的位置的裝備。包括無線電導航裝備、慣性導航裝備、衛星導航裝備、天文導航裝備、組合導航裝備、定位報告裝備、著陸導航裝備等。分布在地面、水面、水下、空中、空間,有地面固定、車載、艦載、機載、星載、彈載等形式。用於信息戰的各類電子信息裝備。包括電子對抗裝備、計算機網路攻防裝備、空間信息攻防裝備和電磁武器裝備。分布在地面、水面、水下、空中、空間,有車載、艦載、機載、彈載、星載等形式。主要有雷達對抗裝備、通信對抗裝備、光電對抗裝備、水聲對抗裝備、計算機網路戰裝備、空間攻擊裝備、空間防護裝備、反輻射武器裝備、定向能武器裝備、非殺傷武器裝備等。保障軍事信息安全的各類裝備。包括安全防護裝備、信息保密裝備、安全檢測裝備、安全管理裝備等。配置於各級各類指揮自動化、辦公自動化及武器控制等套用領域。對大氣層內、外空間飛行器進行跟蹤、測量、控制和信息傳輸的設備。包括航天測控裝備、航空測控裝備、常規武器測量裝備、戰略武器運載工具測量裝備等。分布於地面、水面、水下、空中、空間,有導航定位衛星、雷達、遙測設備、遙控設備、安全指令控制設備、干涉儀、高速彈道照相機、光學經緯儀、火炮射擊密集度測量設備、航彈精密測時設備等。用於軍事領域的計算機。按規模和性能,分為微型機、小型機、中型機、大型機和巨型機;按結構特點,分為多媒體計算機、嵌入式計算機、容錯計算機、加固計算機、並行處理計算機、火控計算機、伺服器、工作站等。包括仿真模擬裝備、測試評估裝備、軍用水文氣象裝備、測繪裝備、軍用儀器儀表、器材等。技術支持和軍事需求始終是電子信息裝備發展的驅動力,其形成與發展大體可分為以下階段:電的發明和套用使武器裝備發生了劃時代的變革。1837年美國人S.F.B莫爾斯發明了電報機,1854年有線電報開始用於軍事通信;1864年英國人J.C.麥克斯韋預言電磁波的存在,並於1887年被德國人H.R.赫茲所證明;1876年美國人A.G.貝爾發明了電話,1877年美軍將有線電話用於軍事通信,1899年後無線電開始用於軍事通信。這些標誌著軍事電子信息裝備的誕生。這一階段的設備簡單、功能單一,先後出現了軍用雷達、無線電導航定位設備、短波接力通信設備、機載雷達偵察設備等,還出現了雷達干擾、導航干擾等電子對抗設備。20世紀40年代中後期,電子計算機的出現,特別是數字電子計算機的誕生和香農信息理論的問世,使得電子信息裝備發生了質的飛躍。1958年美國率先建成世界上第一個半自動化指揮控制系統――“賽其”(SAGE)防空系統。1965年美國發射了地球靜止衛星“國際通信衛星”Ⅰ號,蘇聯發射了大橢圓軌道衛星“閃電”Ⅰ號,標誌著衛星通信進入實用階段。1969年美國空軍的AN/FPS-85雷達是世界上第一部大型相控陣雷達,開啟了空間探測和跟蹤的時代。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對流層散射通信系統、微波接力通信系統、第一代光纖通信系統、數據鏈等,再次提升了軍隊指揮通信能力,特別是數據鏈的出現使戰場信息交換、作戰指揮、武器控制及戰場協調等產生了質的變化;在此期間出現的電子干擾飛機、投擲式干擾機、反輻射飛彈以及採用紅外、電視、雷射、雷達波束制導的飛彈和制導炸彈等,標誌著電子信息裝備進入主戰裝備的行列;第四代計算機、計算機網路及吉比特速率光通信系統的問世,把電子信息裝備的發展推向更高水平。美軍在80年代發射了第三代國防通信衛星、雷達成像偵察衛星(“長曲棍球”1號)、“旋渦”和“大酒瓶”等電子偵察衛星以及隨後部署完成的全球定位系統(GPS)等,初步建成了包括偵察衛星系統、預警衛星系統、通信衛星系統、導航定位衛星系統等的軍用衛星體系;“鋪路爪”全固態大型相控陣雷達、“愛國者”雷達、“宙斯盾”系統雷達等把相控陣雷達技術套用到新的水平;綜合業務數字網(ISDN)的出現為寬頻、多業務、高質量、高效率、可擴展的數字通信奠定了基礎,它與網際網路的結合將構成未來新型寬頻綜合業務數字網;聯合戰術信息分發系統(JTIDS)的裝備和使用,實現了通信、導航和識別一體化,增強了指揮控制系統能力;為了對付隱身飛機、反輻射飛彈和戰場複雜電磁環境,出現了無源雷達、雙/多基雷達、大孔徑接收陣列雷達、合成孔徑雷達、高能雷達、超寬頻雷達等新體制探測設備。20世紀90年代以後,電子信息裝備綜合化、一體化、網路化成為發展主流,平台設備綜合化、設備功能多樣化成為發展方向。美國建設了全球指揮控制系統(GCCS)、國防信息基礎設施(DII),以及把監視(S)、偵察(R)綜合進C4I系統成為C4ISR系統,以期實現軍事信息系統的綜合化。隨著網路中心戰的提出,電子信息裝備向網路化的方向發展。美國提出了“全球信息柵格”(GIG)及包括全球信息柵格和一體化情報、監視、偵察系統(IISR)的“全球網”(GN)的思想,開發建設將地(海)、空中和太空的各種感測器、指揮控制中心和武器平台集成在一起的網路系統C4KISR;研製聯合指揮控制系統(JC2)替代全球指揮控制系統,以滿足網路中心戰的需要;作為網路中心戰“神經中樞”的數據鏈獲得更進一步的發展,出現了戰術目標瞄準網路技術(TTNT)數據鏈,為戰術飛機、無人機、情報和偵察監視平台以及地面站之間提供高性能、互操作的數據通信並可接入全球信息柵格。1927年南昌起義時,僅有有線電話可利用。1931年開始建立無線電台。解放戰爭時期,無線電台配到團以上機關,營連配有線電話。戰爭年代,通信裝備主要來自戰場繳獲、受援和改裝。1956年後,電子信息裝備進入全面仿製階段,生產了雷達、導航、偵察和通信裝備等,如中程警戒雷達、魚雷快艇搜尋雷達、炮瞄雷達、超短波接力通信機、超短波航空電台及其地面設備、坦克電台、調頻戰術電台、自動交換機、艦艇通信裝備等,提高了部隊的裝備水平。20世紀60年代初,電子信息裝備進入自主研製階段。1964年,第一台軍用電晶體數字電子計算機誕生並套用於防空指揮自動化系統。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不僅各類軍事電子信息系統、指揮控制裝備、預警探測裝備、偵察情報裝備、軍事通信裝備、導航定位裝備、信息對抗裝備、信息安全裝備、軍用計算機與計算機軟體以及其他電子信息裝備等開始成系列、成建制地裝備部隊,而且在精確制導武器、軍用衛星和各種作戰平台上的嵌入式電子信息裝備和配套電子信息裝備也都是自行研製的,使電子信息裝備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武器裝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子信息裝備未來發展的重點主要表現為:軍事信息系統一體化、網路化,電子信息裝備武器化和電子信息裝備智慧型化、微型化。主要包括:①建立和完善陸、海、空、天一體化的感測器網。提高信息的獲取能力,增強信息的可用性、準確性和實時性。②發展新一代國防信息基礎設施。具有信息的蒐集、傳輸、處理、管理、提供和安全等能力,美軍著手構建的全球信息柵格和全球網就代表新一代國防信息基礎設施的發展方向。③構建網路化的綜合電子信息系統。實現陸、海、空、天信息系統一體化,各軍種、兵種信息系統一體化,信息系統功能一體化,實現各種信息資源和功能的綜合,提高信息保障能力、指揮控制能力,提高信息對抗、體系對抗和武器綜合打擊能力。主要包括:①發展信息戰裝備,增強奪取信息優勢能力。研製新型信息戰武器,特別是計算機病毒武器、“攻心”武器以及對各類電子信息裝備或網路具有摧毀、破壞作用的電子戰裝備。②研製新概念武器。主要有雷射武器、粒子束武器、高功率微波武器、聲能束武器等。高功率雷射武器和高功率微波武器由於容易聚焦和傳播,將可能是最早成為主戰武器的新概念武器。③信息系統和武器系統一體化。加快武器的信息化改造和發展信息化武器,實現信息系統和武器系統的交鏈,縮短偵察―決策―交戰周期,形成從感測器到射手的作戰能力。主要包括:①軍用智慧型無人系統。無人機載電子信息裝備、自主式水下無人智慧型潛航器、偵察機器人等將成為信息獲取、信息對抗甚至獲得空、海信息優勢的主力。②微型化電子信息裝備。隨著電子器件高度集成化、動力裝置小型化以及高分子電池高效化的研究進展,尤其是納米技術和微機電技術的逐步成熟,納米秤和原子雷射器的研製成功,為武器裝備的微型化創造了前提。將出現僅有香菸盒大小的小型單兵感測器和探測器、鳥一般大小的微型無人偵察機、手錶大小的計算機系統和智慧型機器人系統等。③微小型衛星及衛星星座。天基平台是電子信息裝備發展的重點,天基電子信息平台的獨特空間位置優勢成為電子信息裝備體系的重要制高點,未來的天基信息平台將發展500千克以下具有同類大衛星功能的微小型衛星及衛星星座。④智慧型隱身材料。新型材料將具有信息感知功能、處理功能、最佳回響功能,具有自動適應環境的能力。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