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網技術基礎

電信網技術基礎

《電信網技術基礎》是2004年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唐寶民,王文鼐,李標慶。

基本介紹

  • 書名:電信網技術基礎
  • 作者:唐寶民/王文鼐/李標慶
  • 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4-09
基本信息,內容介紹,目錄,

基本信息

ISBN:711509335
版 次:1
包 裝:平裝
開 本:16開
頁 數:331頁
印 張:1次

內容介紹

本書全面介紹了Photoshop 6.0的操作方法及其在平面圖像處理方面的使用技巧。全書共15章,主要包括數字圖像的基本知識、基本工具和面板、圖像的基本操作、圖像的色彩和色調控制、通道、選區、路徑、圖層以及基本內置濾鏡等基本知識;高級外掛濾鏡、最佳化的技巧、自動化操作、圖像的印前技術、Photoshop和ImageReady在網頁製作方面的技巧以及Photoshop與其他一些圖像處理軟體的組合方法等提高內容,此外還有文字特效以及圖像處理的精彩實例等豐富內容。 本書內容翔實、結構清晰、實例豐富,可作為培訓教材和參考資料,也適用於專業的平面圖像

目錄

第一章 電信網的類型 1
1.1 業務網 1
1.1.1 電話網 1
1.1.2 行動電話網 2
1.1.3 IP電話網 5
1.1.4 數據通信網 6
1.1.5 智慧型網 7
1.1.6 N-ISDN 10
1.1.7 B-ISDN 11
1.2 傳送網 12
1.2.1 傳輸技術體制 12
1.2.2 SDH傳送網 13
1.2.3 傳送網的發展 15
1.3 支撐網 15
1.3.1 信令網 16
1.3.2 數字同步網 19
1.3.3 電信管理網 19
第二章 電信網的體系結構 20
2.1 網路協定及其功能 20
2.1.1 網路協定概述 20
2.1.2 網路協定的功能 20
2.2 OSI參考模型 25
2.2.1 OSI參考模型的層次和功能 25
2.2.2 OSI的協定數據單元 28
2.2.3 OSI的服務原語 28
2.2.4 OSI的套用服務單元 33
2.2.5 OSI的服務和協定 35
2.2.6 OSI參考模型在電信網中的套用 37
2.3 TCP/IP協定模型 40
2.3.1 TCP/IP協定模型概況 40
2.3.2 TCP/IP協定模型中各層的功能 40
2.4 IP寬頻網的體系結構 42
2.4.1 IP寬頻網體系結構的一般框架 43
2.4.2 IP網路的基本參考模型 44
2.4.3 IP網和電信網融合的體系結構 46
第三章 電話網 47
3.1 網路結構 47
3.1.1 層次結構 47
3.1.2 拓撲結構 48
3.1.3 等級結構 49
3.2 電話網的節點設備和信令系統 51
3.2.1 交換機的功能和組成 51
3.2.2 信令系統 52
3.3 路由選擇 57
3.3.1 路由分類 57
3.3.2 固定等級制的選路 58
3.3.3 動態路由選擇 58
3.4 傳輸規劃 61
3.4.1 傳輸鏈路 62
3.4.2 傳輸損耗及其規劃 62
3.4.3 誤碼損傷及其規劃 65
第四章 分組交換網 69
4.1 分組交換原理 69
4.1.1 數據交換方式 69
4.1.2 數據報和虛電路 70
4.1.3 三種交換方式的比較 72
4.2 統計時分復用技術 73
4.3 物理層協定 75
4.4 數據鏈路控制 76
4.4.1 數據鏈路層協定的功能 76
4.4.2 滑動視窗協定 77
4.4.3 差錯控制協定 78
4.4.4 高級數據鏈路控制協定 78
4.5 X.25建議 84
4.5.1 X.25概述 84
4.5.2 X.25分組的類型和格式 84
4.5.3 X.25的虛電路服務 85
4.5.4 X.25的信息流控制 89
4.6 路由選擇 89
4.6.1 路由選擇方法 90
4.6.2 最短路徑算法 94
4.7 流量控制和擁塞控制 97
4.8 我國的分組交換網 99
4.8.1 分組交換網的結構和組成 99
4.8.2 我國分組交換網的結構 100
4.8.3 DPN-100型分組交換機 100
第五章 數字數據網和幀中繼網 106
5.1 數字數據網(DDN)概述 106
5.1.1 DDN的基本概念 106
5.1.2 DDN提供的業務 106
5.1.3 DDN的結構 107
5.1.4 我國的數字數據網 108
5.2 數字交叉連線  109
5.2.1 數字交叉連線原理 109
5.2.2 數字交叉連線設備的組成 111
5.3 數字數據網的復用和接口 112
5.3.1 DDN復用類型 112
5.3.2 X.50建議 115
5.3.3 DDN的數字接口 117
5.4 DDN的用戶入網方式 119
5.5 幀中繼概述  120
5.5.1 幀中繼的特點 120
5.5.2 幀中繼提供的業務 121
5.5.3 幀中繼協定 122
5.6 幀中繼的交換和控制 125
5.6.1 幀中繼的交換和復用 125
5.6.2 幀中繼控制及其參數 126
5.7 幀中繼和其他網的互連  128
5.7.1 網路業務互連的方式 128
5.7.2 連線埠接入互通方式 128
5.7.3 兩個PSPDN節點經由FR網路進行互連 128
第六章 ATM通信網 130
6.1 ATM網路的基本概念 130
6.1.1 ATM信元 130
6.1.2 ATM網路的一般通信過程 131
6.1.3 虛信道連線和虛通道連線 132
6.1.4 ATM交換技術 132
6.2 ATM的參考模型和協定 133
6.2.1 分層模型 133
6.2.2 多平面模型 136
6.2.3 ATM層的功能和協定 137
6.2.4 AAL層的功能和協定 141
6.3 ATM網路的性能 148
6.3.1 信元丟失 149
6.3.2 信元時延 151
6.4 ATM業務流量管理 151
6.4.1 基於連線的業務流量管理 152
6.4.2 基於逐個信元的管理 152
6.4.3 業務流量協定 153
第七章 網際網路和IP電話 156
7.1 網際網路的基本結構 156
7.1.1 基本術語 156
7.1.2 網際網路的體系結構 156
7.1.3 網際網路的分層結構 158
7.1.4 網際網路的特性 158
7.2 TCP/IP協定簡介 159
7.2.1 網間網協定(IP) 159
7.2.2 TCP和UDP 162
7.2.3 套用層協定 165
7.3 網際網路的路由技術 168
7.3.1 鏈路狀態路由 168
7.3.2 分層路由 169
7.3.3 網際網路的路由協定 170
7.4 基於IP的電話 173
7.4.1 VoIP的配置 173
7.4.2 VoIP 網關與網閘 175
7.4.3 資源預留協定(RSVP) 178
第八章 網路同步技術 182
8.1 同步的基本概念 182
8.2 滑碼及滑碼率的計算 182
8.2.1 滑碼的產生 182
8.2.2 滑碼率的計算 184
8.2.3 滑碼的影響 185
8.2.4 滑碼率的分配 185
8.3 網同步的方法 186
8.4 同步網的時鐘等級和時鐘源 190
8.4.1 主從同步網時鐘的等級 190
8.4.2 時鐘信號源的產生 190
8.5 網同步的技術指標和要求 194
8.5.1 時鐘的技術指標 194
8.5.2 基準時鐘的定時特性 197
8.5.3 從節點時鐘的定時特性 198
8.6 BITS及其在同步網中的套用 204
8.6.1 BITS的時鐘供給範圍 205
8.6.2 BITS的組成 206
8.7 同步網的規劃和建設 208
8.7.1 全國同步網的規劃 208
8.7.2 SDH傳送網的同步規劃 209
8.7.3 同步狀態信息的套用 212
第九章 網路管理技術 215
9.1 TMN概述 215
9.1.1 TMN的基本概念 215
9.1.2 TMN的組成 215
9.1.3 TMN的功能結構 216
9.1.4 TMN的物理結構和接口 217
9.1.5 TMN管理功能的分層模型 219
9.1.6 TMN的管理功能 220
9.1.7 TMN的管理模型 221
9.2 TMN Q3接口及其協定 222
9.2.1 Q3接口的低層協定 223
9.2.2 Q3接口的高層協定 227
9.3 TMN的管理信息模型 231
9.3.1 管理信息模型概述 231
9.3.2 被管對象及其特性 232
9.3.3 被管對象類及它們的繼承關係 234
9.3.4 被管對象實例的包含關係和命名 235
9.3.5 根據GDMO對被管對象的定義 236
9.3.6 管理信息庫 240
9.4 數字傳送網的管理 242
9.4.1 SDH管理網的結構 243
9.4.2 SDH嵌入控制信道(ECC)協定棧 244
9.4.3 SDH管理信息模型 246
9.4.4 傳送網網管系統的開發 250
9.5 計算機網際網路的管理 252
9.5.1 概述 252
9.5.2 SNMP協定 253
9.5.3 CMOT、SNMP和OSI管理協定的比較 254
第十章 網路接入技術 256
10.1 接入網的界定 256
10.1.1 接入網的位置和組成 256
10.1.2 接入網的功能 257
10.1.3 接入網的接口 258
10.1.4 接入網技術 258
10.2 V5接口及其協定 259
10.2.1 V5鏈路結構和時隙分配 260
10.2.2 V5.1接口的業務和功能 261
10.2.3 V5.2接口的擴展功能 261
10.2.4 V5接口的第二層 262
10.2.5 V5接口的第三層 263
10.2.6 保護協定 265
10.3 xDSL接入技術和系統 266
10.3.1 金屬用戶環路的結構 267
10.3.2 HDSL/SDSL接入技術 269
10.3.3 ADSL/VDSL接入技術 273
10.4 接入網管理的信息模型 280
10.4.1 接入網的功能體系結構 281
10.4.2 V5管理模型 282
第十一章 電信網分析 286
11.1 排隊論基礎 286
11.1.1 排隊模型基本概念 286
11.1.2 泊松過程 287
11.1.3 M/M/l排隊模型 288
11.1.4 M/M/m排隊模型 290
11.2 電路交換網分析 291
11.2.1 呼損系統 291
11.2.2 溢呼系統 296
11.3 分組交換網分析 300
11.3.1 分組交換的特點 300
11.3.2 節點時延 301
11.3.3 端-端平均時延 302
11.3.4 分組交換的吞吐量 303
11.4 區域網路隨機訪問性能分析 304
11.4.1 概述 304
11.4.2 堅持和非堅持CSMA方式 305
11.4.3 CSMA/CD方式 305
11.5 ATM網路分析  307
11.5.1 ATM業務流模型 307
11.5.2 ATM交換性能分析 309
11.6 電信網的可靠性 313
11.6.1 可靠性概述 313
11.6.2 電信網的可靠性 315
第十二章 電信網技術的新發展 318
12.1 IP主幹網的組網技術 318
12.1.1 由ATM支持的IP技術 319
12.1.2 由SDH支持的IP技術 321
12.1.3 由DWDM支持的IP技術 323
12.1.4 寬頻IP主幹網的發展趨勢 324
12.2 可程式網路技術 324
12.2.1 智慧型控制技術的發展過程 324
12.2.2 可程式網路技術的基本原理 325
12.2.3 可程式網路技術的功能 325
12.2.4 可程式網路模型 326
12.2.5 典型的可程式網路體系 32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