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音洞位於房山區 雲居寺 景區內,2012年9月23日文物 部門宣布,經考古專家研究,雷音洞被認定為中國現存最早的佛殿,建成時間為隋朝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距今(2012年)已1396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雷音洞
- 地理位置:房山區 雲居寺 景區內
- 占地面積:83.8平方米
- 著名景點:千佛柱、隋代刻經
- 建成時間:隋朝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
歷史記載,簡介,千佛柱,隋代刻經,相關介紹,
歷史記載
根據唐朝貞觀年間的《冥報記》、唐開元年間金仙公主塔上的題記、元朝時期石經山碑刻的記載和20世紀30年代的照片,均表明雷音洞是一座利用自然山洞、經過精密設計、人工構建的佛殿,不是一般性質的藏經洞。
簡介
雷音洞面積83.8平方米,長邊分別為11.07米,7.47米,8.17米,10.11米,為不規則方形,立面正中為板門(已不存),兩側破子欞窗,其內除門洞、兩窗外的四壁,均鑲嵌經板,共141塊隋代刻經板,5塊元代補刻經板,刻經19種,無殘經。
雷音洞的門、窗、柱、柱礎、地面按照佛殿的形制建造。四壁為人工構建,內砌牢固的石襯牆,外鑲石經板。
雷音洞大門的軸線和佛舍利地穴的軸線以及雷音洞正壁的軸線,有嚴格的對位關係,四根千佛柱的幾何中心點與佛舍利地穴的中心點重合,建造時經過精密的測量。
千佛柱
雷音洞內的四根千佛柱,共雕刻佛像1056尊,雕工精美。遺蹟顯示,雷音洞的經板和四根千佛柱都是在山下預製打磨平整後再運到石經山上雕刻的。其中,四根千佛柱每根重約7000—8000斤。面對石經山崎嶇、狹窄、陡峭的山路,當時是如何將四根龐然大物運至雷音洞的,尚不得而知。
隋代刻經
經板規格是僧人在刻石經之前就刻經的數量和字數經過精密計算。高3尺,寬2尺的經板規格,是按照隋代官式寫經的版式每紙27行、每行17字的規格,以一塊經板大約刻2張紙的規模來確定的:每塊經板的標準版式是刻25行,每行37字,每個字0.8寸(隋尺)見方。
雷音洞四壁鑲嵌的146塊隋代刻經,鑲嵌工藝異常精巧,雖然經過近1400年的歲月變遷,除僅有的幾塊經板曾經脫落過,大部分都完整地鑲嵌在四壁之上。經板和襯牆之間沒有黏合劑,是通過精巧的鑲嵌、卡位等工藝保證了經板牢固、不脫落。
相關介紹
雲居寺位於房山區境內。以珍藏有雕刻於隋、唐、遼、金、元、明六個朝代,綿延一千多年的14278塊石刻佛教大藏經而聞名。
1981年11月27日,雲居寺文保所工作人員在清理雷音洞地面時,於原佛座後地下,發現一方石洞,下有堅穴,以函套函的方式安置了五重寶函。在第二重青石函蓋上刻有“大隋大業十二年歲次丙子四月了巨朔八日甲子於此函內安置佛舍利三粒願住持永劫”的三十六字銘文,為隋代珍貴原物。當開啟了第五重白玉寶函,見到有兩粒“小米粒般大小的佛舍利,旁邊還伴著兩顆珍珠”。證明,佛舍利在這裡已被珍藏了1300多年之久。
經證實,這是世界上唯一珍藏在洞窟內而非供奉在塔內的舍利,與中國北京八大處的佛牙、陝西西安法門寺的佛指,並稱為“海內三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