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電防護

雷電防護是指保護建築物、電力系統及其他一些裝置和設施免遭雷電損害的技術措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雷電防護
  • 外文名:Protection Against Lighting
定義,危害,對於架空明線,對於電桿,對於地下電纜,防護舉措,加裝跨接線,加裝均壓線,強化接地,埋設消弧線,裝設避雷針,敷設地下防雷線,架空防雷線,防雷電纜,基本原理,發展簡史,雷電影響,雷電危害,雷電感應,熱效應,力學效應,雷電侵入波,防雷器的作用及技術參數,防護措施,建築物,電力系統,通信系統,廣播電台,電子計算機,火箭發射系統,大型物理裝置,地下核爆炸試驗系統,自我防護,

定義

雷電防護:為了防止雷電影響所採取的各種防護手段。這是因為雷電對架在空中的通信線路和埋在地下的通信線纜均會造成嚴重的影響,必須採取相應措施。
中文名:雷電防護
外文名:Protection Against Lighting
別稱:無
套用學科:信息通信
特點:防護手段、架空明線、地下電纜

危害

雷電對通信線路會造成哪些影響呢?下面我們簡單介紹一下:

對於架空明線

架空明線處於雷雨雲與大地之間,也就是電場發生影響的空間。當雷雨雲對大地放電時,如果擊中架空明線,會產生過高的電壓,使線路設備遭受破壞。

對於電桿

如果雷電直接擊中電桿,會擊壞電桿上的專置和導線,通信會中斷;如果雷電的電流很大時,可能燒毀電桿,甚至將整個電桿炸成碎片。雷擊在兩電桿中間時,會把導線擊斷。而且雷擊也會造成隔電子等附屬設備損壞。一般情況下,感應雷的電壓不高,還不至於損壞外線設備,如果隔電子的質量不良或不乾淨時,感應雷也能損壞隔電子。

對於地下電纜

當雷電“發威”對大地放電時,即使“躲”在地下的通信電纜,也難逃其“毒手”,埋設在地下的通信電纜也會遭受破壞。當雷電流一旦進入通信電纜的金屬纜皮時,就會沿線路傳播,不僅僅使雷擊點附近線路遭到破壞,甚至使幾公里乃至幾十公里範圍內的通信線纜都發生故障,嚴重阻斷通信。

防護舉措

上文介紹了雷電的這么多危害,因此在通信線路的勘察設計和通信線路的長期使用整個過程中,都要注意雷電的防護工作,既要摸清通信線路經過地區的雷電活動規律,又要分析考慮線纜內部結構和客觀外界條件,有針對性地採取必要防護措施。雷電防護採取的措施主要如下:

加裝跨接線

加裝跨接線:將通信線纜接續處兩側金屬外皮及鋼帶等都通過導線連線在一起,減小纜皮電阻,增強防雷能力,同時避免跳弧擊穿。

加裝均壓線

加裝均壓線:將同一條電纜溝中敷設的多條通信電纜的金屬外皮及鋼帶都並聯起來,共同分擔外來的雷擊,同時避免因產生電弧而擊穿通信電纜的纜皮和包裹的鋼帶。

強化接地

強化接地:將通信線纜的金屬外皮接地,並確保很小的接地電阻,使線纜上的電荷迅速入地,避免雷擊形成的高電壓擊壞線纜。

埋設消弧線

埋設消弧線:當雷電擊中通信線纜附近的大樹、高塔等其它物體時,可能會在雷擊點和通信線纜之間產生電弧,因電弧擊穿而損壞電纜。通過埋設消弧線可以進行有效防護。

裝設避雷針

裝設避雷針:在通信線纜附近裝設避雷針,把雷電雲對大地的放電引向避雷針,放電進入大地。如圖1所示,需要注意,避雷針與受保護的通信線纜距離應該大於4米。
雷電防護
圖1 裝設避雷針

敷設地下防雷線

敷設地下防雷線:對於防雷電區域較長的地區或地下通信線纜的保護,可以採用敷設地下線防雷線的措施。

架空防雷線

架空防雷線:對於架設在空中的通信線纜,架設空中的防雷線能很好地防止直擊雷。

防雷電纜

防雷電纜:特製的通信電纜,它的線纜外皮電阻小,而心線與外皮間的絕緣耐壓值高。可以防止雷電對電纜心線的損壞。

基本原理

雷電及其它強幹擾對通信系統的致損及由此引起的後果是嚴重的,雷電防護將成為保障生命財產的必需措施。雷電脈衝由高能的低頻成份與極具滲透性的高頻成份組成,其主要通過兩種形式來作用於設備:一種是通過金屬管線或地線直接傳導雷電致損設備;一種是閃電通道及泄流通道的雷電電磁脈衝以各種耦合方式感應到金屬管線或地線產生浪涌致損設備,絕大部分雷損由這種感應而引起。對於電子信息設備而言,危害主要來自於由雷電引起的雷電電磁脈衝的耦合能量,通過以下三個通道所產生的瞬態浪涌。1、金屬管線通道,如自來水管、電源線、天饋線、信號線、航空障礙燈引線等產生的浪涌;2、地線通道,地電位反擊;3、空間通道,電磁場的輻射能量。
其中金屬管線通道的浪涌和地線通道的地電位反擊是電子信息系統致損的主要原因,它的最見的致損形式是在電力線上引起的雷損,所以需作為防護的重點。由於雷電無孔不入地侵襲電子信息系統,雷電防護將是個系統工程。雷電防護的中心內容是泄放和均衡。
1.泄放是將雷電與雷電電磁脈衝的能量通過大地泄放,並且應符合層次性原則,即儘可能多、儘可能遠地將多餘能量在引入通信系統之前泄放入地;層次性就是按照所設立的防雷保護區分層次對雷電能量進行削弱。防雷保護區又稱電磁兼容分區,是按人、物和信息系統對雷電及雷電電磁脈衝的感受強度不同把環境分成幾個區域:LPZOA區,本區內的各物體都可能遭到直接雷擊,因此各特體都可能導走全部雷電流,本區內電磁場沒有衰減。LPZOB區,本區內的各物體不可能遭到直接雷擊,但本區電磁場沒有衰減。LPZ1區,本區內的各物體不可能遭到直接雷擊,流往各導體的電流比LPZOB區進一步減少,電磁場衰減和效果取決於整體的禁止措施。後續的防雷區(LPZ2區等)如果需要進一步減小所導引的電流和電磁場,就應引入後續防雷區,應按照需要保護的系統所要求的環境區選擇且續防雷區的要求條件。保護區序號越高,預期的干擾能量和干擾電壓越低。在現代雷電防護技術中,防雷區的設定具有重要意義,它可以指導我們進行禁止、接地、等電們連線等技術措施的實施。
2.均衡就是保持系統各部分不產生足以致損的電位差,即系統所在環境及系統本身所有金屬導電體的電位在瞬態現象時保持基本相等,這實質是基於均壓等電位連線的。由可靠的接地系統、等電位連線用的金屬導線和等電位連線器防雷器)組成一個電位補償系統,在瞬態現象存在的極短時間裡,這個電位補償系統可以迅速地在被保護系統所處區域內所有導電部件之間建立起一個等電位,這些導電部件也包括有源導線。通過這個完備的電位補償系統,可以在極短時間內形成一個等電位區域,這個區域相對於遠處可能存在數十千伏的電位差。重要的是在需要保護的系統所處區域內部,所有導電部件之間不存在顯著的電位差。
3.雷電防護系統由三部分組成,各部分都有其重要作用,不存在替代性。外部防護,由接閃器、引下線、接地體組成,可將絕大部分雷電能量直接導入地下泄放。過渡防護,由合理的禁止、接地、布線組成,可減少或阻塞通過各入侵通道引入的感應。內部防護,由均壓等電位連線、過電壓保護組成,可均衡系統電位,限制過電壓幅值。

發展簡史

人類對雷電採取防護措施,最早可追溯到12世紀。中國湖南現存的岳陽慈氏塔(約在1100年重建),自塔頂有6條鐵鏈沿6個角下垂至地面上一定高度,可用來防止雷擊損壞。有的古塔還將此類鐵鏈沉入水井,實現良好接地。中國古代屋宇頂上的龍嘴伸出舌須,其根部用細鐵絲直通地下,這可能是現代避雷針的雛形。1750年,美國B.富蘭克林提出了以避雷針保護建築物的理論和方法。
雷電防護雷電防護
19世紀80年代末,人們在電話線路上採用了導雷器。其結構是一個裝於管內的火花間隙,串聯一個熔斷器,與今天電信台、站採用的放電管串聯熔斷器的保護裝置在原理上完全相同,隨即電工設備也採用了導雷器。到90年代初,E.湯姆孫又制出了磁吹間隙,即由一角形間隙和一磁吹線圈組成,後者用來吹滅間隙的電弧,這種裝置用於直流發電機的保護,它是20世紀50年代研製的磁吹避雷器的前身。
20世紀初,為限制電力系統在間隙放電時的工頻續流,德國人在1901年製成用串聯線性電阻限流的角形間隙,這是現代閥型避雷器的前身。隨著電力系統電壓等級的增高,十幾種保護裝置先後出現。當今,各類防雷裝置和器件,有大到縱橫覆蓋數百公里的雷電定向定位預警系統,小到只有幾厘米長的能將電壓限制到 9.5伏、可防護從微秒級的雷電波到納秒(10-9秒)級的核電磁脈衝(NEMP)。

雷電影響

雷電危害

雷電產生的靜電感應、電磁感應、熱效應、力學效應等,均會引起不同的危害。

雷電感應

由於雷閃放電的強大電場和磁場的作用,在鄰近導體上產生靜電感應和電磁感應。它可能引起金屬部件之間產生火花放電。它對一般電力設備、電子設備等產生干擾;對儲存易燃、易爆物品的建築物引起燃燒或爆炸。被雷擊中的物體通過電流時會出現高電位,此高電位又可能擊壞鄰近的低電位物體,稱為反擊。
雷電防護雷電防護

熱效應

雷電擊中金屬導體或其他物體時,強大的雷電流轉變為熱能,使物體發熱熔毀或燃燒。一次中等雷閃放電的電量約為25庫,最大可達100庫。經估算,雷擊點的發熱量約為500~2000焦。這一能量可熔化50~200毫米3的鋼材。

力學效應

雷電流通過物體或金屬導體時,產生強大的衝擊性的電動力。它的作用時間很短,遠小於導體機械振動周期。其振動力可達5000~6000牛,使被擊物體斷裂破碎。

雷電侵入波

雷電襲擊到遠離建築物的架空輸電線路、通信線、各種金屬管道或電視天線等高出建築物的金屬突出物上(見圖4),從而產生高電位、大電流的雷電衝擊波。衝擊波沿著這些金屬導體侵入建築物內,稱為雷電侵入波。它同樣會危及人身及設備的安全。

防雷器的作用及技術參數

防雷器又稱等電位連線器、過電壓保護器、浪涌抑制器、突波吸收器、防雷保全器等,用於電源線防護的防雷器稱為電源防雷器。鑒於目前的雷電致損特點,雷電防護尤其在防雷整改中,基於防雷器防護方案是最簡單、經濟的雷電防護解決方案。防雷器的主要作用是瞬態現象時將其兩端的電位保持一致或限制在一個範圍內,轉移有源導體上多餘能量。
進入地下泄放,是實現均壓等電位連線的重要組成部分。防雷器的一些主要技術參數:額定工作電壓、額定工作電流,串並式電源防雷器的載流量。通流能力,即防雷器轉移雷電流的能力,以千安為單位,與波形形式有關。防雷器在功能上可分為可防直擊雷的防雷器和防感應雷的防雷器,可防直擊雷的防雷器通常用於可能被直擊雷擊中的線路保護,如LPZOA區與LPZ1區交界處的保護。用10/35μs電流波形測試與表示其通流能力。防感應雷的防雷器通常用於不可能被直擊雷擊中的線路保護,如LPZOB區與LPX1區、LPZ1區交界處的保護,用8/20μs電流波形測試與表示其通流能力回響時間,防雷器對瞬態浪湧起控制作用所需的時間,與波形性質有關。殘壓,防雷器對瞬態浪涌的電壓限制能力,與雷電流幅值及波形性質有關。

防護措施

雷電防護措施
雷電防護雷電防護
各種建築物、電力系統、通信系統、大型物理裝置、電子計算機及火箭發射系統等等,對雷電防護的要求各異。

建築物

可採用直擊雷防護裝置。它由接閃部分、引下線和接地裝置組成,有避雷針、避雷帶、避雷網和避雷線等類型。沿屋脊、屋檐敷設的金屬導體(避雷帶)或格線狀導體(避雷網),或高出屋面豎立的金屬棒以及金屬屋面和金屬構件等,統稱為接閃裝置或接閃器。連線接閃裝置與接地裝置的金屬導體稱為防雷引下線(簡稱引下線)。為將接閃器雷電流擴散到大地中而埋設在土壤中的金屬導體(接地極)和連線線總稱為接地裝置。利用建築物屋頂的金屬構件和建築物內部的鋼筋組成一個整體的大網籠稱為籠式避雷網。它具有良好的分流、均壓和禁止作用,是保護性能最好的防雷方式。

電力系統

發電廠和變電所廣泛使用獨立避雷針。變電架構上的避雷針(110千伏及以上電壓變電所)和煙囪、水塔上的避雷針可防護直擊雷。大中型變電所常需安裝8~10支高30米左右的避雷針群。裝於發電廠煙囪上的避雷針可用來保護髮電廠,其高度可達120米。這樣,直擊雷防護的可靠性可達安全運行1000~1300年的耐雷指標(MTBF)。有些變電所是用避雷線來保護。為防護由輸電線傳入的雷電侵入波,可採用閥型避雷器或氧化鋅避雷器。對其保護性能及通流能量等要求甚高,還需嚴格作到全伏秒特性與被保護的變壓器等相配合(圖5),避雷器的尺寸亦甚龐大,如500千伏變電所的避雷器高達5米以上。110、220千伏變電所對侵入波的防護,其平均無故障時間MTBF運行值分別可達80年和200年,330~500千伏級的目標值均為300~500年。繼電保護和控制迴路多用電纜的金屬禁止層,並在兩端接地,或將絕緣電線、塑膠電纜穿入鐵管,將兩端接地,以防護感應雷和侵入波。對發電機的雷電侵入波防護,則採用旋轉電機專用避雷器,並配以由50~100米長的金屬禁止電纜(電纜埋入地中且在兩端和中間設定多點接地)和電纜首端的避雷器及其前方的避雷針或避雷線保護段(作為第一道防線)組成進線保護段。這一保護系統能確保發電機的MTBF達100~300年。若採用防雷線圈(不用電纜)和避雷器的保護方式,MTBF超過600年。輸電線路用避雷線保護。110千伏、220千伏、330~500千伏線路分別可達到平均事故 0.2次、0.17次和0.1次/百公里年。為使避雷針、避雷線的布置處於禁止雷閃的最佳位置和獲得較好的計算方法,並將保護失效率──繞擊率(即每1000次雷擊,繞過保護裝置而擊於被保護物上的次數)限制到最低限度,自1925~1926年美國人Peek在實驗室用“人工雷”首次對避雷針模型進行試驗以來,一直在進行研究。中國在避雷針設計、計算上較為先進,實際繞擊率已達到0.5%。各國為研究超高壓、特高壓輸電的長間隙和絕緣子串的雷電衝擊特性、變電設備的衝擊特性,先後制出高達3600千伏、4800千伏、6000千伏、甚至10000千伏的衝擊電壓發生器,用以進行大量的試驗研究工作。

通信系統

通信明線一般不設直擊雷保護,只在個別重要電桿上裝設高出桿頂 0.5米或略長一點的鋼棒(一般為4毫米直徑),並用引下線接地。對地下通信電纜,為防止雷擊,根據國際電信電報諮詢委員會(CCITT)的建議採取下列保護措施。對重要的電纜(如同軸電纜):若土壤電阻率ρ<100歐米時,不專設保護;ρ=100~1000歐米時,在電纜上方埋設1根禁止(排流)線,埋深約為電纜埋深的1/2;ρ=1001~3000歐米時,設2根禁止線,或採用鎧裝電纜;ρ>3000歐米時,將電纜敷設在鐵管中。對較次要的電纜:若ρ≤1000歐米,不設禁止線;ρ>1000歐米,且位於雷電頻繁地區,設1~2根禁止線。

廣播電台

微波通信站、衛星地面站、雷達站、廣播台、電視台等的防雷採用基本相同的措施。主要有:
①天線防雷:宜設直擊雷保護,避雷針可固定在天線架上,對天線保護角45°。避雷針應避免對天線方位角內電波的禁止影響。若布置上有困難時可採用玻璃鋼支柱,在其上敷設截面積為25平方毫米的銅絞線作接閃器的引下線。接地電阻一般不超過5歐,在土壤電阻率較低的有條件地區,不宜超過1歐。接地體應圍繞塔基做成閉合環形,以減小接觸電壓和跨步電壓。
②機房防雷:波導管或同軸電纜的金屬外皮,至少應在上、下兩端與塔身金屬結構連線,並在引進機房處與接地網連線。機房若未在天線避雷針的保護範圍之內,應另設直擊雷防護。可在房頂四周敷設閉合的避雷帶,它可兼作均壓帶之用。沿機房的四角敷設引下線,併兼作均勻帶,在地下與圍繞機房四周敷設的水平閉合接地帶連線。當機房較大時,需增加引下線,使兩相鄰引下線間的距離不超過18米。在機房內,圍繞機房四周,在地上設接地母線。此母線在四角與機房外的接地帶連線,連線點間的距離不大於18米。房內各種電纜的金屬外皮,金屬外殼和不帶電的金屬部分、各種金屬管道、金屬門框、金屬進風道、走線架、濾波器架等,以及保護接地、工作接地,均應以最短距離與環形接地母線連線。機房內的電力線、通信線均應有金屬外皮或禁止層,或敷設在鋼管內並將外皮兩端接地。這樣,設備和導線即處在一個法拉第籠內。電力線、通信線均應在機房內裝設放電器。在微波站,機房的接地網與微波塔接地網之間,至少應敷設兩根接地均壓帶,以均衡電位。
③台站供電設備防雷:變壓器的高壓、低壓側均應裝設閥型避雷器。
雷電防護雷電防護

電子計算機

現代電子計算機對雷電極為敏感。即使幾公里以外的高空雷閃或對地雷閃也有可能導致電子計算機的誤算或擊穿,因為0.07高斯的磁場強度可造成元件失效,2.4高斯即可使元件擊穿。所以對於特別重要的計算機,應採取措施防護遠方的感應雷。那些與微波塔(站)、雷達站、衛星地面站裝在同一高大建築物內的大型計算機,由於上述各高聳天線的引雷作用,防雷措施更為必要,需採用分流、禁止、搭接、接地、保護系統(D.S.B.G.P系統)。①分流(D):樓頂裝設高出天線的避雷針,將大量電流引到大樓金屬結構和接地網,進行分流和降低電位。②禁止(S):所有波導管、信號線、計算機各導線均採用禁止線或穿入鐵管,且禁止層或鐵管的兩端接地。③搭接(B):所有電纜連線處、電纜與機器連線處進行電氣搭接。④接地(G):整個大樓的所有金屬架構、管道、導線金屬禁止層或穿線鐵管連在一起與總地網連線,形成法拉第籠。大樓內的防雷接地、工作接地、保護接地均需連在一起,以均衡電位。總接地網主要由沿大樓四周敷設閉合的接地帶構成。為解決電磁兼容性問題,計算機的邏輯接地可用電纜外包絕緣層,引到樓下數十米以外單獨接地。為防止反擊,需在入戶處用一放電器接於電纜金屬皮與主地網間,在雷擊時實行暫態均壓。⑤保護(P):計算機引出的信號線應裝設多級保護,以防止信號線遭雷擊或發生雷電感應時侵入波損壞計算機。上述保護方式,其MTBF值約在100年左右。

火箭發射系統

這種高技術裝置對雷電極為敏感,對防雷可靠性的要求甚高。70年代美國阿波羅登月火箭在飛行中通過雷雲時,觸發閃電,擊壞了計算機和電源設備,從而引起美國重視,開展了太空飛行器防雷計畫的研究,並呼籲國際科學界給予支持。80年代末,又曾有5個待發射火箭在雷暴中因閃電觸發了3支火箭,結果4支火箭燒毀。這再次引起各國航天工作者的關注。
火箭發射系統由發射塔架、火箭、測控電纜和測試車間、主控室組成,需通過約為1∶10的雷電模擬試驗,研究其回響特性,才能選定最佳化防雷方案。發射塔架和火箭防止直擊雷較為可靠的措施是採用獨立避雷針,但這也需考慮雷繞擊於塔架的情況(發生機率約為0.005~0.01)。作為第二道防線,塔架良好接地分流,通過各擺桿和測控電纜流到箭體的電流約為雷電流的18%。此時通過各測控電纜侵入箭內的侵入波應不致引起元件擊穿,或導致失控而點火發射。此外,採用雷擊獨立避雷針時,考慮火箭測控導線中的雷電感應影響也必須採用禁止措施。在設計中必須通過試驗,確定箭內電路的回響特性和耐受雷電衝擊波的能力,使防雷系統與被保護系統在雷電暫態過程中相互配合,同時做到箭內部電磁兼容以及箭內-箭外電磁兼容。當電磁兼容性問題能妥善解決時,可採用塔架上裝設避雷針方案。中國、蘇聯、日本等國採取獨立避雷針方式。美國80年代初開始採用塔架上裝設避雷針方式,如休斯敦太空梭發射中心即採用這種方案。為了儘量減少雷電流直接流過發射塔架的機率,用一螺旋形玻璃鋼棒支撐接閃器,多數情況下雷電流由接閃器的3根金屬拉線泄入大地,只有很大的雷電流(估計 150千安以上)才通過玻璃棒放電後流入發射塔架。
箭內的電力、電子元件和爆破螺栓、電子計算機等需具有一定的抗干擾能力,它應與防雷系統的防護能力相適應,並通過試驗驗證。美國規定,對一些火箭,侵入箭內的衝擊波不得超過 300伏。由各電纜傳至主控室、測試車間的衝擊波,由於塔架接地的分流作用,以及電纜的禁止、搭接、接地等保護作用,到達末端儀表處一般已無危險。由於各測控信號線路的電磁兼容性要求極高,這種高技術系統的測控和信號電纜的接地與一般民用設施的多點接地方式不同(發射基地的供電系統即採用多點接地),必須採用單點接地技術,以防止干擾電波亂竄。
一個接地系統的效果,取決於系統中兩點之間可能存在的電位差及通過該系統的電流大小。一個好的“地”,其電位應該是:與電路中任何功能部分的電位比較都可忽略不計。根據系統的特點,發射中心的各子系統分別採用浮地(如某些計算機的邏輯“地”)、單點接地和多點接地方式。發射中心的單點接地點設定在測試室內,這一“地”電位(接地參考點)由十幾條同軸電纜的心線接到箭體和主控室,同軸電纜的外皮用絕緣子必須與地絕緣。電氣搭接是指在兩金屬表面間建立低阻抗的通路,而且以對電磁場的儘可能嚴密禁止為最佳。試驗表明,那種通常使用的球珠搭接,在高技術領域不能符合要求,只有實體的全面閉合搭接才能顯著減少心線中的干擾電壓。測控電纜的禁止層只要有一個 1毫米直徑的小孔,即能使電纜的轉移阻抗(亦即侵入箭中的衝擊波)顯著增大。主控室和測試車間均應在室外四周敷設閉合的環形接地。發射塔架區則設定極為有效的直徑約為60米的主接地網,格線為1×1平方米,每個節點打入長約2米的垂直電極,接地網的接地電阻在0.6歐以下。為防止雷電感應在間隙處產生火花放電,導致火箭加注液體燃料後泄漏揮發易燃氣體而燃燒爆炸,塔頂旋轉平台及箭外圍自行塔的所有門窗都應各設兩個電氣搭接。這有利於釋放旋轉平台可能產生的靜電積聚。捆綁式同步衛星火箭的4隻助推火箭,其每隻與主箭連線的2個螺栓,都必須保證良好的電氣連線,以便4個助推火箭下端的兩個消靜電針能釋放整個多級火箭箭體在空氣中飛行時所產生的靜電電荷。否則主箭箭體產生的電荷積聚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具有強大放電電流的靜電擊穿現象。這种放電是一種破壞性很大的強幹擾源,可以造成箭內電子元件損壞或引爆爆炸螺栓。歐洲 2號火箭即因未能處理好飛行中的靜電積聚問題而導致空中爆炸。
雷電防護雷電防護

大型物理裝置

托卡馬克裝置一般裝於機房內,雷電防護易於解決。機房如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只需將其各部件的鋼筋連線在一起,並在機房四周做閉合環形接地即可。磚結構的機房需在房頂設避雷網,並連線使其接地。供電電源如果與架空線路連線,應裝設避雷器防護雷電波的侵襲。控制迴路應採用有禁止層的導線,將金屬皮在兩端接地。數萬安的單向脈衝電流對電子計算機和控制迴路造成強大的干擾,後兩者必須採取禁止電纜等措施,解決電磁兼容性問題。同時還要特別注意這種大電流對接地裝置所造成的腐蝕影響,需加大接地體的截面。串列加速器在防雷方面可採取上述相似的措施。對其靶點無法防護,因為加入保護器件將影響粒子的走向,只可在其外圍儘量減少雷電影響。此外,其電子計算機應採用完全獨立的接地網,以解決電磁兼容性問題。若將計算機接地敷設在防雷接地和保護接地網中間,由於電阻耦合作用,相當於兩接地網相連,效果欠佳。

地下核爆炸試驗系統

地下核爆炸試驗系統的防護。地下核爆炸試驗系統的塔架應設良好的接地(如在塔基周圍敷設長達40米的垂直電極群,直到地下水面以下4~5米深);通往地下核爆炸裝置的各種導線應採用禁止層,且應實行可靠的搭接和接地等。

自我防護

加強雷雨天氣自我防護意識:
1.應該留在室內,並關好門窗;在室外工作的人員應躲入建築物內。
2.雷雨天儘量不打電話,不收看電視,不操作微機,以防雷電磁脈衝、雷電波侵入,造成人身傷害。
3.不要使自己成為尖端,儘量降低自己高度,不應該把鐵鍬、雨傘等金屬物體抗在肩上,高於頭頂,這樣會增加雷擊接閃機會。
4.儘量縮小與大地的接觸面積,切不可大步奔跑,以縮小跨步電壓。
5.最好找一個溝、谷、凹地,或在平地上,雙腳併攏蹲下。
6.若能躲入裝有金屬門窗(已良好接地)或裝設避雷針的建築物內,則更安全。
7.汽車是雷雨天良好的壁雷所,金屬車身可有效的禁止雷電。
8.在大樹下高樓旁躲雨,是不安全的。因為高大物體更易遭受雷擊,引發旁側閃絡,或導致接觸雷擊、跨步電壓。
9.躲入山洞、可以避雷,但應併攏雙腳,身體任何部位都不能接觸洞壁、洞頂。
10.在密林中應該選擇與四周樹木距離相等的地方,雙腳併攏,蹲下身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