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達對抗技術(軍事術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雷達對抗技術是一種軍事術語,為降低、削弱和破壞敵方雷達的使用效能,保護己方雷達正常發揮效能所採取的電子對抗技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雷達對抗技術
  • 類型:軍事術語
簡要介紹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雷達的發明與套用,促進了雷達對抗技術的發展。對雷達的偵察、告警技術,噪聲壓制干擾技術,脈衝轉髮式假目標欺騙干擾技術和箔條無源干擾技術都在戰爭中套用並發揮了重要作用。20世紀50~60年代,陸續發展了倒相式角度欺騙干擾技術、雙模雷達干擾技術、反雷達飛彈技術、衛星電子偵察技術等。70年代,發展了信道化接收技術、數字瞬時測頻技術和多波束干擾技術。80年代,發展了數字射頻存儲技術、功率管理技術、多目標欺騙干擾技術和相控陣干擾技術等。90年代以來,發展了集雷達干擾與反輻射攻擊於一體的綜合雷達對抗技術、雷達誘餌技術、反輻射無人機技術、時差法無源探測定位技術,以及反輻射飛彈告警和誘餌技術等。包括雷達對抗偵察技術、雷達干擾技術、反輻射摧毀技術和雷達電子防禦技術。搜尋、截獲、分析、處理敵方雷達發射的電磁信號,獲取雷達戰術技術參數及位置數據等情報的技術。按任務,分為雷達對抗情報偵察技術、雷達干擾引導技術和雷達告警技術;按設備組成,分為偵察天線技術、接收技術、信號處理技術和顯示控制技術等;按工作過程,分為雷達信號搜尋截獲技術、參數測量技術、分選識別技術和測向定位技術等。在雷達信號的截獲和參數測量技術方面,套用最廣泛的是瞬時測頻引導超外差接收技術和寬頻信道化接收技術。這兩種技術具有工作頻頻寬,信號截獲機率高,接收靈敏度高,參數測量精度高的優點。在信號處理技術方面,通常套用雷達脈衝的載頻、脈衝到達時間、脈衝寬度、脈衝間隔等參數進行分選、識別,還有對雷達信號細微特徵的分析技術,即測量和分析雷達脈衝內部的幅度調製、頻率調製、相位調製的細微特徵,以及信號載頻、脈衝寬度和脈衝間隔的細微變化。通過細微特徵分析,識別雷達的個體特性。雷達輻射源定位技術主要有測向交叉定位技術、時差定位技術、方位-仰角定位技術等。按干擾性質,分為壓制性雷達干擾技術和欺騙性雷達干擾技術。按產生干擾的原理分為有源雷達干擾技術和無源雷達干擾技術。有源雷達干擾技術是發射或轉發乾擾電磁波,使雷達不能正常發揮效能的技術。按干擾產生的過程,分為干擾信號產生技術、干擾功率放大技術、天線技術和功率管理技術等。數字射頻存儲技術和有源相控陣干擾技術是雷達有源干擾中的兩大技術亮點。無源雷達干擾技術是使用本身不產生電磁輻射的器材反射或吸收敵方雷達輻射的電磁波,阻礙雷達對目標的探測或使其產生錯誤跟蹤的技術。分為反射型無源雷達干擾技術和吸收型無源雷達干擾技術。主要包括箔條及投放技術、反射器技術、電波吸收材料技術和防雷達偽裝技術等。雷達隱身技術是將吸收型無源雷達干擾技術與武器外形設計、結構製造緊密結合,以降低其雷達截面積,使雷達難以發現的綜合性雷達對抗技術。主要包括低散射外形技術、隱身材料技術、等離子隱身技術和阻抗載入技術等。通過截獲、識別、跟蹤雷達輻射信號,引導反輻射飛彈或反輻射無人機摧毀雷達的技術,包含反輻射導引頭技術、反輻射武器引導技術等。反輻射導引頭技術是精確跟蹤雷達輻射源的技術。反輻射武器引導技術是作戰平台上遠距離發現和定位雷達輻射源,給反輻射導引頭裝定攻擊目標的技術參數,並引導反輻射武器攻擊雷達的技術。用以保護雷達在電子對抗環境中的工作能力的技術,包括雷達反偵察技術、反干擾技術和防反輻射摧毀技術。未來將發展對新體制雷達的偵察干擾技術,無源精密定位技術和對雷達信號細微特徵的分析技術,雷達對抗綜合一體化技術,雷達對抗和雷達的一體化技術,智慧型化、複合制導反輻射摧毀技術,分散式雷達干擾技術等。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