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初,法國雷諾因懷疑旗艦電動車型開發項目泄密,對包括一名管理委員會成員在內的三名高管展開了調查,這三名嫌疑人已經被停職處理。圍繞雷諾公司高層主管“泄露公司機密”事件,法國媒體大肆炒作,將所謂“雷諾間諜案”的矛頭指向中國。2011年1月11日,針對法國雷諾電動車間諜案的幕後買家是中國的說法,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予以否認,稱此說法毫無根據、不負責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雷諾間諜案
- 時間:2011年1月初
- 事由:法國雷諾懷疑開發項目泄密
- 當事方:法國雷諾
調查,指責中方,媒體聲音,
調查
美國東部時間2011年1月3日,針對雷諾汽車電動車技術被泄露的指向性調查就已展開。兩天之後,事情得到了這家法國汽車製造商的確認,涉入其中的是該公司的三名高管,其中一名是雷諾公司管理委員會的高管讓·米歇爾·巴爾塔扎爾。其他兩人分別是負責電動車草案的貝特朗·羅歇特和負責電動車計畫的馬蒂厄·特南鮑姆。他們涉嫌泄露了雷諾汽車在未來18個月內投放車型的電池資料,對雷諾汽車公司造成了難以估計的損失。在事情公開之前,雷諾汽車建議三人自動離職,但這沒有得到他們的同意,終致路人皆知。
據法國媒體報導,泄密的內容與雷諾和日產(nissan)合資開發的電動車項目有關,涉及電池和引擎,且該電池技術尚未得到專利保護。雷諾和日產在電動車項目中已經共同投資了40億歐元,雷諾計畫在未來一兩年內推出4款新能源汽車。不過,雷諾稱,雖然相關該項目的耗資和商業模式的信息已經泄露,但技術的核心部分,包括200項專利並未被竊取,雷諾也不會暫停電動車的生產。
指責中方
2011年1月份以來,圍繞雷諾公司高層主管“泄露公司機密”事件,法國媒體大肆炒作,將所謂“雷諾間諜案”的矛頭指向中國。有媒體在沒有當事公司和政府的權威訊息來源的情況下,援引私人調查公司的訊息,勾畫出了整個“間諜案的路線圖”,甚至連秘密賬戶的金額、資金轉移走向都說得“有鼻子有眼”,情節類似精彩的間諜小說。
中方回應
2011年1月11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外交部發言人]在回答有關雷諾間諜案的報導提問時說:“我們注意到有關報導。對於所謂這一案件有中方背景,我們認為這種說法是毫無根據、不負責任的,中方不能接受。
2011年1月11日,法國政府和雷諾方面也均未對此類報導予以證實,法國政府發言人弗朗索瓦·巴魯安說,法國政府迄今為止沒有正式公開指責任何國家涉嫌雷諾間諜案。
媒體聲音
2011年1月10日,法國經濟大報《回聲報》主編戴維·巴魯在社評中指出,西方還不習慣將中國作為競爭對手來看待,還認為中國僅僅是靠組裝和拼湊西方尖端產品的世界工廠,而不是世界實驗室,因此不應該擁有高科技。然而事實是:中國人的火箭已經能將人送入太空,中國的高速火車已經比西方更快,中國的超級計算機已經在某些方面超過西方對手。在汽車行業,中國正在縮短與已開發國家的差距,而這一進步不是靠竊取工業機密取得的,中國汽車工業的成功已是有目共睹。面對經濟的全球化和中國的迅猛發展,某些西方人士似乎應該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如果不抱著開放的心態,最終會重新陷入貿易保護主義和技術壁壘之中,對全球經濟恢復和解決貿易失衡造成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