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干城(Steven G.Louie),1949年3月出生於中國廣東,凝聚態物理學與材料科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系講座教授,美國能源部能源材料激發態現象計算研究中心(C2SEPEM)主任。
雷干城於1972年獲得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士學位;1976年獲得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學位;1979年—1980年任賓夕法尼亞大學助理教授;1980年—1984年任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副教授;1984年起任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2005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08年當選為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2009年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202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雷干城主要從事凝聚態物理學和材料科學等方面的研究。
基本介紹
人物經歷,主要成就,科研成就,人才培養,榮譽表彰,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雷干城是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學士、博士。歷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博士後、副教授,IBM研究所博士後,貝爾實驗室訪問學者,賓西凡尼亞大學助教授,米勒學院研究教授。
1984年,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校區物理系教授。
1993年,任勞倫斯伯克萊實驗室資深教研科學家。
2002年,任伯克萊勞倫斯國家實驗室分子鑄造所理論組主任。
2005年,任台灣大學特聘教授,同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2006年,當選為美國科學協進會會士。
2008年,當選為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2021年11月,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雷干城的科研成就包括:
1、開創並發展了電子激發態計算的方法。提出的基於多體理論的GW-BSE方法,是真實材料電子激發態的第一性原理計算的首個實用方案,已成為材料的電子激發態和光學性質精確預測的主流方法。他領導開發了相應的BerkeleyGW開源軟體包,在全世界範圍內使用。
2、引領了低維物理和納米材料領域的研究。預測了硼氮納米管並與實驗合作首次加以實現;預測了石墨烯納米帶的電子/自旋性質及豐富的拓撲相位;預測了二維晶體中的巨激子效應,由此修正了用於半導體的光學選擇定則。
3、解決了凝聚態物理中的若干基本理論問題。發現了多電子效應對金屬—分子界面上分子能級重整化的重要性;提出了對贗勢非線性效應的修正;理論解釋了二硼化鎂中的多能隙超導電性、二維磁體的磁性起源與強磁光耦合效應等。
- 學術論著
人才培養
- 編著教材
雷干城(Steven G.Louie)與Marvin Cohen合作編著了研究生教材《凝聚態物理基礎(Fundamentals of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講學講座
時間 | 講座名稱 | 合作院校 |
2013年5月 | “Addressing Dirac’s Challenge: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Physics”學術報告 | |
2013年5月 | “石墨烯、單分子結和拓撲絕緣體:對稱性和多體效應(Graphene, Single-Molecule Junctions, and Topological Insulators:  Symmetry and Many-body Effects)”學術報告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 |
2018年7月 | 合肥大師論壇“Topological and Interaction Effects in Atomically Thin 1D & 2D Materials”學術報告 |
榮譽表彰
時間 | 榮譽表彰 | 授予單位 |
---|---|---|
1985年 | 美國物理學會會士 | 美國物理學會 |
1996年 | 計算物理拉曼獎 | |
1999年 | 表面物理Davisson-Germer獎 | 美國物理學會 |
2003年 | 納米科技費曼獎 | |
2005年 | ||
2006年 | 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 | |
2008年 | 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 |
2009年 | ||
2015年 | MRS2015年材料理論獎 | 材料研究學會 |
2021年 |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
Rahman獎 | 美國物理學會 | |
Davisson-Germer獎 | ||
Materials Theory獎 | 美國材料研究學會 |
人物評價
“雷干城是國際凝聚態物理學和材料科學的領軍人物之一。”(中國科學院評)
“雷干城在材料理論領域做出了卓越貢獻。”(中央研究院院史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