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83年廣東省最早設立的海洋與漁業類型的自然保護區“雷州白蝶貝省級自然保護區”;
2003年成立了雷州白蝶貝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
2006年設立雷州珍稀水生動物省級自然保護區,並申報國家級保護區;
2008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建立國家級保護區。
地理環境
位置
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雷州市西部海域,企水港和烏石港之間,地理坐標為東經109°31′~109°48′,北緯20°32′~20°44′。
氣候
雷州珍稀水生動物自然保護區屬熱帶季風氣候,海水終年溫暖不凍。年均溫在23℃以上,最冷月均溫超過15℃,極端最低溫一般大於4℃,全年無霜。0℃左右低溫僅見於個別年份。年降水量1300~1700毫米,由東向西漸減。降水集中夏、秋兩季,多暴雨。12月~翌年3月的降水量不及年總量的10%,且年變率大。一般10年有6年春旱。海陸風明顯,主導風向為偏東風,年均風速3.5~4米/秒。夏秋間多颱風暴雨。
生態系統
廣東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生態系統主要有珊瑚礁生態系統、海藻場生態系統、潮間帶生態系統。
在珊瑚礁生態系統的東北側和東南側分布有海藻場生態系統,保護區的大型海藻生長在淺海區的玄武岩上,分布在至少4個不連片的區域,海藻場相對珊瑚礁的水深要淺,更靠近岸邊。
保護區及其周邊的潮間帶生態系統的底質類型多樣,既有岩相、沙相潮間帶,也有紅樹林泥相。紅樹林以白骨壤和秋茄為主,主要分布在保護區沿岸的港口船埠等區域。
保護目標
保護對象
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主要保護對象為珍稀海洋生物及其棲息地,包括儒艮、中華白海豚、大珠母貝(白蝶貝)、文昌魚、綠海龜、棱皮龜、玳瑁、江豚、寬吻海豚、熱帶點斑原海豚、真海豚、灰海豚、斑海豹、布氏鯨等國家Ⅰ、Ⅱ級重點保護動物,以及珊瑚礁、海藻場與紅樹林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
自然資源
保護區記錄的各類水生動物物種總數為601種,分別列入7門、18綱、57目、209科,其中,魚類247種,軟體動物206種,節肢動物79種。
珍珠貝類
保護區海域的珍珠貝類有8種,其中,大珠母貝(白蝶貝)、珠母貝(黑蝶貝)、馬氏珠母貝、長耳珠母貝、企鵝珍珠貝是重要的珠母貝資源,特別是白蝶貝所產的白珍珠和黑蝶貝所產的黑珍珠是國際珠寶市場上最名貴的珍珠。
魚類
保護區的魚類超過200種,初步評價出可列為主要種質資源的有20種左右,主要為石斑魚類、鯛魚類等名貴魚類或經濟類。
價值地位
雷州珍稀水生動物自然保護區是中國大陸沿海保護最完好、生態類型最為豐富的熱帶典型生態系統之一。是中國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少的近岸典型,其核心區基本處於原始狀態。共有30種水生動物受到國家法律或國際公約保護,還有列入中國瀕危物種紅皮書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皮書的極危、瀕危、易危物種名錄40種,是中國最為重要的熱帶近海珍稀水生動物的避難所。
該保護區與廣東海洋大學、中大、華師、南海研究所等多個院校合作,對保護區內白蝶貝的育苗增殖放流、長竹蟶的育苗等多種珍稀動物進行科學研究,並實施保護區資源調查項目。華南師範大學、廣東海洋大學等科研院所正準備在該保護區設立科研科普教育實習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