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孝思 ( Jean Baptiste Regis,法國,1663-1738 )字永維,法國耶穌會會士,地理學家、歷史學家、博學家。其名字的典故出自《詩經》“永言孝思,孝思維則”,此句《孟子萬章》上也曾引用。雷孝思1663年出生於法國普羅凡斯州的伊斯特雷(Istres)城(羅納河口)。1679年9月13日於里昂教區的阿維尼翁城進入初修院。1698年3月6日隨同白晉(Joachim Bouvet)搭乘法國商船“海神號”和巴多明(Dominique Parrenin)等傳教士一起來華,1698年11月4日到達中國廣州,因為他精通曆算天文,隨即被召入京供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雷孝思
- 外文名:Jean Baptiste Regis
- 國籍:法國
- 出生日期:1663
人物簡介,學術研究,學術評價,主要學術成果,
人物簡介
巴多明神父曾向康熙皇帝進言,建議測繪中國的全貌地圖,康熙皇帝採納了該建議,1708年7月4日命有學識技能的歐洲傳教士負責完成此項任務,開始了地圖測繪工程,並一直進行到1715年。測繪工程包括從長城起,有直隸、滿洲、蒙古、新疆(哈密)、陝西、山東、河南、江南、浙江、福建、江西、兩湖、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方,雷孝思負責遼東一帶和雲南等地的測繪工作。在從事測繪中國全圖的傳教士中,雷孝思親歷之地最多、最廣,所做工作最多,工程開始便週遊、親歷了塞外平原,其後足跡遠至南疆,往來於雲南野人山中,曾將他偉大的測繪成績遺留、展示給我們。雷孝思於1717年1月1日返回北京。
雷孝思所譯《易經》為拉丁文譯本,該書共兩卷,於1834—1839年在德國斯圖加特和蒂賓根兩地出版。該書拉丁文標題為Y— King.Antiquissimus Sinarum liber quem ex Latina interpretatione P.Regis aliorumque ex Soc.Jesu.P.P.edidit J.Mohl…Cum quatuor tabulis.2 vol.Stuttgartiae et Tubingae,1834—1839,即《<易經>:用拉丁文譯出的最古老的書籍》。1713年白晉寄回德國的《易經》拉丁文譯稿,當系此份譯本的副本。1834年該書經莫耳(Mohl)刊行。在巴黎國家圖書館尚存有一拉丁文抄本,編號為17240,書名可譯為《易經注釋第一部分評論》。還有其它拉丁文和法文多種版本。
雷孝思晚年身體衰弱,尤其在禁教時期,身心尤其勞苦,在雷慕沙的《亞洲新雜纂》中有這樣的記述:“1724年禁教之時諸神甫在雍正皇帝前爭辯,孝思亦在其列”。雷孝思於1738年11月24日在北京逝世。
學術研究
1、《皇輿全覽圖》
明末中國天主教人士,在科學上作了一件集體大工程,那就是崇禎年間的修歷;清國中國天主教人士,也完成了一間規模更大、在科學上成績也更卓著的偉業,那就是康熙年間的測繪全國地圖。
參加測繪的人員有10人:雷孝思(法國)、白晉(法國)、馮秉正(法國)、杜德美(Petrus Jartoux,法國)、費隱(Xavier Fridelli,奧國)、山遙瞻(Fabre Bonjour)、湯尚賢(法國)、麥大成(Joannes Fr. Cardoso,葡萄牙)、德瑪諾(Rom. Hinderer,法國)、張誠。
雷孝思、白晉、杜德美三人於康熙47年(1708年),奉諭測繪萬里長城的位置,以及附近河道。康熙皇帝對他們的工作十分讚賞,於是測繪成員中又增加了費隱,他們越過長城又測繪了滿州西部、奉天、朝鮮北部、圖們江與鴨綠江、北緯40度至45度一帶。
雷孝思幾人於1709年1月10日回京,所繪地圖長15尺多,康熙皇帝頗為嘉許,於是想把全國各省都加以測繪。此後康熙又令測繪北直隸各地,康熙48年陰曆11月10日(1709年12月10日)開始,於次年陰曆5月29日(1710年6月25日)完成。康熙皇帝見所繪地圖非常精密,很是高興。康熙49年(1710年)又派雷孝思、費隱、杜德美三人前往黑龍江一帶繪圖;康熙50年(1711年),雷孝思與新到中國來的麥大成奉命前往山東;杜德美、費隱、白晉及山遙瞻測繪長城西部,即晉、陝、甘等省,直抵哈密。繪圖工作幾乎全由耶穌會士擔任,山遙瞻屬奧斯定會,最擅長地學,在歐洲已負盛名,來中國僅3個月即加入工作。康熙51年(1712年),雷孝思與馮秉正、德瑪諾三人一起繪製河南、江南、浙江、福建地圖;康熙52年(1713年),湯尚賢、麥大成二人繪製江西、廣東、廣西地圖,費隱、山遙瞻二人繪製雲南、四川地圖;康熙53年陰曆3月5日至4月7日左右,雷孝思和馮秉正、德瑪諾一起測繪了台灣西部地圖,台灣文獻中對此有所記載(參見方豪《康熙五十三年測繪台灣地圖考》)。
山遙瞻因勞累過度且受到瘴氣的侵襲,不幸在雲南邊境孟定殉職;康熙54年(1715年)雷孝思前往雲南,以完成山遙瞻的未竟事業。從雲南歸來,費隱也病倒了,雷孝思又代替他測繪貴州地圖,並奉命完成了湖廣地圖的測繪。雷孝思於康熙56年(1717年)返回京城,最後由杜德美將這些測繪地圖匯集,並於康熙57年(1718年)全圖告成。
康熙皇帝隨後又派在蒙養齋向歐洲學士學習數學的兩位喇嘛,前往西寧、拉薩等地測繪。此前,康熙皇帝曾向雷孝思出示過一幅1711年由一員大將所繪的西寧至拉薩的地圖,雷孝思向繪圖人探詢後,才知這幅圖僅憑當地人口說而從未丈量過,也無固定基點,所以決定放棄,重新測量。朝鮮的地圖則得自於朝鮮宮廷。這些地圖都經雷孝思、杜德美和費隱的多次審定。最終將滿州、朝鮮、西藏及各省匯集成全國總圖,總共32幅,名為《皇輿全覽圖》且各省皆有分圖。康熙58年(1719年)陰曆2月12日上諭云:“朕費30餘年心力,始得告成……倘不合之處,九卿有知者,即便指出。”(參見方豪《中西交通史》四冊七章)。
《皇輿全覽圖》的主要工作,是測定全國的三角網和經緯度。受到儀器的限制,少數部分用天文測量,大部分仍用繩丈辦法。所謂天文測量,即觀測太陽及月食,與木星等;丈量時則畫一尺度,並用測鏡測定坡度,對準方向,先量定準確的基礎,再用三角法遞推互校,由近而遠,更由已知之處加以反測。有關雷孝思所採用的方法,在杜赫德主編的《中華帝國全志》(1735年出版)中有詳細的記載。
當時歐洲尚未舉行如此大規模的測量,且雷孝思與杜德美由發現經度長度上下不同,證實地球是扁圓形,是對世界地理學的一大貢獻。
2、對“中國最古之書”——《易經》的翻譯
雷孝思精通漢文,從其將《易經》翻譯成拉丁文譯本就足以證明。雷慕沙評論:“是為中國諸經中之最古、最珍、最不明確和最難解者。雷孝思神甫利用馮秉正神甫之譯文並用滿文譯本對照,參以湯尚賢神甫之解釋,由是其義較明。”
3、對中國奇聞異事的記錄
學術評價
“孝思之工作偉大,旅行頻繁,然未完全消耗其一切時間,尚有餘暇於所過之地開闢新教區,並記錄異聞,其記錄實大有助於杜赫德神甫也。”
主要學術成果
1、《皇輿全覽圖》
2、《易經》拉丁文譯本
3、《朝鮮志》
4、《根據西藏地圖所作的地理歷史觀察》
5、《中華帝國年鑑和西方年曆對照》
6、《諸經說》寫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