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生平
1929年雷加在
馮庸大學中學部讀書。“九.一八”事變後,隨學校流亡關內,為收復失地和廣大愛國青年一起到南京請願為打擊侵略者,在上海參加“一.二八”淞滬抗戰。
1935年雷加在日本東京政法大學讀書。
1937年春回國。回國後與北洋文學青年寫作會和救亡團體發生聯繫,曾做過救亡報進的記者和編輯。
1938年雷加到達延安,在抗日軍政大學(四期)學習,後隨延安文化協會組織的抗戰文藝工作團第二組到冀中抗日根據地做宣傳工作。曾在丁玲領導的文協任秘書長。
1939年雷加回到延安,寫出了反映前方戰鬥生活的短篇特寫《一支三八槍》、《鴨綠江》、《黃河晚歌》等作品,他被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延安分會理事,擔任文藝小組委員會工作。
1942年3月雷加到陝北農村,參加減租減息運動,任鄉文書、鄉指導員。此時的雷加,紮根在陝北的沃土裡,寫出了一組反映陝北農村生活的作品:《“女兒墳”最後一代》、《攬羊人》、《沉默的黑懷德》、《路》等作品,這些作品反映了陝北風土民情的今昔巨變。
1945年東北解放,雷加回故鄉任安東造紙廠廠長,並為長篇小說《潛力》三部曲收集素材。1951年調北京中央文學研究所,全國作家協會從事專業創作。
1963年2月,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北京分會籌備委員會副主席。
1976年唐山大地震,餘震未息,他就五次趕赴災區。
1980年6月,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北京分會副主席。
2009年3月10日15時30分,雷加在北京病逝,享年94歲。
文學特色
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是一代代優秀的中國作家執著堅守的信念,憑著這條顛撲不破的真理,他們發現了埋藏在生活中的豐富礦藏,尋找到了蘊含在人民中的偉大力量。作家雷加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之一。
雷加早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他在題為《與生活同在》的文章里這樣表達了自己的文學信念:“我擺脫不了那些生活中感人的事件,常常是不知不覺地做了它們的光榮和俘虜。”他還多次說過,一個作家應該有生活,以後要繼續積累和補充生活,才能夠寫下去。正是這種“與生活同在”的文學信念,促使他在70餘載文學創作生涯中筆耕不輟,寫下長篇小說《潛力》三部曲、散文特寫集《五月的鮮花》《南來雁》《延安世紀行》等與時代同行的優秀作品。
雷加領悟古今中外名家的體驗是“生活就是一切藝術的永恆的源泉”。雷加認為,作家寫作不是為自己,而是肩負著歷史的使命、時代的責任。
社會職務
曾任延安邊區文化協會秘書長、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延安分會理事、安東造紙廠廠長。
“文革”期間,雷加被下放到房山石樓公社,整整擱筆十年。
粉碎“四人幫”以後,雷加任北京市文聯秘書長、全國文聯委員、全國作協理事、北京作協副主席。
主要作品
雷加堅持上前線、下基層,在烽火硝煙中他寫出了近20篇戰地特寫、散文、小說。
他多次採訪白求恩大夫,寫出了長篇報告文學《國際友人白求恩》,於延安《軍政》雜誌上發表,毛主席讀後揮筆批上五個大字“學習白求恩”。
1939年起,在延安《文藝戰線》《文藝陣地》等刊物上發表小說。
1942年1月,雷加發表小說《沙湄》、《躺在睡椅里的人》。
1942年,深入農村,創作了兩部反映戰時農村生活的短篇小說集:《水塔》和《男英雄和女英雄》。
1952至1958年先後創作長篇小說《我們的節日》和《潛力》三部曲:《春天來到了鴨綠江》、《站在最前列》、《藍色的青楓林》,還寫有傳記小說《海員朱寶庭》,散文特寫集《五月的鮮花》、《匈捷訪問記》,反映水利建設者的作品《工地早晨》、《三門峽截流記》等作品。
1960年雷加參加中國科學院組織的綜合考察隊,寫下一組散文,集為《山水詩話》,1978年改為《從冰豐到大川》。
粉碎“四人幫”後,發表了短篇小說《五月雨》,出版散文集《火燒林》。
新時期以來,又陸續出版散文集《淺草集》《這裡沒有夏天》和小說集《春到鴨綠江》《南來雁》。
長篇小說《潛力三部曲》,短篇小說集《水塔》。《男英雄和女英雄》、《青春的召喚》、《雷加短篇小說集》,散文集《匈捷訪問記》、《為新事物開闢道路》、《五月的鮮花》、《從冰斗到大川》、《春到鴨綠江》、《南來雁》、《邊城和人》、《雷加散文特寫選》、《火燒林》、《沙的遊戲》、《半月隨筆》、《半月隨筆二集》,報告文學集《這裡沒有夏天》,文論集《淺草集》,傳記《海員朱寶庭》,中篇小說《我們的節日》,主編《世界文學佳作八十篇》、《延安文藝叢書·散文卷》、《解放區文藝書系·散文卷》、《萬里黃河第一壩》等。
主要成就
1937年開始發表作品,是“東北作家群”的主要代表之一。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創作了大量反映社會主義建設的各種題材的作品,是工業戰線創作成就卓著的作家。
《江河戀》獲1980年“十月文學”獎。
《北疆特寫》獲1983年“解放軍文藝”獎。
《半月隨筆二集》獲首屆魯迅文學獎榮譽。
社會評價
熱愛寫作,為了寫作,寧願放棄現成的仕途。一個願意將生命燃燒為文學作品的痴迷者。
雷加的作品,語言樸實、清新,給人以美,催人向上。
鐵凝評價了雷加的創作道路及文學成就,尤其肯定了其對“延安精神”和現實主義文學的執著堅守,並指出其深入生活的文藝道路和以生活真實為基礎的審美追求,在今天尤具學習價值。“他的文學創作的核心就是兩個字——人民,這對我們當下來說尤其具有意義。”
這正展現出雷加一生追求、直述胸懷留下的墨寶:“多一種藝術,多一種美!”(趙郁秀評價)
雷加當年曾為《人民文學》創刊40周年題詞,他寫的是:“《人民文學》為人民,人民萬歲。”配發的照片顯示,他站在高山之巔,手捧著一架照相機。這句題詞和這幀照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們標誌了雷加的身份,傳達了他的胸懷。他是一位有鮮明時代感的作家,他要為他所熱愛與忠誠的人民,拍攝具有歷史意義的相冊。(崔道怡評價)
後世紀念
2015年1月28日,雷加百年誕辰紀念座談會28日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陳建功、程慧民、邢培紅、楊聰鳳、馬尚瑞、盧新華、邵濟安等也從不同的方面對雷加從事文學創作所取得的成就給予高度評價。
雷加之女劉甘栗在座談會上向中國作家協會和各位與會者表示衷心的謝意。她說,父親一輩子都老老實實做人,勤勤懇懇做事,他懷著戰士的情懷和文學的夢想,走過了自己豐富多彩的人生道路。他始終是個戰士,又是一個真正的作家。他以自己的人生經歷和文學生涯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座談會後,雷加親屬向中國現代文學館捐贈了雷加部分手稿。
2009年04月,雷加同志遺體告別儀式在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