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前龍

雷前龍

雷前龍(學名Antetonitrus)是已知最古老的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晚三疊紀的非洲南部。它是四足的草食性恐龍,與其它蜥腳下目的近親相比,體型較小型。但是,雷前龍在其生活的環境仍是最大型的生物,約有10米長及體重2公噸,仍然有一些原始的適應演化特徵,可用前肢來抓東西,而非單純支撐身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雷前龍
  • 拉丁學名:Antetonitru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蜥形綱
  • :蜥臀目
  • 亞目:蜥腳形亞目
  • :梁龍科
  • :雷前龍屬
  • :雷前龍
基本信息,信息介紹,簡介,物種學史,背景,專家分析,形態特徵,

基本信息

信息介紹

中文名稱( chinese)→雷前龍
其它中文名稱( chinese[other])→ ...
拉丁文學名( name)→ antetonitrus
雷前龍雷前龍
發音( pronounced)→ ...
含義( meaning)→ 在.雷,雷聲.之前
目( order )→ saurischia 蜥臀目
亞目( suborder)→ sauropodomorpha 蜥腳型亞目
類( infraorder)→ sauropoda 蜥腳類
屬( genus)→ antetonitrus 雷前龍
模式種( type species)→ a. ingenipes
其它種( other species)→ ....
錯誤歸屬種( misassigned species)→ ...
時代( period)→ 三疊紀晚期 norian
分布( found in)→南非
發現地層( stratum)→ ...
食性( diet)→植食
典型體長( length)→ 長10米
推測體重( mass)→ ...
發現者( discoverer)→
命名者( first described)→
yates and kitching. 2003

簡介

[a]一具已經在南非一所大學靜靜等待了20多年的恐龍骸骨直到最近才被科學家們意識到。這具恐龍化石具有2億1500萬年曆史,重達1.769噸,長10米。科學家相信,它是所在時代最龐大的陸地生物,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蜥腳類動物化石,其後代就是一度統治地球的恐龍。這具化石於1981年出土,此後一直安放在南非約翰內斯堡大學博物館,被歸類為原蜥腳類。該校古生物學家雅特斯在學校訪問研究生的時候就發現了那具被遺忘的化石,當時他就認為化石被歸錯了類。“我很慶幸在我之前沒有人研究這個科目,我發現了很久很久以前的蜥腳類動物,目前來說是最古老的物種。”雅特斯將化石命名為 antetonitrus ingenipes。

物種學史

背景

於1981年,基欽在南非自由州發現雷前龍的化石,之後存放於Bernard Price Institute,被標名為優肢龍。耶茨辨認出它們是另一個動物,並於幾年後作出描述研究。正模標本包含了幾塊脊椎,以及很多前後肢的骨頭,這些化石被認為來自於同一個體。另外,有五塊較小型恐龍的四肢骨頭,被認為可能是屬於雷前龍。

專家分析

一個2003年的分支系統學分析認為雷前龍是基礎蜥腳下目恐龍,位於較衍化的伊森龍或火山齒龍,以及較基礎的近蜥龍或黑丘龍之間。背椎非常似來自南美洲的萊森龍;四肢骨則類似另一種南非的貝里肯龍,同樣生存於三疊紀,體型巨大。但是,這些恐龍都沒有包括在該分支系統學分析中,因為它們本身的研究都不甚清楚[1]。
雖然在系統發生學的觀點,雷前龍並非最早的蜥腳下目恐龍,但卻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蜥腳下目,或是與來自同一地層的其他早期蜥腳下目有所關連,如黑丘龍及貝里肯龍。雷前龍的化石是發現於下艾略特組,地質年代估計是在晚三疊紀的諾利克階,距今約2億2100萬-2億1000萬年前。在發現雷前龍之前,被認為最古老的蜥腳下目是泰國的伊森龍,是生活於較年輕的雷蒂亞階[2]。
目前在世界各地都有發現早期的蜥腳下目及它們的原蜥腳下目近親,這是由於當時各大洲屬於同一個盤古大陸,它們分布於整個世界性的地域。

形態特徵

雷前龍有幾種特徵使它較接近蜥腳下目,但仍然保有原始特徵。不像其他的小型祖先,雷前龍主要以四足方式移動。與其他早期生物相比,雷前龍的前肢與後肢比例更長,而手腕骨亦較寬、厚,可以支撐重量。拇指是靈活的,能做出相對於其他指的動作,因此能與手掌抓東西。在更為進化的蜥腳下目恐龍,手腕骨都是大而厚的,手掌只能朝下,用以支撐身體,而不能抓取東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