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雀叢書

《雲雀叢書》是由考德維那·史密斯所作的科幻小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雀叢書
  • 外文名:無
  • 作者:考德維那·史密斯所作的。
  • 性質:科幻小說
介紹,九天攬月,探秘火星,人造衛星,火箭背包,

介紹

地球人並不孤獨?
4月25日,歐洲天文學家報告說,在太陽系以外距地球約190萬億公里處,他們首次發現了一顆與地球最為相似的行星(暫被命名為Gliese581C)。依據對其溫度、體積和質量等因素的推斷,這些天文學家認為,某些形式的生命或許適宜在這顆行星上生存和延續。
科學界人士興奮之餘,也有意潑涼水。物理學家霍金就說:“我構想(宇宙中)會有與地球一樣的行星,但那裡有沒有生命是另一回事情……我們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受到綠毛(外星)人的造訪。”
大部分公眾是通過幻想小說或電影來認識外太空。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學文藝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尹傳紅的新著《幻想——探索未知世界的奇妙旅程》(上海文化出版社)有專章談及探索地外文明話題。尹傳紅說:“科學與幻想的界限往往十分模糊難辨。我們都是宇宙的產物,我們的生命本身就標誌著那個終極奧秘的存在,探索宇宙就是探索我們自己。而有意義的成功幾乎沒有不是從夢想起步的。”

九天攬月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可能永遠被束縛在搖籃里。”這句常被引用的名言,出自現代航天理論的奠基人齊奧爾科夫斯基之口。齊奧爾科夫斯基有著“宇航之父”的美譽,然而他卻認為“科幻之父”凡爾納才算得上是宇宙航行真正的先驅,因為他本人的科學名著《利用噴氣裝置探測宇宙空間》,最初就是從凡爾納的科幻小說《從地球到月球》中受到啟發,再作進一步的研究之後寫成的。
1865年,37歲的法國科幻小說作家儒勒·凡爾納發表了他的科幻名著《從地球到月球》:向月球發射載人炮彈。太空探索的先驅、自幼好讀科幻小說的著名火箭設計師馮·布勞恩說:“他當然不是完全正確,但他差不多算正確了。他最大的錯誤是沒有認識到,他的乘客在他們出發旅行的一瞬間,會被爆炸所造成的巨大衝擊力所殺死。”
事實上,《從地球到月球》的準確性簡直有點不可思議。有人將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與凡爾納的這部幻想小說進行了對比:“阿波羅11號”飛船的航速是35533英尺/秒,而小說中的載人炮彈航速為36000英尺/秒;“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用了103小時30分,而小說中的載人炮彈到達月球用了97小時13分,僅僅相差6小時。此外,小說中描寫的發射基地和現代美國發射飛彈和宇宙飛船的實驗場地卡納維拉爾角相距不遠,都在美國的佛羅里達州。
現代航天理論的奠基人齊奧爾科夫斯基也動手寫過《在地球之外》和《在月球上》兩部科幻小說。他已經預見到1973-1974年美國“天空實驗室”的身影——人們利用太陽能,在太空的真空中完成了熔化和鑄造金屬的多項試驗,收集到許多有價值的資料。
中國的科幻作家們也盯住了月球。在《大眾軟體》雜誌社的年輕編輯凌晨的《月球背面》中,月球不再為美國人所獨步。

探秘火星

1726年,英國著名作家斯威夫特發表了他的諷刺名著《格列佛遊記》。該書提到火星有兩顆衛星,在該書問世161年之際,真的發現了兩個火衛。兩顆火衛的公轉周期跟斯威夫特在書中提到的數據相差不太遠。拉斯維茨是外星文學的先驅者、“德國科幻小說之父”。1895年開始創作的《在兩個行星上》講述三個地球人乘氣球去北極探險時,進入到一個倒轉的引力場之中。後來他們發現,一支火星人探險隊在地球北極上空和地面建立了據點。這部科幻小說提出了光電感應器、反作用發動機、軌道站、變軌控制等在當時來說尚屬新奇的許多構想。
新中國出現的第一篇完整意義上的科幻小說,就是鄭文光在1954年發表的《從地球到火星》。發表後曾引發了北京地區的火星觀測熱潮。

人造衛星

1810-1871年間,美國作家愛德華·埃弗雷特·黑爾在《大西洋月刊》上發表的科幻小說《磚月亮》,構想用磚砌成一個直徑為61米的磚月亮,利用一個巨大的飛輪旋轉時產生的慣性力將其送入近地軌道。今天的導航人造衛星便是這篇小說中概念的實踐,雖然導航人造衛星運用的是無線電技術。

火箭背包

20世紀20年代,美國科幻作家愛德華·史密斯代表“雲雀”系列開創了人類飛出太陽系的太空題材科幻作品。“噴氣式旅行包”(火箭背包)最先出現在科幻小說《宇宙雲雀號》中。如今它差不多就要變成現實了。最近幾年,墨西哥火箭專家朱安·曼紐爾·洛扎諾一直在做這方面的試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