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來源
雲舍土家族上千年的悠久歷史,
戰國時:“楚子滅巴,巴子兄弟五人流入黔中,漢有天下,名曰:酉、辰、巫、武舞、沅五溪,各為一溪之長,號五溪蠻。”雲舍土家族為辰水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而今特點和獨到之處就是,通過歷史演變,土家先民與其他民族先民交往、融合,通婚聯姻,雲舍土家族仍保留著自身民族遺傳,遺留的民族習俗,這裡是中國土家族上千年的歷史,文化再現。
傳說“雲舍”土家山寨曾經是仙人居住的地方,仙人因土家百姓勤勞、勇敢的
精神而感動,移居到後山的仙人洞居住,把肥沃的土地讓給了土家百姓,土家人為了紀念仙人的功績,把寨子取名“雲舍”。寓意為“雲中的房舍,仙人居住的地方”。實際“雲舍”二字是取源於土家語,意為“猴子喝水的地方”。
民族文化
在漫長的歲月中,雲舍土家族仍然保留著自身民族的風情習俗。獨具本民族特點的服飾,佩戴諧調美觀,艷麗雅致。民族傳統節日很多,幾乎每個月一天或幾天,除過共同的春節、元宵、端午、中秋、重陽等外,土家特點的“趕年”、“過社”、“清明”、“立夏”、“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傳統節日豐富多彩。
雲舍封建朝代遺傳的農耕農作,土家織錦,手編工藝,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保留至今的土法製作工藝,有道是“雲舍造紙,蔡倫為師”。唐代流傳的水排和作坊。古樸、典雅的土家民風民俗。“沖儺”、“還願”體現祖先崇拜的“祭祀土王”,神秘原始的“祭風神”,對萬事萬物皆有神靈的信仰,熱鬧風趣的“打鬧”,歡樂祥和的“建房禮詞”,亦歌亦泣的“哭嫁”、“鬧喪”跳起喪舞,唱起鬧喪歌,送親人至“天堂”。源於原始巫術,驅除鬼疫的儺堂戲。伴隨著生產勞動所產生的“打鬧歌”、“上樑歌”、“土歌”、“情歌”、“盤歌”、“打溜子”、“毛古斯”、“金錢桿”、“猴兒鼓”、“八寶銅鈴”、“擺手舞”、“花燈”、“農燈”、“彩龍船”都顯示出雲舍土家人的古風習俗。對生產、生活和文藝現象的強烈滲透。
旅遊景點
神龍潭:在雲舍村東邊,流經一華里,注入太平河。神龍塘之所以神秘神奇,千百年來歷史均有記載。《貴州通志》:“雲舍泉在(銅仁府城)省溪北十里。歲旱,祈禱即雨。”道光《銅仁府志》稱:“雲舍泉(省溪司)北十里,歲旱,血塗之,即雨。”神龍潭總結起來有三奇:一是深不可測;二是能預報天氣;三是不定期的泉水倒流。
龍塘河:龍塘河由神龍潭水順流而成,堪稱世界上最短的河之一。泉中及河中特有的珍稀魚類,及每年六、七月江魚逆流而上,回遊神龍塘的奇景,更增添了神龍塘的神秘、神奇色彩。真可謂是“梵淨山下神龍泉,神奇神秘純自然”
轟鳴泉:在神龍潭約左側30米處有一泉,泉水是靠聲音控制的。人想用水,大叫一聲“水來”,水即出;用完後,水即回。
土家筒子屋:雲舍的古民居多是以桶子屋、三合院、四合院為主的乾欄式建築,翹角白沿,廊椽相接,青瓦若鱗,氣勢輝宏,十分古樸壯觀。特別是吊腳樓各色各樣的雕花欄乾,雖被歲月的煙塵熏得黢黑,但巧妙的構思,精湛的工藝,著實讓人嘆服。在造型設計上,有方、有圓、有斜、有萬字格、有福壽圖、有花卉、有動物及各種水果皆入畫圖。雖千差萬別,但均栩栩如生,充分體現了歷代土家族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
古法造紙坊:土家人的祖先拜蔡倫為師,精學造紙,幾百來年延用至今。
仙人洞:傳說雲舍土家族的祖先們原居住在省溪司,通過幾代人的辛勤勞作,家族不斷強大,但卻很難找到一塊更好的地方,讓後人居住,於是殺豬宰羊祈求上蒼,仙人們看到他們如此忠誠,便將原居住的雲舍,讓給他們建造新居,自己卻退居後面的山洞裡,故稱“仙人洞”。
四十八腳庵第一腳庵:舊時人們到梵淨山朝拜,要拜五大皇寺、四十八腳庵,雲舍下河頭庵是朝拜人燒第一柱香的庵,在此燒了第一柱香後,才起步登山朝拜,相傳能保一路平安。
久旱潭漲水、久雨水回流:神龍潭每遇天旱,潭中會忽然湧出大水,蔚為大觀;而每遇久雨,潭中水下沉,呈倒流之勢。
巷道似迷宮:各個筒子樓之間相互串聯,構成一體,巷道相通,外來人若沒有嚮導幾乎走不出去。也是因為如此,從來沒有土匪敢於踏步雲舍,多年來保有了一方靜土。
攔門酒:有貴客來訪時,雲舍全寨人身著盛裝,吹著嗩吶,打著響鼓,唱著歡歌,遠在寨門迎接,並由長者端著米酒,送到貴客嘴邊,喝盡後才讓客人進寨,以示對貴客的隆重歡迎。
紅蛋吊墜:用紅線綁一紅雞蛋,編成吊墜飾品,攔門時戴在客人胸前,以示對客人吉祥、發財的祝願。
伴嫁歌:土家女出嫁前一晚上,待嫁姑娘的親人和朋友,為表達惜別之情,在堂屋擺兩張大桌,媒人坐一邊,姑娘的小夥伴坐一邊,共唱伴嫁歌,以祝姑娘未來幸福美滿。
勸酒歌:是土家人待客的一個最高禮儀,對於尊貴的客人,土家人用歌聲加美酒,來表達對客人的歡迎和祝福。
黨建工作
建班子
――“龍頭”強起來“要致富,靠支部”。
幾年前的雲舍村,縣鄉兩級幹部提起就頭痛,矛盾糾紛多,事情難辦,上訪不斷。在基層組織建設中,雲舍村著力把村“兩委”班子建設放在首位,通過施行“兩推一選”,把帶頭致富、帶領民眾致富的黨員選為“領頭雁”。村黨支部高度注重“後備軍”的培養工作,從培訓環節入手,積極吸收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的年輕人入黨,使黨員真正成為懂政策的明白人、發家致富的帶頭人、為民眾辦事的熱心人。同時,通過“三級聯創”、“三創三強”、“五個好黨支部”、“黨員責任區,黨員示範崗”等載體,充分發揮黨組織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全體黨員先後投工300餘個,參與村公益事業建設。雲舍村“兩委”班子團結協作,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明顯增 強,廣大黨員民眾精神面貌良好,各項工作實現了“村為主”。
統思想
――觀念“活”起來“觀念新,遍地金”。
雲舍村豐富的土家民族文化,完好的土家四合院,古樸的儺戲民俗文化,風景秀麗的龍塘河,極具發展民族文化旅遊優勢。但長期以來,該村發展緩慢,民眾致富本領不強,經濟發展停滯不前,老百姓發展意識淡薄,無集體收入,無發展項目,人均收入僅1250元,村民的生產和生活比較困難。
村黨支部下定決心走出思想認識上的“誤區”,深入開展“人人都是投資環境”和“雲舍村要發展黨員怎么乾?”思想大討論,制定出台了《雲舍村民自治章程》和《雲舍村村規民約》,對雲舍村經濟社會發展進行了全面規劃,改變了傳統耕作種植模式,挖掘出土家民族文化,興辦起以“農家樂”、“儺戲”等為重點的旅遊特色產業。發展的意識撞擊著雲舍村民的心靈,發展的理念成為雲舍村新跨越的思想基礎。
謀發展
――黨員“動”起來“村看村,戶看戶,民眾看幹部”。
雲舍村黨支部注重發揮黨員模範帶頭作用,明確要求黨員同志每人搞一項種植養殖業,以點帶面,帶動民眾共同致富。在村黨支部的倡導下,無職黨員楊銀髮召集村里85名無業村民成立了雲舍工程隊,每人年收入達1萬元以上;支部成員楊興春率先貸款5萬元,在雲舍村公開招聘2名服務員辦起了“農家樂”和糧食加工廠,年收入逾7萬元。
村黨支部在恢復土家筒子屋原貌和完善龍塘河景區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進一步健全景區旅遊功能,對鄉村旅遊、農業旅遊、農業觀光旅遊、雲舍土家民族文化村民間文化等項目進行策劃、包裝和建設。在支部的帶動下,“農家樂”、工藝作坊等旅遊產業在雲舍村迅速發展。全村90%的農民青年有技能 特長,60%的農民辦起了“農家樂”,30%的農戶搞起了加工業、養殖業、種植業等,逐步形成了以旅遊業為龍頭,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產業發展格局。
建家園
――民眾“熱”起來“人心齊,泰山移”。
通過基層組織建設,雲舍村黨員幹部思想得到了洗禮,民眾受到了教育。在新農村建設中,民眾共投工投勞5000餘人(次),硬化村寨連戶路面3800餘米,改造環寨環戶溝渠1680米,新建成雲舍大寨、人畜飲水工程,修建了具有土家民族特色的村辦公樓,解決了村文化室、衛生室、黨員活動室缺乏問題,村“兩委”按照土家民居建築特點,對12戶土家筒子屋進行了維修,完成了280戶土家屋脊改造,建設土家生態牆900米,集中修建了衛生牛圈37間。
民眾植樹3000餘棵,建成綠色通道400米,對龍塘河上游400米河堤進行了治理,安裝路燈7盞,改造古巷道3000餘米。雲舍村已逐漸發展成為了一個集旅遊、度假、休閒、體驗土家民族風情於一體的旅遊專業村寨。2009年,雲舍村被銅仁地委、行署授予“生態文明家園示範村”稱號。
如今走進雲舍村,見到的是潔淨的路面、湛藍的天空、土家民族特色的四合院、清澈透底的龍塘河,一幅“村在畫中、戶在樹中、人在綠中”的農家自然村寨景觀令人心曠神怡。
榮譽稱號
2017年12月17日,獲評2017中國最美村鎮50強。
2019年7月28日,入選首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