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童舞在四川華鎣山區的民俗舞蹈。已流傳1200多年。它是由兩個男童捧著香盤、寶燈,左右飄舞,有節有序,有板有眼,隨佛教信徒組織的架香一道,邊走邊舞,去華鎣山寶鼎朝山拜佛。1956年,經四川省岳池縣文化部門搶救整理、修改創新,搬上舞台,參加在北京舉辦的全國民間文藝會演,榮獲優秀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童舞
- 簡介:四川華鎣山區的民俗舞蹈
- 表演形式:表演時,分文童
- 舞蹈起源:華鎣山,佛教歷史悠久
表演形式,舞蹈起源,
表演形式
表演時,分文童、武童。表演者(至少四人,多則不限)頭戴雲勒,腰圍轉裙,身著鑲邊褲褂,露臂赤足,排成兩路縱隊,文童端香盤,武童擎燈籠,伴著馬鑼小鼓等打擊樂器"波狀"聲,呈"之"字形,沿山路表演前進。主要有"黃龍纏腰"、"蓮花鋪地"、"鯉魚上灘"、"蘇秦背劍"、"編篾笆簣"等二十幾個動作。
舞蹈起源
華鎣山,佛教歷史悠久,廟宇林立,尤以寶鼎為最。據《華銀山志》述;"山脈綿延,莫不有寺,而皆以此為主,非敢侈亢。"從唐至清,造廟建寺三十餘處。悠久我彩的佛教活動產生了燦爛的佛教文化,雲童舞,便是華鎣山佛教文化中一支古樸、絢麗的奇葩。
作為一種古老的民俗文化,解放前,每年六月初一至十九日這段時間,重慶、合川、江北、遂寧、岳池、武勝、鄰水、渠縣等沿山一帶的平民百姓、達官貴人,成千上萬的帶著祭品、敲鑼打鼓,跋涉風下里、幾百里到華鎣山寶鼎來,朝山拜佛,祭奠神靈,以求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雲童舞,便是這個隊伍的開道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