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慶寺
- 所在地:羊尖鎮西南部的宛山南麓
- 始建時間:唐代
- 特點:香火極盛、名冠江南的古剎
雲慶寺,雲慶寺的歷史,關王,
雲慶寺
雲慶寺,坐落在羊尖鎮西南部的宛山南麓,始建於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雲慶寺曾是一所規模宏大、香火極盛、名冠江南的古剎。
雲慶寺的歷史
傳說雲慶寺的頭山門在釣渚渡河畔的
關王
殿(現是旱田,仍叫關王角,河岸邊留有瓦礫和石駁岸的痕跡),後山門在宛北腳下,綿亘三千米許。全寺有關王殿、彌勒殿、藏經樓等,幾十所殿堂組成了山環水抱、宏偉壯麗的寺院群體。總計有5048間殿舍,僧眾1000餘人,廟田千餘畝。寺內古木參天、花草蔥鬱、小橋流水、曲徑通幽。香火鼎盛時期,鐘鼓齊鳴,梵音繚繞,香客摩肩接踵,不絕於途。尤其是清明時節,朝山進香的善男信女,似潮水般湧來,真是人山人海,盛況空前,雲慶寺成為名聞遐爾的佛境勝地。
元代,泰定皇帝微服私訪至雲慶寺,見寺深院廣,僧人眾多,且人人會弄搶使刀,個個武藝高強,實是藏龍臥虎之地。他擔心久後有變,遂以金鍇令箭朱書“火”字射寺屋脊。寺內方丈乃賴封大師,揣知帝用意,為救一寺生靈,只得縱火焚寺。雲慶寺遭劫後,於明代又有里人信徒在宛北南麓重建雲慶寺,但是殿舍僅三四進,規模大不如前了。以後,又在宛山上續建了三處殿宇,香火重新復興。因此民間對雲慶寺又分上山寺和下上寺兩種稱呼。寺內原有唐杏、宋梅、元桂、明黃楊等古樹,今已不存。
明嘉靖二十六年,由邑人顧大棟在宛山之顛建了一座六角形七級石塔,名為“報親塔”。塔頂原置一石盆,內養七星鯉魚一尾,每逢月朔駕雲梯上塔頂添水。至康熙年間,被雷擊中,塔圯一角,鯉魚震死。
雲慶寺山水環抱,上山寺西面有一石潭,潭水終年清澈盈溢,潭內黑池石堅細可為硯,相傳唐代書法家張旭臨池揮毫而名“墨池”。池之西傍的山澗,上橫跨有四、五尺長的石條,因高人結廬棲居於此而名“仙人橋”。千年滄桑歲月,古蹟已被湮沒,僅存石塔,屹然矗立於宛山之顛。
雲慶寺僧人受吳文化薰陶,常在誦經勞作之餘,操習樂器自娛,久之演化成一支具有濃鬱江南水鄉情調、清新流暢的曲調。以後每逢廟會、節日由僧人組團演奏。樂曲流入民間,這就是流傳當今樂壇的江南絲竹八大名曲之一的《雲慶》樂譜。
民國初,曾借寺辦過學校,有人作過聯與文。聯云:
宛然樹木樹人勤施教化;
借得好山好水樂育英才。
文曰:“宛山之英,雲慶之靈;琴川古號,常熟新名。東接虞山,有周仲雍之古蹟,西鄰膠顛,有殷膠鬲之遺陵;南觀洪波,有謝盪之浩大;北橫康莊,有錫滬道之坦平。上有石塔亭且高,中有名潭皎與深。早起上山坡,欣聽牧童吹橫笛;晚歸過盪畔,喜聞漁翁唱歌聲。教室藉山寺,操場屬樹林。晨曦照教室,閃爍光華耀山寺;夕陽射操場,紅字紛飛映叢林。宛山蒼蒼,人傑地靈。宛山之樂樂無極,雲慶之景景有情。宛山勝境,既樂且情”。
胼偶散用,文采斐然。可惜“聯”、“文”都失作者名,成為佚名之作。據耄耋老人講,此聯文抗戰勝利後還留在雲慶寺牆上。
解放後,雲慶寺和尚解散還俗,雲慶寺成為宛山國小校舍。1975年寺舍全部被拆除,易地重建為宛山國小校。雲慶古寺夷為平地。1997年,信眾在宛山東南部建起了雲慶寺佛教活動點,但因房舍簡陋,場所狹小,不能滿足佛事活動的需要。2002年,經原錫山市宗教事務局批准,正式重建雲慶寺,千年古剎,重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