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夢人

雲夢人,指現雲夢縣人。雲夢縣隸屬湖北省孝感市,位於湖北省中部偏東、江漢平原東北部,縣境北接安陸市、西連應城市、南望漢川市、東鄰孝南區。雲夢縣轄9鎮3鄉,面積為604平方公里,是湖北省人口密度最大的縣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夢人
  • 外文名:雲夢人
  • 人數:500餘人
  • 姓氏:70多個
  • 地點:麻城,或江西
在雲夢城鄉,隨便問一個雲夢人的祖籍是哪裡,回答必定是麻城,或江西,或是其他什麼地方;祖籍是雲夢本土的極難碰到。可以這樣說,現在的雲夢人,基本上都是明清移民的後裔。既然如此,明清雲夢移民問題就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值得探討。而要探討這個問題,雲夢在這方面的文獻資料十分缺乏,為此,筆者調查採訪了500餘人,總計70多個姓氏,每個鄉鎮都有,被調查採訪者的年齡均在五旬以上。在此基礎上,再參考其他地方的文獻資料,撰成此文。

一、移民和土著後裔的比例
據調查,雲夢現有人口中,移民和明以前雲夢土著後裔幾乎不成比例,移民後裔占99%以上,而土著姓氏及其後裔極少。就筆者所知,土著的有義堂鎮黃崗村和下辛店鎮黃家門村的黃姓,他們是漢孝子黃香的後代,黃香是雲夢先賢;伍洛鎮的靳姓,宋朝時,伍洛鎮東北有個村叫靳家咀,曾出了一個人物叫靳悟元,他訓練鄉勇抗賊,賊患平息後,用剩餘的錢修了一座寺,叫武樂寺(後演變為今天的伍洛寺),靳家咀村也不復存在,但伍洛現在還有靳姓後代;吳鋪鎮張馬村和伍洛鎮大楊村的辛姓,大張村的廖姓也是土著後裔。可能還有,筆者沒有了解到。

二、明清雲夢移民來源
明清時期移入雲夢的人口來源很廣,有外省的和本省鄰縣的。外省有江西、江蘇、安徽、福建、河南、山東等,而以江西最多。江西移民,不僅雲夢多,而且遍及湘鄂,所以歷來有“江西填湖廣”之說。清修《雲夢縣誌略》載,明代雲夢名人李燦,“祖籍江西吉水”;彭和齋,“祖籍江西,前明洪武初,先世遷居湖北雲夢。”今城關左姓,祖籍江西豐城縣;下辛店戴姓,祖籍江西吉安。從江西遷來的甚多,不勝枚舉。遷自其他省份的,如《雲夢縣誌略》所載,明代戴華,“原籍江南”;錢廷賢,“蘇之吳縣人”;清彭大壽,“祖籍河南”。今胡金店朱、汪、胡三姓,祖籍安徽;城關吳姓,祖籍福建;王姓,祖籍山東;等等。
本省鄰縣的有麻城、孝感、安陸、應城等,而以麻城最多。光緒《德安府志·風俗》引明修府志:“洪武初,大索土著弗得……徙黃麻人實德安。”雲夢境內從麻城遷來的移民後裔占全縣人口的大多數,如吳鋪鎮董姓,義堂鎮張姓,伍洛鎮萬姓,道橋鎮彭姓,曾店鎮陶姓等。隔蒲鎮有個地方叫“麻遠塘”,系這一帶移民後裔為了不忘原籍麻城的遠祖,故把地名取為這個“麻遠塘”的名字。過去雲夢大多數家庭的中堂上都寫有“麻城土主”四個字,凡是寫有這四個字的,其祖籍必是麻城。從其他鄰縣遷來的如:城關劉人和劉姓是從孝感楊店遷來的,胡金店原丁姓銀樓是從孝昌吳店遷來的,余姓雜貨瓷器是從安陸洑水遷來的等等,不一一列舉。
移居雲夢的人口中還有少數民族,主要是回族。回族遷移來雲夢是清道光年間,從河南南陽地區遷來。最初定居雲夢的是一家馬姓,後來又遷來了幾家馬姓、王姓、沙姓、買姓。據統計,僅城關地區的回民已達30多戶,人口一百多。

三、明清移民遷入雲夢的原因
明初以來,移民遷入雲夢的原因很多,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
(一)戰亂造成嚴重的人口損耗,需要移民補員
從南宋到元朝末年,德安、雲夢、應山這一帶戰爭頻仍,造成人口大量損耗,形成了地廣人稀的局面。從南宋開禧二年(公元1206年),到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德安、雲夢、應山一帶發生過多次戰爭,其中大規模戰爭有三次。第一次是金將完顏匡領兵南下,攻陷安陸、雲夢,燒殺搶奪;第二次是元將阿術沿漢水而下,攻城燒殺,擄掠人口;第三次是紅巾軍起義,在應山、雲夢、安陸一帶與元軍作戰,從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一直延續到明洪武元年,達17年之久。由於戰爭多而且長,縣民傷亡很大,被擄走的也很多,逃往他地的數量更大,造成荒無人煙的狀況。光緒《德安府志·卷三》引明修府志:“元季之亂,民匿山寨僅數十家……洪武初,大索土著弗得,惟城東有老戶灣屋數楹,而無其人;烏兔山之陰,穴土以處者幾人,而無其廬舍。”《應山縣誌·序》云:“昔經元末之戰,此蓋戰場也。戎馬蹂踏,化為兵火之墟,而無復畛畦之跡。”明朝建立後,為了補員墾荒,從洪武二年開始,官府即向這裡大量招徠移民,因而移民成批遷入,耕種土地,繁衍生息。
當時官府對移民這件事抓得很緊,寒冬臘月還在遷移,以至過年時有的移民還在路上,或剛到此地還來不及蓋房子,就在樹林裡過年,所以現在有的姓氏吃年飯時,為了緬懷先祖,便要舉行到樹林裡接祖先進屋吃年飯的儀式。
據傳,移民初來時,這裡荒無人煙,就圈地圍墾,多圈多得。開始時用犁一犁一犁地耕,覺得慢了;改為用犁耕圈,圈內的就是自己的;又嫌慢了,就割草扎把子圍地。
(二)為了逃避原居地戰亂而遷來雲夢
元末,朱元璋與陳友諒在江西一帶連年爭戰,搞得民無寧日。民眾不得已,離開本土,來到湖廣。有一張姓族譜載:“元至正末年,朱太祖與陳友諒構兵鄱陽湖,民無安居之所,故徙楚。”還有一族譜記載:“迨元季與明初,遭兵燹,強虜每擾於洪都(今南昌),遂播遷乎。”秀才灣安姓族譜載,該姓祖居江西饒州府,因朱元璋兵下饒州,搞得人們不得安生,不得已才千里迢迢遷移到此。這也是江西移民的重要原因。
(三)因逃避水旱災荒流徙於雲夢
自然災害是歷史上造成人口大規模流動的又一個根源。歷代以來,每遇洪災、旱災、蟲災等,人們就扶老攜幼,背井離鄉,避災就有,逃往他處。災荒過後,有的返回故土,有的就落籍於外地。如著名孝子董永就是從山東博興逃荒到孝感,並在孝感落了籍。明清時期,地處江漢平原東北部的雲夢,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大批災民就流落到此安家落戶,例如倒店的陳姓、曾店的徐姓、胡金店的龔姓等很多姓氏的先祖就是這樣遷來雲夢的。
(四)因朝廷獎賞軍功,封賜土地而移居於此
古代成例,朝廷往往用土地獎賞有功之人,明代也是這樣。朱元璋經過長期戰爭後建立了明王朝,改元洪武,第二年將湖北省武昌衛下轄的雲夢以西八百畝農田,分賜給八個立有軍功的人員,作為退伍俸祿。其中有一位叫胡成,麻城人,奉詔移居於此,結草為廬,取名胡家稻場,後來人丁興旺,蓋茅棚多所,改稱為胡家棚。其後金姓和劉、余、陳、彭、羅、周諸姓陸續遷入,相聚雜居形成集市,到清順治二年改名為胡金店。
(五)因商貿遷移來此
因行商貿易而遷移,也是人口流動遷移的一大原因。行商貿易經常在外,如果在某個地方經營的時間長了或其他種種原因,於是就在那個地方落了籍。因商貿來雲夢落籍定居的很多,最突出的例子要算江西樟樹藥幫和安徽涇縣幫。
樟樹藥幫,簡稱“樟幫”,雲夢人又稱它為“西幫”,即江西藥幫。他們來自中藥之都——江西樟樹鎮(今樟樹市)及其附近的清江、高安等地。明末清初,由於戰爭原因,那裡的藥商大量外出經營中藥材,“一個包袱一把傘,遠離家鄉吃藥飯”,自清初至20世紀40年代,雲夢全縣中藥店有50多家,其中樟幫就有30多家。城關鎮有10家,如曹茂盛、謝德昌、席順和、尚春生、劉興順等;隔蒲潭有6家;義堂有4家;胡金店有3家;道橋鎮有5家;護鎮有2家。遷移雲夢最早的一家是曹茂盛,乾隆56年(公元1791年)來雲夢,至今已是200多年歷史。樟幫遷雲夢後,在這裡成家創業,人丁興盛,現在雲夢醫療衛生戰線很多中堅骨幹,都是樟幫的後代傳人。
“涇縣幫”是安徽涇縣的經商者。他們大約在清嘉慶年間在漢口行商,後來又在漢口開廠辦店,來漢聚居的人多了,就結成了涇縣商幫,簡稱“涇縣幫”。有一批涇縣幫人沿府河北上到德安府城和雲夢縣的胡金店,從事商業活動。落腳胡金店的從開始幾戶發展到30多戶,他們集中在一條街上經商,這條街便叫“涇縣街”。此街於清嘉慶末年開始興建,至今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最後落籍於此的有朱、汪、胡三姓。
除樟樹藥幫和涇縣商幫落籍雲夢的以外,還有很多外省外縣行商雲夢並在雲夢落籍的,如城關原廣興和吳姓雜貨店來自閩西龍巖,隔蒲潘恆大商號來自江蘇江寧縣,城關劉人和中藥店是清嘉慶時從孝感楊店遷來,胡金店余姓雜貨瓷器店是明初從安陸洑水遷來,丁姓銀樓來自孝昌吳店等等。
(六)其他原因遷居雲夢者
遷居雲夢的移民除上述原因外,還有許多其他的原由:有因在本地為官而落籍者,有在本地幫工、為匠、航運、漁獵而定居者,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如雲夢計姓,系計道公後裔。計道公,蘇州人,明洪武進士,以德安同知署雲夢縣,在戰爭中陣亡,葬雲夢城東門內。他的後代居於雲夢,伍洛計家湖計姓即其一支。還有明永樂進士,任雲夢知縣的李暹的後代。李暹,江西人,卒於雲夢知縣任上,遂葬於此。他的子孫便世居城西蒿子港。胡金店劉姓,其始祖劉炳公系明初從漢川劉家垸遷來設帳教書,因而落籍雲夢。
四、明清移民遷入雲夢的途徑和方式
(一)直接從原籍遷來。如直接從外省江西、江蘇、安徽、福建、浙江、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等遷來,從外縣麻城、孝感、安陸遷來,上文已敘過,這裡從略。
(二)先從原籍遷往外地,再由外地遷入雲夢。如隔蒲、護鎮的褚姓,先從江西遷河南開封,再由開封遷入雲夢;吳鋪鎮江家巷的江姓,先從江西吉安遷河南蘭考,再由蘭考遷入雲夢;伍洛鎮旗桿村、黎明村、城關邱聶村的聶姓系先由江西撫州府遷麻城,再由麻城遷入雲夢;城關肖李村的李姓,先從江西遷麻城,再遷安陸青龍潭,然後遷入雲夢;城南金蓮陂彭姓,先從河南遷江西,再遷孝感,後遷雲夢金蓮陂;伍洛鎮鮑家棚鮑姓,先從江西遷麻城,再遷孝感,然後遷入雲夢。
(三)遷入雲夢的方式。明清移民遷入雲夢的方式,一是單門獨戶遷入,這樣的占多數;二是一個家族一起遷入,遷來後分居本縣不同地方,如伍洛旗桿村聶姓和城關邱聶村聶姓及護鎮聶姓系三位親兄弟一起從麻城遷來,而後分居這三個地方;三是一個親族遷來後分居不同縣份,如吳鋪楊家壩楊姓,系兄弟四人一起從江西遷來,老大居雲夢,其餘居應城、應山和漢川,四人分居四縣;四是幾個親戚一起遷來,如曲湖許姓和秀才村安姓及江家咀江姓系三姨夫一起從江西饒州遷應城,又從應城遷來雲夢曲湖定居,故這三姓有一句口語流傳下來:“江、安、許,三姨夫”。這三家親戚遷來後,每年過年還互相輪流著請吃年飯。

五、雲夢原有土著人口變動情況
明代以前的原雲夢土著的後裔現在很少,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呢?
(一)戰亂和災荒。戰亂和災荒一方面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另外又造成人口大量外流。
前文說過,從南宋到明初,德安、雲夢一帶戰爭頻仍,而時間又長,造成人口大量損耗,有的死傷,有的逃亡,最後所剩無幾。明嘉靖《黃陂縣誌》云:“元末遭兵,逃亡殆盡”。清同治《黃陂縣誌》又云:“元末流賊之擾至明初,而土著者多遷四川”。四川《南溪縣誌》亦云:“今蜀南來自湖廣之家族,溯其始,多言麻城縣孝感鄉”。正因為如此,所以明修德安府志說:“洪武初,大索土著弗得”。明初,官府大力移民入境,到洪武末年全縣也只有四千人,至明末,全縣約有三萬多人。明末戰亂,人口散失大半。清朝前中期人口遞增較快,到鹹豐同治年間,戰爭綿延14年,縣境人口又散亡大半。據清修《雲夢縣誌略》載,明清雲夢死於戰亂的有名有姓者就達953人, 其中婦女233人。
雲夢半是丘陵半是低洼湖區,易遭受自然災害。文獻記載,從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到清末的460多年間,受較大水旱災的年份就將近200年。如景泰元年大旱,“饑民多流亡”;成化五年至八年,連年大旱,“民多流徙”;萬曆年間屢遭水災,“人口移徙,土地荒蕪”;清道光二十九年,大水災,“縣境平原行舟,南鄉屋宇漂沒,民眾流移他鄉”。
由於多次戰亂和頻繁的災荒,雲夢人口不斷增減變遷,致使原本籍土著人口隨之不斷散失,遞減。
(二)跟隨明玉珍至蜀中。明玉珍,隨州人,元末起義,曾率軍與元兵戰於江漢平原,後活動於川峽間,於元至正二十二年在重慶建立了大夏政權。在此過程中,有不少隨州、德安、雲夢同鄉同土子弟跟隨他至蜀中。除了當初隨征者外,還有不少德安、雲夢、孝感、麻城等地湖北人遷往明玉珍統治區以求蔭庇。四川《資中縣誌》云:“當元之季,偽夏明玉珍據蜀,盡有川東之地,蜀號長安。玉珍為楚北隨州人,其鄉里多歸之……考其原籍,通曰湖廣,麻城孝感人為尤多”。四川《南溪縣誌》云:“明氏隸籍隨州,隨州距孝感不遠,彼從龍之彥,人眾勢強,土民或他兵皆冒籍求蔭以自庇乎”。可見元末時,雲夢、德安、孝感一帶有很多人跟隨明玉珍到了四川,或後來遷往四川定居。
(三)明代雲夢原土著人口的減少與大量外地人口的遷入有關。按明朝的人口管理法規定,一個地方的賦稅徭役都由土著在籍人口承擔,而外來流徙人口不準附籍,不在籍就不承擔賦稅徭役。這就形成外來客戶“食地力而不輸租賦,曠丁力而不應差徭”;土著百姓“丁口單寡,土地污萊,則至於鬻妻子、死桎梏而不能免也”。土著百姓成為外來落居客戶的剝削對象,以至於失去產業,或淪為佃戶,促成土著向外逃亡,“棄故鄉而不聽招回,往他郡而不從約束”。官府為了完成徵收任務,就將原屬逃走者的賦稅徭役負擔轉嫁到未逃亡的土著頭上,致使他們負擔加重,因而土著者逃亡愈多,如此惡性循環,最后土著就越來越少,以至寥寥無幾。
雲夢明代以前本籍人口的減少可能還有其他種種原因,如出外經商、做工、謀業因而在外地落籍等等。
歷史真是不可思議,雲夢明以前本籍土著人口由於種種原因遷移、減少,最後所剩無幾;而外來移民卻在這裡紮下了根,繁衍生息,發展壯大。明初雲夢縣只有四千人,到明末超過三萬人,至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發展到三十五萬三千人,現在已達到五十多萬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