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點蒼山-羅坪山古冰川發育時空過程三維數字重構

《雲南點蒼山-羅坪山古冰川發育時空過程三維數字重構》是萬曄為項目負責人,雲南大學為依託單位的地區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南點蒼山-羅坪山古冰川發育時空過程三維數字重構
  • 項目類別:地區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萬曄
  • 依託單位:雲南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研究利用融合處理後的Quickbird全彩色合成遙感數據製作1:1萬數字地貌圖。推算古冰川表面形態、運動狀態,確定古冰川主流線及其三維形態。以高精度DEM為基礎,生成古冰川發育時代分別代表冰下地形和冰面地形的DEM,計算對應的冰川體積,開展古冰川儲量的估算。確定冰川平衡線高度、冰川形態分布,以及冰川積累區與消融區之間的空間組合關係,完成冰川時空尺度建模。開發出點蒼山-羅坪山古冰川發育時空過程三維數字重構的關鍵技術,開發出基於遙感和DEM的研究區各主要冰川作用階段的古地形面三維可視化與數字重構建模原理與方法,實現冰川地貌演化過程從定性到定量的建模和模擬。製作研究區精細化大比例尺冰川地貌圖,開發出研究區古冰川三維可視化表達的主要軟體和模組。通過探討該區第四紀冰川、環境與氣候演化特徵,以全新的視角理解和認識氣候演化與冰川地貌發育的關係。為亞熱帶低緯高原山地第四紀冰川研究提供新的線索與思維。

結題摘要

背景:本研究項目是在原基金項目 “雲南晚更新世大理冰期及環境變化研究”(49461002)完成基礎上申請的一個新項目,主要對點蒼山兩層古冰斗進行了研究。運用手段主要是航片解譯,外業考察和室內實驗分析,根據年代斷定把古冰斗分為大理冰期早期和晚期,並對各期冰斗的特徵進行了研究。形成了我繼續研究大理冰期的一個基礎。後來通過查閱文獻,發現崔之久教授及其團隊對點蒼山進行了更深度的野外考察,並在此基礎上運用測年等手段對大理冰期進行了較深入系統的研究,取得了大理冰期(末次冰期)早期、晚期甚至晚冰期和新冰期的一系列數據,並探討了該階段的古氣候和相應環境特徵。我覺得要研究大理冰期尤其點蒼山的古冰川作用,必須另闢新途,尤其要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與前人迥然不同,因此我選擇了運用遙感、GIS結合GPS和數學物理模型來研究點蒼山古冰川。 研究內容:主要是運用3S技術重構點蒼山大理冰期古地貌和古環境特徵。同時通過查閱大量文獻資料(國外為多),歐美等國在重構給定地區古冰川特徵時是有經驗、半經驗模型的。我們決定用3S技術與有關模型相結合來開展研究。GIS和遙感結合研究了點蒼山大理冰期冰川的空間分異特徵;尤其對玉局峰(海拔4097M)、蘭峰-三陽峰(海拔4019M)給予了重點研究,以作為重構大理冰期冰川的代表。 重要結果:製作了研究區系列圖件,主要是:地貌三維立體圖,海拔高程分類圖,坡度變率圖,坡度圖,坡向圖及土地利用現狀圖。在遙感影像上清楚地解譯到山脊線和山溝線,古冰川地貌如角峰、刃脊、冰斗和冰斗湖,主要分布於山脊線的兩側。土地利用圖上將裸地劃分為古冰川、古冰緣地貌分布區,它們是岩屑坡、倒石錐和凍漲丘。通過對海拔高程分類圖、坡度圖、坡向圖的分析,顯示:古冰川主要分布於坡度小於25度的陰坡,以古冰斗、冰斗湖和少量的薄層冰磧物為主。坡度變率越大,地貌越複雜。而古冰川主要發育於坡度變率複雜的微地貌中。開發了一個表征冰川厚度的半經驗數學模型,建立了點蒼山東坡古冰川重建資料庫。 關鍵數據:獲得了研究區的spot5法國衛星遙感影像,並通過融合處理得到解析度為2.5M的影像;獲得了1:5萬DEM數據,通過spot5衛星遙感影像與DEM的疊加獲得了主要山峰特別是玉局峰、蘭峰-三陽峰的冰斗範圍,冰斗位置,冰流線海拔高程,冰坎位置,冰湖位置,積累區和消融區的界限等數據。 科學意義:通過3S技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