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麗江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雲南麗江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雲南麗江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麗江站”),依託單位為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麗江站距麗江市城區17公里,坐落於距離赤道最近的溫帶海洋性冰川玉龍雪山南麓(26°59′38.2″-27°00′59.4″ N,100°10′18.8″-100°11′59.6″ E;站區海拔2600-3900 m),位於橫斷山區南部、滇西北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江併流的核心區域,地處青藏高原雲貴高原的過渡地帶,該區域在保障我國生態安全、環境與資源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南麗江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別名:麗江站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建設定位,

歷史沿革

麗江站所在的滇西北地區位於全球36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的“中國西南山地(相當於“橫斷山區”)”核心區域,也是全球三個山地生物多樣性中心之一,以及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的重要組成部分,位於南亞季風東亞季風影響的交錯地帶。
該地區具有複雜多樣的地形地貌和生境類型,為我國垂直生態系列最完整、植物多樣性最豐富、特有性最高的地區之一,是中國原生生態系統保留最完好和全球溫帶生態系統最具代表性的地區之一,區位優勢明顯。
該地區是雲南高原亞熱帶北部常綠闊葉林地帶與青藏高原東南緣山地寒溫性針葉林地帶的過渡區,是區域生態學和森林生態系統生態學等研究的關鍵區域,已被多個國際組織列為全球生物多樣性優先重點保護地區,具有極其重要的區域代表性。 

地理環境

滇西北地區位於中亞熱帶濕潤地區,與青藏高原溫帶濕潤、亞濕潤地區相鄰。該地區擁有完整的生態系統類型和豐富的生物資源,植被從低海拔到高海拔依次為亞熱帶半濕潤常綠闊葉林、中山濕性常綠闊葉林、暖溫性針葉林、常綠硬葉闊葉林、溫帶落葉闊葉林、寒溫性針葉林、高山灌叢(高山草甸)、高山流石灘等,組成了非常明顯而較為完整的山地垂直帶譜。
麗江站所在的玉龍雪山,植物隨海拔從低到高分布有暖溫性河谷灌叢、山地濕性常綠闊葉林、山地落葉闊葉林、暖溫性針葉林、常綠硬葉闊葉林、寒溫性針葉林、寒溫性灌叢、高山流石灘疏生草甸等植被類型,由下而上分別主要為雲南松林、櫟針闊葉混交林、麗江雲杉林、大果紅杉林和冷杉林,具有滇西北中山和亞高山森林生態系統的代表性。雲杉、冷杉林是玉龍雪山典型的亞高山寒溫性針葉林的群落類型。
玉龍雪山是聯繫滇西北地區與滇中地區植被類型的重要過渡地區之一,保存有完好的地帶性森林和豐富的過渡植被類型,為亞高山森林生態系統演替過程與格局及退化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的參照研究提供了天然的理想場所,在全國乃至全球均具有不可替代的區域和研究代表性。
麗江站所在的橫斷山地區是中國三大特有物種起源和分化中心之一,擁有全國三分之一的高等植物,而且許多物種具有重要的經濟和利用價值,是國家的重要戰略資源儲備和“生物物種基因庫”。據統計,該地區記錄有種子植物7954種,其中分布有中國特有種5079種,橫斷山特有種2988個,滇西北特有910種;中國特有種子植物受威脅等級物種共116種,其中極危等級物種9種、瀕危等級物種28種、易危等級物種79種;分布有83科324屬2026種野生花卉和觀賞植物,用材樹種達200餘種、藥用植物2000餘種、飼用植物400餘種,以及大量的油料植物、香料植物、野生蔬菜等。該地區生物資源豐富,是我國重要的生物種質資源基因庫。

建設定位

麗江站立足雲南西北部地區,以亞高山森林生態系統為主要監測和研究對象,對森林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動態變化規律進行長期監測和實驗研究,研究森林生物多樣性及其生態系統功能的維持機制;探討森林生態系統對人類活動和環境變化的回響;揭示物種互作網路與生態適應機制,為解決國家和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可持續利用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麗江站聚焦亞高山森林生態學理論前沿問題,圍繞監測、研究、示範和服務,建成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及科普知識傳播的重要基地和穩定運行的野外綜合觀測研究平台。麗江站具有突出的區域代表性,無論對中國亞高山森林生態學學科的發展,還是滿足國家與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和社會經濟發展等重大需求均具有重要意義,建站必要性突出。
麗江站的領域方向圍繞亞高山森林生態學研究的學科前沿和國家及地方需求,利用麗江站自身的區位優勢和多年的觀測數據與研究平台體系,依託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同時聯合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研究團隊,開展亞高山森林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對全球變化的回響,森林生物多樣性動態變化規律及其生態系統功能,物種互作與生態適應機制等的長期監測和實驗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