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漢元封二年(前109年),置雲南縣,雲南驛地區為縣治駐地。
後晉開運二年(945年),僧人本湛募眾建白馬廟(白馬寺)。明代永曆皇帝聯盟抗清,令大將李定國統領大軍入雲南紮營屯田、訓練軍隊。大明永曆十四年(1660年),李定國殉職於雲南驛,因段思平、李定國騎的都是白馬,故百姓都稱之為“白馬將軍”,鳳山的寺廟就叫做“白馬寺”。
明清時期,雲南驛商鋪始建。
明代,關聖廟始建。
清中期,由錢治始建錢家大院 。
清代,建錢家二院、郭家大院、李家大院。
清朝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清政府對西藏用兵,都督五哥率領杭滿兵進藏,雲南驛作為滇西邊境的交通樞紐,又是進入藏區的必經之所,於是在此修建了朝廷軍用驛站。驛站的功能從原來的行政管理變為軍用性質。清朝鹹豐年間、同治年間,雲南省最大的行政官員雲貴總督岑毓英和驍將陸路提督楊玉科,曾經多次在在滇西片區各重要據點駐紮巡邊視事,其中在雲南驛今雲南驛國小校內,就設有專供其下榻、坐鎮的總督行宮別館,迎來送往來自中原的各大官員。在《康熙·雲南縣誌》中記到:“驛傳雲南驛,館夫二名照舊,看役馬頭二十四戶,站戶一百七十二名,共二千一百八丁。”驛站樓宇戒備森嚴,插起“岑”字旌旗,挑起“岑”姓幡符,當地官員和老百姓習慣地稱呼為“總督驛站”。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初,中央空軍軍官學校初技培訓學校從洛陽遷到雲南驛,雲南驛機場成了飛行訓練基地,為適應新的訓練需要,開始擴建機場。在擴建期間,國民黨空軍第38站空軍軍官學校初級班學校在雲南驛辦學,指揮部設在李家大院,學校則設在“岑公祠”,相繼培訓了第13、14兩期共300多名初技航空學員。
2005年,雲南驛村委會與海棠旅行社合作將雲南驛大馬店建成為雲南馬幫文化博物館。
建築格局
雲南驛的古建築群核心區位於雲南驛村主道中部,由雲南驛驛站、大馬店、客棧、商鋪等組成。古建築群主要有古驛道、驛站、大馬店、李家大院、鳳儀路口李家院、李家客棧、郭家大院、錢家大院、關聖殿、李氏宗祠、錢氏宗祠、楊炳麟故、白馬寺等。雲南驛處於滇西黃金旅遊幹線上,古驛道現存長約1720米,道寬3~5米。雲南驛村驛站、民居、馬店、商鋪等建築均為土木結構,建築風格融合了白族民居與中原漢族民居的特點,並結合接待過往馬幫商旅使用功能,布局多為前店鋪後客棧。雲南驛商鋪位於古驛道兩側,通常為臨街商鋪與後院客棧組合的形式,天井面、街面前檐重檐,後檐單檐小青瓦硬山頂木結構建築,鋪面格局多為“一門一窗一鋪台”形式。雲南驛古建築群是古驛道驛站逐漸發展起來的聚落,建築屬於清代滇西高原馬幫文化影響下典型鄉土建築。民居建築主要以土木結構走馬轉角樓為特徵,依據地形變化組合而成。建築用材採用就地取材,依據當地自然氣候和生活習慣施工。
主要建築
古驛道
雲南驛的古驛道呈“丁”字形來布局。東西走向一條為主道,長約1000多米,寬約5米。另一條為南北走向,在其中部與主道交匯。總長約500米,寬約4米。古道路面兩側均用不規整的石灰石鋪砌,路面中間選用較規整的長方形石板鋪砌,俗稱引馬石。古驛道上青石板被磨得光滑發亮,留下深深的馬蹄印。
岑公祠(總督驛站)
岑公祠的全稱是“岑楊二公祠”,紀念的是兩位清朝末年的大員——岑毓英和楊玉科。原為清朝時期的“總督驛站”,後來為紀念岑總督和楊玉科,也為了稱呼便於順口,慢慢地就把這座清朝驛站稱為“岑公祠”了。“岑公祠”的建築風格保持傳統的中原明清古建築結構,單檐峭壁,結構緊湊,寬敞的院落和門前的青石板古驛道互相呼應,展示著古代官僚顯赫與威武的氣勢。岑公祠占地面積約有五畝,前院是寬敞的院落,厚重的木大門正對古驛道,高大的圍牆裡建築布局合理。前院的東西廂房都是兩層樓房,正對大門穿堂而過有兩個並列的院子,西邊院子稍大,正房是岑總督曾經的住所;東邊小院裡四面圍樓,穿過樓下的一個甬道,後面是更寬敞的後院,占地約兩三畝。院子裡栽著高大的桉樹,東面是一個小水塘。北圍牆開了一道後門,外面是一片寬闊的田地。
關聖廟
關聖廟位於古驛道中部北側。始建於明代,由明代進入滇西的明軍所建。清代曾在其內設義學雲路館。整個建築群坐北向南,由前殿、後殿,東西廂房,大門三部分組成。現存大殿為單檐硬山頂抬梁式木結構建築。
大馬店
大馬店位於古驛道南側,隔古道與岑公祠相望,坐南向北,現保存較好。為寬約10米、長約54米的一座三進院木結構建築,一層臨街為商鋪、內為馬廄和貨物倉房;二層住人。有後門可進入高級客棧住宿。整個布局以天井為中軸線。每個天井大小基本一致。從空間角度來看,正房較高,廂房次之,一次可容納上百匹馬。2005年,雲南驛村委會與海棠旅行社合作將雲南驛大馬店建成為雲南馬幫文化博物館。
李家大院
李家大院為清代重檐木結構建築群,位於雲南驛古道南側入口處。建築群由沿街而建的五座院落組成,規模宏大、布局合理、結構精巧。系李大川為其子李廷傑、李廷英等所建,五個院落各有內部大門可以相通。現第三、四院格局較完整,其餘院落格局因村民早年改造,增建了部分水泥房,破壞了原風貌。
錢家大院
錢家大院位於雲南驛古道西端。錢家大院始建於清中期,始建錢治。布局上把“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與“四水歸堂”的建築形式巧妙地結合起來。大院四坊為硬山重檐穿斗式術結構建築,為“四合五天井”建築形式,開間為“明三暗五”式,即一層三開間、二層五開間。四坊屋頂高度一致,俗稱五閣齊頂”。在大院北坊後側又建有“三坊一照壁”。
錢家二院
錢家二院建於清代,位於雲南驛古道南側。為北向硬山頂抬梁穿斗相結合的重檐木結構建築,青瓦四合院。正房三開間,兩側各有一天井,南房五開間設商鋪,明間為主入口,院內樓上住人,樓下拴馬,接待對象多為小馬幫。
郭家大院
郭家大院建於雲南驛古道北側,與雲南驛驛站相鄰。始建於清代,為硬山頂抬梁穿斗相結合的重檐木結構建築,南向平面布局的四合院,沿街南房明間留為大門,兩側為商鋪。院內樓上住人,樓下拴馬駐貨,接待對象多為小馬幫。
高級客棧
高級客棧隱藏於大馬店後,有小巷與驛道主道相連。高級客棧保存較好,平面布局為相通的兩院落,正房東向,兩個主入口,一個照壁,樓上樓下均有走廊相連,二樓走廊上設美人靠,走廊上方有一穹形藻井裝飾。整個院落的門扇窗槅、滴水板木雕精美,正房六扇格子門,兩側雕刻喜鵲梅花,中間四道雕刻“魚、樵、耕、讀”戲文故事。客棧空間布置緊湊合理,會客私密,居住舒適,又與驛站、馬店緊密聯繫,是雲南驛核心區重要的組成部分。
商鋪
商鋪位於古驛道兩側,現存二百多間。始建於明清,為重檐式硬山頂木結構青瓦建築。多數格局為“一門一窗一鋪台”。也有部分商鋪在中間開雙合門,中間作為客堂,兩側中間作商鋪,一間為起居用房。
白馬寺
白馬寺位於雲南驛村後西南方的鳳山上,場所占地20餘畝。白馬寺原名白馬廟,由僧人本湛募眾建於後晉開運二年(945年)。寺院房屋坐西向東,前院大殿中間為將軍殿,南為聖母殿,北為土主殿;後院為斗姆殿,為五開間單檐式斜山頂土木結構建築,中為斗母殿,南為地君殿,西為關聖殿,北為三宮殿、觀音殿。
歷史文化
相關人物
岑毓英,清末大臣,生於清道光十年(1829年),卒於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廣西西林人,壯族,字顏卿,號匡國。岑毓英秀才出身,成年後被任命為西鄉團總,多次屢立戰功,經廣西巡撫勞崇光為其請功,岑公於是募勇入滇“激勵眾心,出奇制勝,克服省城,肅清大理等府,掃穴擒渠,全滇底定,厥功甚偉,迭賞給騎都尉,並升一等輕車都尉世職,朕御極後,擢任雲南總督”。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秋,兼署雲貴總督,成為全國封疆總督之一。清光緒九年(1883年),任雲貴總督。次年參加中法戰爭,組織“宣光攻城戰”,取得臨洮勝利,是一位抗法民族英雄。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從越南撤軍回國,曾會勘中越邊界,讓幕僚趙藩以工筆楷書刻寫昆明大觀樓孫髯翁的“大觀樓長聯”,成為古今第一長聯,長聯落款為“西林岑毓英重立”。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四月,岑毓英病逝,諡號襄勤。
楊玉科(1838~1885年),清朝愛國將領。字雲階,白族,蘭坪營盤區滄東鄉西營村人。歷任先鋒、守備、游擊、參將、總兵等官職。清同治元年(1862年),參加鎮壓杜文秀領導的雲南農民起義,升至陸路提督,是清軍岑毓英部的一員驍將。清光緒三年(1877年),在家鄉營盤鎮創辦“滄江書院”。在中法戰爭(1884~1885年)中,率廣武軍三營出鎮南關(今友誼關)抗法。他鎮守諒山府屬的觀音橋,設伏三道,痛擊法軍,連戰皆捷,使法軍聞風喪膽。後來,清軍西線主將廣西巡撫潘鼎新放棄諒山,逃回鎮南關內。楊玉科在關外作戰,失去後援,遭敵重圍,英勇殺敵,最後中炮身亡。清廷追贈為“太子少保”,謚“武愍”。
文物價值
雲南驛古建築群包括中國古代西南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和交通樞紐,是研究西南古驛道文化、統計驛道過往馬幫人流、物流、經濟的重要實物史料,也留下了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
保護措施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雲南驛古建築群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雲縣雲南驛鎮北部雲南驛村。
交通信息
自駕:自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雲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雲南驛古建築群,路程約20.5千米,用時約3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