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騰衝縣和順鄉

雲南騰衝縣和順鄉 和順鄉位於騰衝城西3公里。全鄉有1300多戶,6000多人。這裡歷史文化內蘊十分豐厚,有“華僑之鄉”、“書香名里”之稱,這裡不僅擁有“在中國鄉村文化界堪稱第一”的“文化之津”和順圖書館,還誕生了“天南一枝筆”李曰垓、傑出哲學家艾思奇、著名教育家寸樹聲等一大批出類拔萃的濟世之才。 “人傑”之譽,當之無愧。 自古以來,和順就是一個文化發達,地靈人傑的地方。走進和順鄉,只見古樸典雅的祠堂、牌坊、月台、亭閣、石欄比比皆是。水碓是和順的名景,這裡的風光如詩如畫,青山如黛,綠影婆娑。碧波粼粼的元龍潭猶如一面明鏡,倒映出古色古香的元龍閣,使人興味無窮,流連忘返。玲瓏典雅的和順圖書館,始建於1929年,是中國鄉鎮創立最早、規模最大的圖書館,現有圖書雜誌六萬多冊,其中不少是國內珍本、孤本。 走進和順村,只見全鄉住宅從東到西,環山而建,漸深漸高,房舍密集,修繕良好,粉牆黛瓦,整潔美觀。為數不少的寬敞院落,居住的人很少,因主人多僑居國外,住房僅托親友代管。村中的大路小巷,全為石條鑲砌,平整光潔;甚至村前的田埂上,村後芭蕉關的關坡上,也鋪有石條。騰衝多雨,在別處泥濘難行,在這裡卻不爛不滑。環村而過的清溪上,一座座洗衣亭跨河而建。亭多為兩間平房大小,房頂四角微翹,水上立有井字形石條,旁設木條凳。泉從石下流過,觸手可及。村民在這裡洗衣洗菜,晴天避熱,陰天避雨,從田裡做活回來,可在此沖洗納涼。村旁路邊,巷口街傍,常有一座座半圓形的月台,地面平展,圍有護欄,中有石凳,上覆大青樹,每當傍晚,老人相聚談天,小孩戲耍其間,一片歡聲笑語。 和順僑鄉,氣候溫和,花木茂盛,人們重視鄉村風景的培植,古建築保存較多。西面,村子的盡頭,和順壩的南端,大盈江口的鰲山上有巨杉矗立的魁閣。那遍山碧油油的香果樹,那苔花斑斑的青石,那潔淨的林前石板小路,那彎彎曲曲的小道盡頭的古典建築,那橫臥在月台之上的石牛,那粗約五米的元代古杉,全“鎖”在一片青翠碧綠之中。村東蕉溪村旁,帥頭坡與來鳳山結合處的元龍閣,樓閣交錯,氣勢雄壯。閣前池水青碧,地周古樹成蔭,湖光閣影,擅勝一方。 閣旁的蕉溪村,有數十戶人家,沿山而居,其中有我國著名哲學家艾思奇故居。艾思奇的故居,為一中式院落,建築較為精巧,正房前廳有一石砌圓形拱口,青藤纏繞,古樸秀雅。近年,艾思奇親屬已將故居捐贈國家,政府已撥款加以維修。 玲瓏典雅的和順圖書館,始建於1929年,是中國鄉鎮創立最早、規模最大的圖書館,現有圖書六萬多冊,其中不少是國內珍本、孤本。建於1940年的益群中學,曾為僑鄉培養出許多人才,現有在校學生1000多人。

概況介紹
和順鄉地處武陵山系,彈子山上,東與本縣白馬鎮相連,西與平橋鎮、鴨江鎮接壤,南鄰白雲鄉、長壩鎮,北臨烏江,與涪陵區相望,新舊319國道貫穿全鄉9個村。幅員面積103.2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664米(寺院坪),最低海拔為大溪河入烏江口處164米,政府駐地沙子沱,海拔1130米,立體氣候明顯;全鄉總人口14504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131人,耕地面積12162.4畝,其中田2075畝,人均耕地約為1畝。境內礦產資源豐富,尤以“烏金”之稱的煤炭資源為甚,有各類工礦企業23個,其中縣屬企業1個,共有煤礦12個,水泥廠3個,非煤礦山8個,是全鄉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糧食作物主要以玉米、洋芋為主,主要經濟作物是烤菸。烤菸是全鄉民眾致富的支柱產業。全鄉財政收入390萬元以上,是全縣率先摘掉貧困帽子的鄉鎮之一。
歷史沿革
民國19年(公元1930年)置鄉,以戒斗為和睦相處命名。1931年興順鄉併入,隸屬涪陵縣第八區(今長壩)。1935年隸屬涪陵第五區。1942年後,曾隸屬武隆第三、六指導區。1951年由第三區(長壩)劃屬第六區(平橋),同年4月析祝家、清水、田坎、興順、周家、大竹、雙龍、荊竹、三合、玄武10個村置石拱鄉。1953年8月析蒼堡、洗馬、共和、印盒、五鹽、金坪置金坪鄉。1955年12月省石拱鄉入;1964年7月省金坪公社,其保衛、共和大隊入白雲公社,其餘併入和順公社。1985年轄彈子、沙子沱、青木池、石拱壩、花院、清水塘、楊柳壩、祝家、虛樓、金坪、大坨11個村,66個村民組,鄉人民政府駐地彈子山場。2002年經重慶市人民政府批准,鄉人民政府駐地搬遷至沙子沱。2003年12月撤和順鄉、興順鄉,重新組建和順鄉,政府駐地沙子沱,轄原和順、興順鄉18個村,107個村民小組。2004年6月村規模調整後,全鄉設9個村,49個農業社,1個居委會,3個居民小組。
特色產業
工業:境內礦藏豐富,有豐富的煤炭、大理石、石灰石等。現有煤礦企業12個,水泥廠3個,年產原煤25萬噸以上,水泥15萬噸,是武隆的工業大鄉之一,工業的發展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
農業:由於這裡氣候適宜,晝夜溫差大,所有農業品質量較高,對種植水果、乾果、玉米、烤菸、蔬菜十分適宜。烤菸、反季節無公害蔬菜、乾果已成為和順的支柱產業。
商貿:境內現有3個場鎮,民眾購買力強,交通十分便利,商貿十分活躍,是商家做生意的好地方。
扶貧工作,近年來重點解決了人畜飲水、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交通四通八達。9個村、49個農業社全部通了公路;農村電網改造9個村全部結束;9個村全部通上了電話;近幾年已實施退耕還林1.5萬餘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