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臭蛙為無尾目、蛙科、臭蛙屬的兩棲動物。頭部較平扁,頭長略大於頭寬或幾相等,吻端鈍圓,略超出下唇;超出部分略為鼻孔至上頜緣間距的2/3;吻長於眼徑;吻棱較明顯,頰部略向外傾斜,頰面凹入;松果體明顯;鼻間距大於眼間距,鼻孔位於吻眼之間或略近眼;鼓膜顯著,約為眼徑的40-50% ,犁骨齒短,向中線傾斜,末端超過內鼻孔之後緣;舌後端缺刻深。前肢強壯,指較長而略扁;指端略擴大成吸盤。背麵皮膚較粗糙、滿布細褶和凹凸不平的細顆粒或有疣粒。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雲南。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雲南臭蛙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綱:兩棲綱
- 目:無尾目
- 科:蛙科
- 屬:臭蛙屬
- 種:雲南臭蛙
- 分布區域:廣西、四川、貴州和雲南
基本資料,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生態資料,分布,
基本資料
中 文 名:雲南臭蛙
物種分類:兩棲類→無尾目→蛙科→臭蛙屬拉 丁 名:Odorrana andersonii
英 文 名:Yunnan Odorous Frog
屬中文名:臭蛙屬
國內分布:雲南、貴州、廣西、海南
國外分布:緬甸、越南
是否藥用動物:否
是否經濟動物:否
Iucn2003:VU A2cd
生 境:常棲海拔200-2060m森林地帶較為陰濕的大山溪水中。
體 型:一種大型蛙類,雄蛙體長74mm,雌性100mm。
形態特徵
成體:雄蛙體長71mm,雌蛙體長100mm左右。頭部扁平,頭長大於頭寬或幾乎相等;吻長大於眼徑,吻端鈍圓略尖,略超出下唇;吻棱較明顯;頰部略向外傾斜,頰面凹人;鼻間距大於眼間距;鼻孔位於吻眼之間;兩眼前角之間有一小白點;鼓膜明顯,略大於眼徑的1/2;鼓膜與眼后角的距離小於鼓膜的直徑;犁骨齒弱,齒列長度與內鼻孔直徑幾乎相等,斜向中線,超過內鼻孔後緣,齒列間距約等於齒列長的1/2;舌後端缺刻深。
前肢較粗壯,前臂及手長不到體長之半;指較細長;指端不膨大,有小吸盤或不明顯,吸盤具腹側溝(少數指單側或雙側無溝),溝在指端不連線,相距遠;指長順序為3、4、1、2,第一、第二指幾乎等長;關節下瘤發達;指基下瘤大,外側2指者明顯,掌突3個,外側2個幾乎相連。後肢長而發達,約為頭體長1.8倍;後肢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鼻孔至吻端或略超過,脛長為體長的56.0%左右;足與脛幾乎等長或略短;第五趾長於第三趾或幾乎等長,達第四趾的第二、第三關節下瘤之間;趾端略膨大,第四趾吸盤寬略大於其基部寬(其比為1.05:1),兩側溝在趾端相距遠;趾間全蹼,第四趾以緣膜達指端,兩側蹼凹陷處達第二關節下瘤,其餘各趾內側蹼達趾端;第一、第五趾外側緣膜窄,外側踱問蹼達踱基部;關節下瘤發達;內踱突窄長,無外踱突;無跗褶。
背部皮膚較粗糙,自吻端至肛部滿布痣粒,有分散大疣和刺粒;頭側及鼓膜周緣有小白刺;顳褶寬厚,平直;肩上方至胯部以及體後端小白刺疣密集;股後方有扁平疣。
生活時體前部多為綠色,雜以不規則的棕色斑,有的連成不規則的大網狀斑,或呈點狀斑,大疣粒周圍多為棕黑色,個體小者疣粒和色斑清晰,個體大者色斑較一致;體後1/3部位為黑褐色與灰黃色相間;體側有不規則的黑褐色與黃色相間成大、小雲斑;唇緣及四肢有黑褐色與灰黃色相間的橫紋,一般股、脛部各有5—7條。咽喉部灰黃色,腹部和四肢腹面為淺黃色;股後面有黑褐色大斑,其斑多為股部橫紋的延伸,其間夾有淺黃色細紋;掌突及跗踱部腹面紫灰色。液浸標本體和四肢背面多為棕灰色,深色斑紋清晰。
第二性徵:雄蛙體較小;前臂較粗壯;第一指婚墊發達(體長5 1.4mm的雄蛙,婚墊初顯),呈深灰色絨毛狀(液浸標本為淺灰色);有1對咽側下內聲囊,聲囊孔小,橢圓形,位近口角處。胸腹部有2團白刺,略呈“8”形;背側有雄性線(腹側無)。
生活習性
體形較大的蛙類,雌雄在體形大小上差異顯著,雄性體長7cm左右,雌性可達10cm以上。捕捉時皮膚可分泌難聞的粘液。常伏于山間溪流岸邊石上或草叢中,受驚擾時即跳入水中。我國特有種,分布於廣西、四川、貴州和雲南等省區;雲南除滇北和滇西北外都有分布。
生態資料
常棲海拔200--2060m森林地帶較為陰濕的大山溪水凼中,常棲於溪旁富有綠色苔蘚植物的岩石上或蹲於灌叢籠罩的石塊、草地上,稍受驚憂,即從岩石上跳躍到溪水中,潛入石隙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