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道教協會

雲南省道教協會是雲南省道教界的管理機構,下轄數十個雲南省本地道教協會。雲南省道教協會成立於2001年12月,是雲南省道教教徒、各宮觀聯合的愛國宗教團體和教務組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南省道教協會
  • 外文名:Taoist Association YunNan
  • 地位:雲南省道教界最高管理機構
  • 上級機構:國家宗教管理局
  • 成立時間:2001.12
辦公地點,構造,景觀,協會宗旨,主要領導,

辦公地點

構造

雲南省道教協會位於雲南省昆明市北郊龍泉路黑龍潭公園內龍泉觀。黑龍潭道教建築群始建於元代,明洪武27年(1394年)始建神祠,後多次修繕,現存門樓、雷神殿、祖師殿、玉皇殿、三清殿、文昌殿等,以及歷史悠久的唐梅、宋茶等景觀。

景觀

昆明龍泉山道觀祖師殿內的祖師神仙,原為立式披髮、黑衣、仗劍、踏龜蛇形象,從者執黑旗。昆明人稱之為“披髮祖師”。龍泉山道觀上門上玄匾“紫極玄都”四字。玄者,黑也。故祖師殿內的神像服飾多為黑紫二色。與金店的真武全金像截然不同。現在殿內所供的真武祖師像,不僅形體太小,且為坐式全貼金,非昔日形象,應予以重塑。
黑龍潭龍泉觀黑龍潭龍泉觀
玄武帝君,又稱真武祖師。古代神話中的北方之神。即二十八宿中之北方七宿-斗、牛、女、虛、室、壁。《楚辭遠遊補註》,“玄武謂龜蛇,位於北方,故曰玄;身有鱗甲,故曰武”。李賢注《後漢書》釋為龜蛇合體,故以龜蛇象之,同青龍、白虎、朱雀合稱四方神,以壯威儀。後又加附會,黃帝時,玄武脫胎靜樂國善勝皇后,產母左脅,上而勇猛,不統王位,得玉清聖祖紫元君傳授無極上道,命其赴太和山修煉,久而得道飛升,玉帝冊封為玄武。太和山即因此更名為武當山,取非玄武不足以當之意。宋真宗因避所尊聖祖趙玄朗諱,改玄武為真武,大中祥符(1008-1016)年間尊為“鎮天真武靈應佑聖帝君”,簡稱“真武帝君”。
黑龍潭祖師殿正中為立式披髮祖師像,右側為一執黑旗從者,祖師右側有三宿,從右至左為斗、牛、女。祖師左側有四宿,從右至左為虛、危、室、避。北方七宿名字分別為斗,木榭,名朱佑。牛,金牛,名祭遵;女,土蝠,名景舟;虛,日鼠,名蓋延;危,月燕,名堅鋒;室,火豬,名耿純;壁,水睮,名臧富。
祖師殿內左右兩旁尚塑有道教四大天師:依次為張天師張道陵、白玉蟾師葛長庚、張三豐真人、劉淵然真人。分別介紹如下:
張道陵(134—156)道教創始人。第一代天師。本名張陵,東漢沛國豐邑(今江蘇豐縣)人。道書載:為漢留侯子房八世孫。建武十年正月十五夜,生於吳之天目山,七歲讀老子道德二篇,即了其義。為太學書生,通曉天文、地理、諸子、五經、從學者千餘人。永平二年(59)以直言極諫科中,拜巴郡江州令(今重慶),時年二十六歲。因素志於黃老之道,見世風日下,不久遂棄官隱於北邙山(今河南洛陽北)。漢章帝、和帝詔征皆不就。後與弟子王長從淮入江西鄱陽,訴流至雲錦山(今龍虎山),煉九天神丹,三年丹成而龍虎見,山因以名。聞蜀中民風純厚,易可教化,入蜀居鶴鳴山修道。漢安元年(142)感太上授以正一盟威之道或雲三天正法正一科術要道法文,創立了道教。立二十四治,以祭酒分領,不喜施刑罰,廉恥治民,符水治病,百姓奉之為師。尊老子為教祖,奉《老子五千文》撰《老子想爾注》闡揚道教教義,稱“道”即是“一”,“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以“道”為最高信仰。永壽二年(156),以盟威都功諸品經籙、玉冊、劍印付子衡,與夫人雍氏升仙而去,年一百二十三歲。唐天寶七載冊贈“太師”,僖宗中和四年(884)封為“三天扶教大法師”。宋理宗加封“正一靜應顯佑真君”。道教尊為祖天師,泰玄上相,降魔護道天尊。
雲南省道教協會
永平二年赴“直言極諫科”而中之,漢明帝時拜巴郡江州令(今重慶),不久退隱北邙山中(今河南洛陽附近),修持鍊形合氣,辟穀少寢長生之道。建初五年詔舉賢良方正不起,復征為博士,封冀縣侯,三詔不就。後入吳,又愛蜀中溪嶺深秀,遂入蜀隱於鶴鳴山,修神丹符咒之術。
張道陵有弟子王長、趙升隨其習黃老之道,助煉龍虎大丹,丹成,服之返老還童,且去游而參訪仙源。
永壽二年九月九日至雲合山,見絕岩下桃熟,命王、趙二弟子投身取之,遂亦下傳其真道。後以余余丹及印、劍、都功符錄。授子衡曰:“吾遇太上親傳至道,此文總領三萬都功,正一樞要,世世一子紹吾之位,非吾宗親子孫不得傳。”是與王長、趙升天雲台山白日飛升。
張道陵因在蜀漢之境設二十四治,為布化行道的機構,凡入道者交五米為信,後人因稱其教為“五斗米道”。因張陵為該教第一代天師,故教徒尊稱“祖天師”。人們又稱其教為“天師道”。張天師尊老子為教祖,奉《老子五千文》為最高經典,並自撰《老子想爾注》發揮老子的道家思想。以“道”為最高信仰,將“道”和老子相提並論,宣稱即是“一”,“二散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
漢祖天師在唐僖宗時被封為“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宋代封為“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正一靜應顯佑真君”;元成宗封為“正一衝元神化靜應顯佑真君”。因嗣第四代天師張盛將天師法裔由陝西漢中遷居江西省龍虎山中。現貴溪縣上清鎮天師府即其遺脈。

協會宗旨

其宗旨是: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規章,維護宗教和睦、社會和諧;協助人民政府貫徹執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維護道教界合法權益;興辦道教事業,弘揚道教教義,傳揚道教文化,遵守社會道德風尚;繼承發揚道教優良傳統,加強道教自身建設,促進道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高舉愛國愛教旗幟,團結全國道教徒,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開拓進取,與時俱進,為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貢獻力量。 多年來,雲南省各道協之間不斷精誠合作、互通有無,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新世紀到來之際,正飛速發展著我國道教文化事業。
雲南省道教協會雲南省道教協會

主要領導

雲南省道教協會會長由全真教龍門派第二十代傳人李文興道長擔任。
道教天師第六十五代後裔
張繼禹: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青聯副主席。
張金濤:天師府主持、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張金華:世界易經風水研究院院長、貴溪撤縣設市市徽設計者。
白玉蟾(公元1194 - ?,現學界對其卒年尚有多種說法;)本姓葛,名長庚。為白氏繼子,故又名白玉蟾。字如晦、紫清、白叟,號海瓊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南宋時人,祖籍福建閩清,生於瓊州(今海南瓊山)人,一說福建閩清人。幼聰慧,諳九經,能詩賦,長於書畫,曾舉童子科。及長,因“任俠殺人,亡命至武夷”。
白玉蟾真人白玉蟾真人
十二歲舉童子科,諳九經,能詩賦,且長於書畫。遂篤志玄學,別家遍訪名師,苦志修煉,參游各地,於惠州得遇泥丸真人,扔歸羅浮,授以金丹火候之法,後居武夷山得道,稱為瓊綰紫清真人。
後出家為道士,師事陳楠九年,陳楠逝後,遊歷天下,後隱居著述,致力於傳播丹道。
白玉蟾為南宗第五代傳人,即“南五祖”之五。“南宗”自他之後,始正式創建了內丹派南宗道教社團。飛升後封號為“紫清明道真人”,世稱“紫清先生”。
白玉蟾“身通三教,學貫九流”。融攝佛家與理學思想,納《易》學以闡丹法,自稱“聖即仙之道,心即佛之道”。其內丹學說的基本理論為宇宙生成論和精、氣、神的修為。摻揉易學禪學的“知止”說,認為“人身只有三般物,精、神與氣常保全。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氣即非呼吸氣,乃知卻是太素煙。其神即非思慮神,可與元始相比肩。……豈知此精此神氣,根於父母未生前。三者未嘗相返離,結成一塊大無邊。”
白玉蟾師承陳楠的內丹及雷法,又兼通大洞法籙,齋醮科儀,尤以神霄雷法著稱。在雷法及符咒套用上,認為靈驗與否,主要以行法者的內煉功夫高下而定。他主張以內煉為基礎,雷法與內丹術相結合。而內煉功夫,全賴心之作用。他稱“法是心之臣,心是法之主,無疑則心正,心正則法靈,守一則心專,心專則法驗,非法之靈驗,蓋汝心所以。”且認為符咒召役的神靈實際上是行法者的精氣所化。
白玉蟾對內丹的理解是“身有一寶,隱在丹田,輕如密霧,淡似飛煙”(見《道藏輯要》之《冬至小參文》),他主張性命雙修,先性後命,融道教修命之術與佛教養神之方于丹道一爐之中。
白玉蟾的內丹學說理論,奉南宗傳統,主張獨身清修,他身體力行、終身無娶。其內丹學說之風格與張伯端、石泰有所不同。張伯端以頓悟圓通釋內丹還虛,白玉蟾則謂“至道在心,即心是道”,純以禪理入道。又寓內丹於雷法之中,使南宗修持具有“內煉成丹,外用成法”的特點。對五代以後道教的修煉方術有較大影響。
白玉蟾還是金丹派南宗正式創立者,他先後了收留元長、彭耜、陳守默、詹繼瑞等為徒。打破張伯端至陳楠以來南宗單傳的歷史。復歸武夷止止庵即傳道授法。同時取漢天師“二十四治”法,按“師家曰治,民家曰靖”的傳統,立“靖”為建宗傳法之所。這也標誌著南宗至此形成道教社團。
白玉蟾著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後由弟子彭耜編為《海瓊玉蟾先生文集》)、謝顯道編《海瓊白真人語錄》、《道德寶章》、《海瓊詞》、彭耜編《海瓊問道集》。
《四言詩帖》是白玉蟾的草書,墨跡,紙本,縱二四?五厘米,橫五二?五厘米,全詩凡十一行,共五十字,款署“玉蟾”。
釋 文 :天朗氣清,三光洞明。金房曲室,五芝寶生。天雲紫蓋,來映我形。玉童侍女,為求天靈。九帝高氣,三光洞□,得爾飛蓋,升入紫庭.
張三豐(約元定宗貴由二年(1247~ ???),本名通,字君實或君寶,漢族,中國遼東懿州人(就是今天的遼寧阜新)。元季儒者、道士。善書畫,工詩詞,中統元年,曾舉茂才異等,任中山博陵令。游寶雞山中,有三山峰,挺秀倉潤可喜,因號三豐子。亦有因“豐”字和“豐”的簡體字同形而錯稱為“張三豐”。他的生辰籍貫都有爭議,一般認為他是元朝末年、明朝初年的武當山道士。或作全一真人。明英宗賜號“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特封號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贈封他為“清虛元妙真君”。
張君寶(三豐)真人張君寶(三豐)真人
據道教界推測,其活動時期約由元延佑(1314~1320)年間到明永樂十五年(1417)。《明史?列傳第一百八十七 方伎》稱,元﹑明著名道士。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實(一作“君寶”)﹐號玄玄子。以其不修邊幅﹐人稱張邋遢。在各種張三豐的傳記或有關他的材料里,還有全弌、玄玄、三仹、三峰、三豐遯老、通、玄一、君實、居寶、昆陽、保和容忍三豐子、喇闥、邋遢張仙人、蹋仙等諸多名號。
自稱張天師後裔。傳說其丰姿魁偉﹐大耳圓目﹐須髯如戟。無論寒暑﹐只一衲一蓑﹐一餐能食升斗﹐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事能前知。游止無恆。居寶雞金台觀時﹐曾死而復活﹐道徒稱其為“陽神出遊”。入明﹐自稱“大元遺老”。時隱時現﹐行蹤莫測。洪武二十四年(1391)朝廷覓之不得。永樂年間﹐成祖遣使屢訪皆不遇。天順三年(1459年)詔封通微顯化真人。 張三豐認為古今僅正邪兩教﹐所謂儒﹑釋﹑道三教僅為創始人之不同﹐實則“牟尼﹑孔﹑老皆名曰道”﹐而“修己利人﹐其趨一也”﹐又稱“一陰一陽之謂道﹐修道者修此陰陽之道也﹐一陰一陽一性一命而已矣﹐《中庸》雲﹕修道之謂教。三教聖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他還認為:“玄學以功德為體﹐金丹為用﹐而後可以成仙。”後人編有《張三豐先生全集》。收入《道藏輯要》。
清乾隆十一年《南召縣誌》卷二中有這樣記載:南召縣太山廟鄉口子河裡有“張三豐故里石碑”一通,碑後有其草庵遺址。1917年此處立“張三豐初居此地,而道成於天寶觀”石碑一通。(一說遼東懿州人)由於張三豐的神名噪起,明朝皇帝又給他三個賜號。即明英宗賜他為“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特封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贈封他為“清虛元妙真君”。史書記載張三豐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來暑往僅一納衣,雨雪天氣蓑衣著身。1258年,宗教界爆發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佛道大辯論。蒙古大汗蒙哥親臨主持,嵩山少林寺長老福裕和全真教高道張志敬分別率隊參加舌戰,結果道教遭到慘敗。從此,道教日漸衰沉。但一個世紀後,張三豐在武當山創立一個新的道派——三豐派,掀起了中國道教發展史上的最後一波,並成為武當武功的創立者。
張三豐道術高超、武藝精湛,雲遊天下。相傳,元明間他浪跡雲滇,曾在昆明龍泉觀傳道說法,昆明有許多關於張三豐為民解難的傳說。英宗正統元年(1463年),封“通微顯化真人”,化成二十二年(1486年)特封為“韜光尚志真仙”,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又封為“清虛元妙真君”。
劉淵然(1351~1432年)江西贛縣人,道教長春派創始人。幼為祥符宮道士,道號體玄子。先受業於“胡、張二師”,復師事江西於都紫陽觀趙原陽。趙原陽見他形貌清奇非尋常人可比,進而探其志存忠孝,認為是修道的“良器”,遂帶他到金精山,傳授予“玉清宗教社令烈雷,玉宸黃籙太極”等書,呼召風雷,役活鬼物、濟拔幽顯,立有應驗。既而又受金火返還大丹之訣,棲神鍊氣,玄悟超然。
劉淵然真人劉淵然真人
明洪武二年(1393年),朱元璋慕其名,召至京城,賜號“高道”,擢道錄司右正一,永樂初年升左正一。朱元璋命其“建金籙大齋”,從而出現了“醴泉、甘露、鸞鶴”的祥瑞,贏得朱元璋的寵信。嗣因得罪朝中權貴,被謫至滇,先後在真武祠和黑龍潭龍泉道院傳教,收門徒百餘人。劉淵然精通道教經典,道行精妙,“凡滇民有大災患者,鹹往求濟,無不得所願欲。”並在龍泉道院以道教符籙大書“萬物滋生”大碑,因刻工和視覺關係,碑有立體感,故昆明人習慣稱之為凸字碑。原碑已毀,現碑為清嘉慶三年(1789年)追泐,為道教重要文物。
洪熙元年(1425年),劉淵然還朝受封,賜號“沖虛至道玄妙無為光范演教長春真人”,誥加“莊靜普濟”四字,“領天下道教事”,成為全國道教領袖。劉淵然榮耀不忘第二故鄉昆明,奏請明仁宗皇帝,改真武祠為真慶觀,龍泉道院為龍泉觀。並奏請立雲南、大理、金齒(今保山)三道紀司,以植根其教派。宣德七年(1432年),劉淵然卒於金陵(今南京),但其創立的道教長春派與呂洞賓為祖師的天仙派、丘處機為祖師的龍門派同為明清雲南道教的三大教派,尤以長春派在昆明流傳最廣。該派的最大特點為注重符籙、驅邪趕魔、崇尚醫術等。
劉淵然弟子眾多,以邵以正、蔣日和、徐道廣、芮道才、李道如最為有名。其中邵、蔣二人為名聞全國的道士。 (馬穎生)
附加圖片為:清嘉慶追泐劉淵然書符籙碑(凸字碑)
雲南省道教協會
劉淵然:明代醫家。贛縣(今屬江西)人。幼年即出家,明太祖、仁宗均聞其名並召見,先後賜號高道、大真人、長春真人,嘗著《濟急仙方》一卷。
公車線路大致如下:
雲南省道協所在地雲南省道協所在地
9路 火車北站--黑龍潭
上行:火車北站 -- 白雲路口 -- 大白廟村 -- 頤華路口 -- 盤龍西路 -- 江岸小區 -- 下馬村 -- 地質學校 -- 財貿學院 -- 橡膠六廠(雲師大龍泉路校區) -- 崗頭村 -- 昆煙二部 -- 沙壩營 -- 上莊 -- 小麥溪 -- 藍龍潭 -- 茨壩路 -- 茨壩新村 -- 昆明地勘院茨壩清真寺 -- 茨壩 -- 療養院 -- 康復醫院 -- 黑龍潭
下行:黑龍潭 -- 康復醫院 -- 療養院 -- 茨壩 -- 昆明地勘院茨壩清真寺 -- 茨壩新村 -- 茨壩路 -- 藍龍潭 -- 小麥溪 -- 上莊 -- 沙壩營 -- 昆煙二部 -- 崗頭村 -- 橡膠六廠(雲師大龍泉路校區) -- 財貿學院 -- 地質學校 -- 下馬村 -- 江岸小區 -- 盤龍西路 -- 頤華路口 -- 大白廟村 -- 白雲路口 -- 火車北站
76路 金殿--茨壩
上行:金殿(世博國北門) -- 金殿水庫 -- 展憶化工廠 -- 清水河村 -- 龍頭街 -- 農業大學 -- 干休所 -- 黑龍潭 -- 療養院 -- 茨壩
下行:茨壩 -- 療養院 -- 黑龍潭 -- 干休所 -- 農業大學 -- 龍頭街 -- 清水河村 -- 展憶化工廠 -- 金殿水庫 -- 金殿(世博國北門)
79路 火車北站--農業大學
上行:火車北站 -- 鳳凰新村 -- 白雲路口 -- 金苑商廈 -- 金星立交橋 -- 金星客運站 -- 昆明市汽車客運北站 -- 江東花園 -- 金安小區 -- 霖雨橋 -- 市政府(月牙塘)小區 -- 沙壩營 -- 紅雲小區 -- 右營 -- 上莊 -- 小麥溪 -- 蘭龍潭 -- 二十一中 -- 水利學校 -- 蒜村 -- 龍都療養中心 -- 黑龍潭 -- 干休所 -- 農業大學
下行:農業大學 -- 干休所 -- 黑龍潭 -- 龍都療養中心 -- 蒜村 -- 水利學校 -- 二十一中 -- 蘭龍潭 -- 小麥溪 -- 上莊 -- 右營 -- 紅雲小區 -- 沙壩營 -- 市政府(月牙塘)小區 -- 霖雨橋 -- 金安小區 -- 江東花園 -- 昆明市汽車客運北站 -- 金星客運站 -- 金星立交橋 -- 金苑商廈 -- 白雲路口 -- 鳳凰新村 -- 火車北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