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東南亞研究所

雲南省社會科學院(雲南省東南亞南亞研究院)東南亞研究所是專門從事東南亞問題研究的科研機構,是雲南省社會科學院(雲南省東南亞南亞研究院)的重點研究所,也是中國主要的東南亞研究機構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東南亞研究所
  • 性質:東南亞研究機構
  • 時間:1963年
  • 屬性:非盈利
建所沿革,研究狀況,突破影響,學術交流,

建所沿革

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東南亞研究所是我國新中國成立後最早建立的東南亞研究所之一,其歷史可追溯到60年代初期。1963年,雲南省歷史研究所設立了東南亞研究組,開始對緬甸、泰國和印度支那國家的歷史、民族等問題進行系統研究,鄒啟宇、陳呂范、寧超、秦欽峙、朱昌利等成為東南亞研究所最早的研究人員。研究組成立後相繼編纂了《<二十四史>中有關東南亞的史料》(底稿不幸在“文革”中散失)、《<明實錄>有關雲南的史料彙編》、《<清實錄>越南、緬甸、泰國、寮國史料摘抄》。“文革”期間,研究工作一度陷於停頓。
1972年雲南省歷史研究所復所後,成立了東南亞研究室,研究工作得以恢復。在以後的幾年中,相繼調進了黃來鈞、陳科壽、謝遠章、梁紅奮、趙維揚、李孝驥、王文達、簡佑嘉等一批熟悉東南亞歷史和熟悉、精通東南亞國家語言的研究人員,購進了一批圖書資料,征訂了約250種外報外刊,並且創辦了不定期內刊《東南亞資料》。1976年以後,研究工作有了進一步的發展,1979年開始招收東南亞歷史與現狀專業的碩士研究生。
1981年,以雲南省歷史研究所東南亞研究室和南亞研究室為基礎,成立了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東南亞研究所。1983年,在原刊物《東南亞資料》的基礎上,創辦了《東南亞》(季刊),這是全國第一家公開出版發行的有關東南亞的學術刊物。
東南亞研究所成立之初,陳自強、陳呂范、鄒啟宇任副所長。1984年至1994年由陳呂范任所長;1995年1月至1998年9月由賀聖達任所長。此後,約有半年時間由蔡華任所長。從2001年2年底起,由王士錄任所長。1984年以後,寧超、秦欽峙、梁紅奮、賀聖達、金旭東、胡華生、王士錄、馬樹洪、朱振明、劉稚、李見明先後任副所長。

研究狀況

東南亞研究所以中南半島國家即泰國、緬甸、越南、寮國、高棉為主要研究對象,同時,重視對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等國以及地區性問題的研究。學科涉及國際經濟、國際政治、國際關係、歷史學、民族學等。主要研究領域包括:(1)東南亞國家經濟;(2)東南亞的區域、次區域合作;(3)當代東南亞國家的政治與國際關係;(4)東南亞國家的歷史;(5)東南亞國家的傳統文化與現代化;(6)中南半島國家與雲南的民族關係和民族文化;(7)雲南與東南亞國家的經濟技術合作;(8)東南亞國家現代化與社會、環境和生態問題。
建所28年來,東南亞研究所共完成了數百個研究課題,其中國家級課題15個,省級課題14個。據初步統計,公開出版專著約50部,內部印行論著和譯著24部(套),論文、譯文和一般性文章2000多篇,總字數達7000多萬字。其中,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未定稿》、《世界歷史》、《中國邊疆史地研究報告》、《世界經濟》、《世界經濟與政治》、《華僑華人歷史研究》、《現代國際關係》、《南亞研究》、《當代亞太》等國家級一、二類刊物發表文章80多篇,在省外重要公開刊物發表文章30多篇,在海外報刊發表或轉載的文章約40篇。在《中國社會科學》發表的文章有3篇(包括書評一篇),在《歷史研究》發表的有3篇。在公開發表的眾多文章中,有3篇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有近60篇被中國人民大學各類複印報刊資料轉載,有多項成果獲國家級和省部級獎(其中獲“第十屆中國圖書獎”1項;獲中宣部頒發的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2項),產生了重大社會效益。此外,還有數十篇研究報告被《中國社科院要報》、國家社科規劃辦《成果要報》、《人民日報內參》、《新華社內參》等中央有關部門的內刊採納或轉載,為領導決策提供了參考,對我國我省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突破影響

建所28年來,東南亞研究所在以下一些重要研究領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進展與突破,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
1、在南詔族屬和泰族起源問題的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在國內外特別是泰國引起重大反響。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學者相繼提出了現今泰國的主體民族——泰族起源於中國的川北陝南或者更北的阿爾泰山區域,以及南詔是泰族建立的國家的觀點,在國際學術界產生了重大影響。近百年來,儘管中國學者早就對這種觀點特別是“南詔泰族王國說”的觀點提出了質疑,但這種觀點仍被寫入西方和東南亞國家出版的歷史著作中,在國際上廣為流傳。陳呂范研究員長期致力於這一問題的研究,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先後在國內外特別是泰國報刊上發表了多篇論文,並多次到泰國講學,對西方學者的觀點提出質疑。他在贊同一些中國學者關於南詔不是泰族建立的國家這一觀點的基礎上,提出了“泰族起源於雲南南部和中印半島北部峽谷平原地帶”的新觀點,引起泰國學術界和政界的重視。與此同時,謝遠章研究員等也對泰族起源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發表了一些重要成果,提出新見解。這些研究成果的發表,推動了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在國際泰學界對南詔族屬和泰族起源問題的大討論,把對這一重大學術問題的探索進一步引向深入。
2、在東南亞歷史研究方面成果斐然,某些方面填補了空白。
在東南亞國別史、地區史的研究方面,東南亞研究所發表(出版)了一批重要論著,其中,填補空白的專著有賀聖達的《緬甸史》、申旭的《寮國史》、賀聖達的《東南亞文化史》、賀聖達等的《戰後東南亞歷史發展》等。
3、在對當代東南亞各國政治經濟的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東南亞所逐漸將研究重點轉向東南亞各國的政治經濟現狀,並不斷推出高質量的成果。其中既有基礎理論方面的系列叢書和公開發表的大量論文,也有眾多的調研報告。這些調研報告中許多受到有關部門重視,有多篇被有關部門採用,作決策參考。其中,最主要的是編輯出版了兩套系列叢書:一是由陳呂范所長主編,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於1992年起陸續出版的11卷的《當代東南亞系列》,該書於1996年11月獲“第十屆中國圖書獎”;二是從1996年起由雲南大學出版社陸續出版的《當代東南亞經濟叢書》,共出版了7本。這兩套叢書已成為我國東南亞研究界重要的工具書之一。從2002年起,由王士錄任主編,開始編撰出版每年1本的《東南亞報告》(雲南藍皮書系列之一),由雲南大學出版社公開出版發行,至今已經出版7本。此外,這一學科領域比較重要的著作還有徐建國主編的《東協國家對外經濟關係研究》(雲南科技出版社,1985年出版)、馬樹洪編著的《東方多瑙河——瀾滄江——湄公河流域開發探究》(雲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出版。)、王士錄著《東協的科技發展與對外科技合作》(雲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等。
4、在對東南亞的區域合作和東南亞各地區國際關係的研究方面,做了開拓性工作。
東南亞地區的國際關係和區域合作是近東南亞所研究的一個重點,一些研究人員投入了很大精力對東協問題、東南亞國家之間的關係問題以及當代東南亞國家與外部國家的關係等問題不同程度地進行研究,出版了一批重要成果。在這一領域,迄今已完成國家社科基金課題兩項:一是由王士錄研究員主持,於1997年立項的《東協的發展趨勢及其對亞太地區的影響》;二是由賀聖達研究員主持,於1998年立項的《走向21世紀的東協及其與中國的關係》。已出版的專著有3部:《走向21世紀的東南亞與中國》(賀聖達、馬勇、王士錄著,雲南大學出版社出版)、《從東協到大東協——東協30年發展研究》(王士錄、王國平著,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走向21世紀的東協與亞太——東協的發展趨勢及其對亞太地區的影響》(王士錄、王國平著,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出版)、《世紀之交的東協與中國》(賀聖達、陳明華等著,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5、在東南亞的民族研究方面,不斷推出新作。
除翻譯了大批有關東南亞(主要是半島)國家民族問題的資料外,還從各方面展開研究,不斷推出成果。其中,主要有申旭、劉稚的《中國西南與東南亞的跨境民族》;秦欽峙、趙維揚主編的《中南半島民族》、劉稚的《啟示與抉擇——周邊國家民族問題與雲南對外開放研究》等。
6、撰寫了大量研究報告和文章,為雲南面向東南亞開放鼓與呼。
雲南的對外開放特別是面向東南亞開放問題,是近20年來東南亞研究所的重點研究領域。圍繞著這一問題,本所研究人員不斷推出新成果,為雲南對東南亞的開放和雲南與東南亞的次區域經濟合作進行決策諮詢,有多項成果在省內乃至國內引起高度重視。其中,賀聖達撰寫的《90年代中國西南與東南亞的經濟合作》以及馬樹洪撰寫的《瀾滄江—湄公河綜合開發研究》兩文,分別獲1992年度和1994年度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
王士錄的《雲南與東南亞經濟關係研究》獲得1994年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頒發的五個一工程獎“提名獎”。
另外,在肅毒禁毒問題的研究方面也顯露了較強的實力,多項成果引起有關領導和部門重視。
隨著雲南參與GMS經濟合作和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建設重要性的不斷凸顯,東南亞研究所進一步加強了雲南與東南亞經濟合作的研究,先後發表(出版)了大量研究成果。其中最主要的有:陳鐵軍等編著的《滇桂合作應對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廣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陳鐵軍等主編《雲南在泛珠三角區域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中的雙向開放》(中國書籍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賀聖達、陳鐵軍主編《新世紀雲南外經發展戰略》(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賀聖達等編著《中越“兩廊一圈”合作和雲南的參與》(中國商務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

學術交流

建所以來至今,東南亞研究所已有30多次單獨或聯合組團,赴泰國、澳大利亞、新加坡、日本、美國、法國、菲律賓、緬甸、越南、寮國、印度等國進行學術考察和訪問,出訪人員達80多人次。另外,還有70多人次在國內外參加過各種國際學術會議。與此同時,先後接待過來自30多個國家的數百名學者(其中不包括於1990年5月前來出席第四屆泰學研究國際會議的學者),他們中有泰國王姐乾拉雅妮·瓦塔娜公主殿下、時任泰國教育部長、後曾兩次出任泰國總理的川·立派、泰國前駐華大使德·汶納、新加坡前駐韓國大使黃望青、印度前駐華大使、美國駐成都總領事、緬甸駐昆明總領事等政府高級官員。此外,還有多人到英國、法國、泰國、新加坡、印度、越南、寮國等國進修、留學。
迄今,本所已同美國、法國、泰國、新加坡等國的10多家研究單位和圖書館建立了資料交流關係,並且與泰國朱拉隆功大學亞洲研究所、湄公學院等國外研究機構開展過多項合作研究。先後有4人次獲得過福特基金會亞洲基金項目到泰國從事泰國、緬甸問題的研究,1人獲得其國際獎學金到英國攻讀博士學位。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共雲南省委和省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在雲南省社會科學院的直接領導下,東南亞研究所於1990年5月11——13日成功地在昆明主辦了第四屆泰學研究國際會議。有來自21個國家和地區的450多名中外學者出席了會議,其中外籍學者有250多名。會議不但在學術上產生了重要影響,而且提高了雲南省在國際上的知名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