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的通知》(國發〔2017〕35號)精神,搶抓人工智慧發展戰略機遇,推動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在我省經濟社會各領域套用和推廣,帶動產業生態體系建設,促進新舊動能轉化,培育發展新動能,制定本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南省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
  • 頒布時間:2019年11月18日
  • 實施時間:2019年11月18日
  • 發布單位:雲南省人民政府
全文,印發的通知,政策解讀,

全文

一、我省發展新一代人工智慧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人工智慧是國際競爭新焦點、經濟發展新引擎、社會建設新機遇。人工智慧經過60多年的演進,在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超級計算、感測網、腦科學等新理論新技術以及經濟社會發展強烈需求的共同驅動下,進入了具備深度學習、跨界融合、人機協同、群智開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徵的新發展階段。新一代人工智慧作為未來科技創新發展的變革性技術,成為世界主要已開發國家提升國家競爭力和維護國家安全的重大戰略。我國高度重視人工智慧發展,明確提出以加快人工智慧與經濟、社會、國防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提升新一代人工智慧科技創新能力為主攻方向,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並出台了一系列把握方向、搶占先機的政策措施。
我省人工智慧發展具備一定基礎,發展空間廣闊。經過多年發展,我省擁有基礎材料、半導體功能材料、光電子器件、感測元件、顯示器件、工業電子裝備、數控工具機等與人工智慧有關的產業基礎;在人工智慧數據資源、計算資源、套用技術工具、垂直領域解決方案等多個環節已有所布局;一批重點骨幹企業在智慧型機器人、數位化車間、智慧型製造、智慧型環保、智慧型交通、智慧旅遊、智慧災害防控、數字農業、智慧公共安全、智慧醫療、感知物流、智慧城市等領域開展了套用,獲得了廣泛關注與認可。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深入推進及“數字雲南”的加快部署,我省區位優勢和發展潛力進一步凸顯,生物特徵識別、自然語言理解、多府章達語種機器翻譯等人工智慧技術在智慧旅遊、公共安全、跨境貿易、跨境物流等領域有非常大的套用潛力,但也存在整體創新能力不足、關聯產業薄弱、企業缺乏、套用程度不夠等問題。
充分發揮新一代人工智慧的賦能作用,將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新機遇。新一代人工智慧灑厚習作為一項變革性技術,與社會經濟各領域的套用結合,會產生效率倍增的賦能作用。面對世界經濟發展新形勢新挑戰和我國在新一代人工智慧領域的戰略部署,我省必須統一認識,結合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定位要求,抓住發展機遇,加快人工智慧發展。要主動求變應變,順應發展趨勢,把握髮展特點,堅持以套用換市場、以套用換產業的發展路徑,鼓勵支持人工智慧技術和產品在經濟社會各領域的套用,助力傳統產業提升和新興產業培育,努力打造世界“三張牌”,構建數字經濟體系,促進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水平姜歸提高,不斷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助力我省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二、總體思路
(一)發展思路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設捆元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新發展理念,搶抓數字經濟機遇,全力推進“數字雲南”建設,以最佳化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為支撐,以豐富人工智慧技術套用為先導,以實施“一部手機”系列項目和重點示範工程為抓手,以實現數據匯聚和共享為突破,構建開放協同的人工智慧科技創新體系,推進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牛剃拒少聯網、區塊鏈等新興技術的綜合套用以及與實體經濟、政府治理、公共服務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促進新舊動能轉換和我省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二)基本原則
政府引導,統籌布局。充分發揮政府在規劃、政策、環境等方面的引導作用,積極爭取國家優勢資源支持,統籌推進重大項目、重點工程、重大布局,奠定人工智慧和數字經濟發展基礎。
市場主導,套用驅動。以市場需求和科技發展方向為,以人工智慧技術在我省經濟社會多領域套用為切入點,以市場化運作為主要方式,帶動研發攻關和產業培育,形成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
人才為本,分類引導。提高人工智慧人才培引和市場白漿驗驗需求的結合度,加大政策對各類人才的激勵程度,發揮人才的創新創造積極性。分類施策人工智慧理論研究和套用技術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重點突破,開放發展。推進人工智慧技術在旅遊、能源、農業、製造、政務、公安、城市、醫療、教育、交通、環保、林業等重點領域的示範套用,實現人工智慧的賦能作用。積極發揮區位優勢,發展面向南亞東南亞的人工智慧套用產業。
(三)主要目標
到2020年,我省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套用取得階段性進展,示範領域進一步拓展,智慧型產業生態開始形成。網路基礎設施持續最佳化升級,重要場景和重點景區實現5G網路覆蓋,窄帶物聯網和工業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基本建立。
到2025年,雲南省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體系日益完備,部分特色領域達到全國先進水平,戰朽辯科技創新體系逐步完善,面向雲南周邊、南亞東南亞地區輸出人工智慧技術產品和套用服務。大數據、高效能計算、邊緣計算等人工智慧基礎設施達到一定水平。
到2030年,形成涵蓋核心技術、關鍵系統、支撐平台和智慧型套用的較為完備的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體系。
三、主要任務
積極順應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態勢,鼓勵人工智慧技術在經濟社會領域的套用,拓展重點領域套用深度和廣度,立足雲南優勢和特色,構建創新體系,培育發展智慧型新興產業和創新企業,營造可持續發展的人工智慧研發套用環境。
(一)大力推動人工智慧示範套用
結合雲南支柱產業發展基礎和優勢,推進人工智慧示範套用,選擇社會治理與民生服務相關重點領域積極推進人工智慧技術套用示範,儘快形成示範帶動效果,提升智慧型化套用水平,促進雲南智慧型經濟、智慧型社會發展。
1. 加快優勢產業智慧型化升級。推動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認知計算、知識計算引擎與知識服務技術、智慧型機器人、智慧型客服等人工智慧技術產品在生產製造、行銷推廣、質量保障、精細服務、產品溯源等全產業鏈規模套用,推進智慧旅遊、智慧能源、數字農業、智慧型製造4大板塊人工智慧技術套用,著力提升我省特色優勢產業智慧型化水平。
(1)智慧旅遊。充分發揮“一部手機游雲南”平台的標桿示範作用,促進物聯網、生物特徵識別、智慧型語音互動、情感計算、智慧型導航導覽、多語言實時翻譯、虛擬現實、增強現實、自動駕駛、視頻識別、預測預警、決策支持、精準行銷等人工智慧技術在文化和旅遊行業的推廣套用,促進我省智慧旅遊發展。實現人工智慧技術對旅遊大數據的深度分析,持續最佳化提升旅遊綜合服務平台與監管平台功能布局,最佳化旅遊公共服務資源配置,不斷提升旅遊便捷化智慧化水平,實現“一部手機游雲南”平台從“可用”變為“好用”、旅客愛用,助力打造世界“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建設一批智慧旅遊示範城市、智慧旅遊特色小鎮和智慧旅遊景區,推動我省文化和旅遊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2)智慧能源。推進物聯網、信息物理系統、智慧型無人機、智慧型機器人、智慧型電錶、智慧型決策分析、智慧型感測器、邊緣計算等技術產品在智慧型電網、煤炭安全生產、油氣輸送等行業的套用和融合創新,促進能源安全生產、儲能、用能的預警預測、監測監管、應急處理智慧化和能源消費智慧型化,打造世界“綠色能源牌”。加速發展智慧型電網,推動跨流域、跨區域能源調度,打造區域性國際電力交易平台、能源大數據平台、智慧能效監測平台,構建能源綜合服務中心。
(3)數字農業。充分發揮“一部手機雲品薈”平台對做強做優綠色食品產業的積極作用,全力打造世界“綠色食品牌”。推進智慧型感測器、物聯網、衛星導航、遙感、空間地理信息等技術在農業生產中套用,加強對農業生產環境的信息採集和監測。依託我省農業農村大數據工程,開展花卉、果蔬、咖啡、茶葉等行業大數據、物聯網、農副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綠色食品電子身份認證、儲運監管、農資服務、智慧型監測、分析預警等農業智慧型化套用示範。支持騰衝、紅河等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園建設,示範帶動農業生產流程數位化升級,並向數字集成化、高度自動化和數字農業定製化方向發展。加快符合高原特色現代農業需求的智慧型農機裝備、農產品加工自動裝備的研發和套用,提高農業生產加工智慧型裝備水平。推進人工智慧技術在病蟲害防治、栽培管理、測土配方施肥、應急服務等環節的套用,提高農業科技水平。
(4)智慧型製造。推廣流程智慧型製造、離散智慧型製造、網路化協同製造、遠程診斷與運維等新型製造模式。發揮我省菸草、生物醫藥等領域智慧型製造和智慧型裝備試點項目的示範作用,推進冶金、化工等流程型行業實現基於模型的先進控制和線上最佳化;推進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等離散型行業建設柔性智慧型製造單元,提升設備運轉效率和產品質量穩定性。引導企業開展高危生產環境中的智慧型化改造,鼓勵企業通過“機器換人”提高生產效率和安全生產、智慧型化生產水平。推進企業上雲和企業流程再造,推進菸草、綠色食品、先進裝備製造等領域工業網際網路套用示範,培育產品智慧型檢測和全產業鏈追溯等工業網際網路新模式。積極發展基於智慧型技術套用的自動監測、預警預測、過程診斷、線上管理、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等生產性服務業,提升產品安全和服務質量,推進制造業服務化。
2. 全面推進公共服務智慧型化。套用物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和產品,推進智慧政務、數字公安、智慧城市、數字醫療、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數字環保、數字林業等領域示範帶動,逐步構建較為完備的智慧型化服務體系,為公眾提供多元化、便捷化、個性化、安全化的高品質服務。
(1)智慧政務。高標準建設“一部手機辦事通”平台,提升公共服務數位化供給能力,打造“辦事不求人、審批不見面、最多跑一次”的政務服務環境。探索搭建面向全省政府職能部門的通用化、智慧型化、高效性、便捷性新型政務辦公體系,利用智慧型分析、流程規劃等技術,精簡跨部門跨層級審批、核准、備案等流程,提升政務辦公效率。持續推進人臉識別、智慧型語音互動等技術產品在自助查詢、身份認證等方面的深度套用,提升政府服務的個性化、人性化。大力發展智慧型政務自助服務終端、智慧型政務機器人、智慧型政務等,構建面向用戶的精準化、個性化政務服務體系。開發適於政府服務與決策的人工智慧平台,加強政務信息資源整合和公共需求精準預測。研製面向開放環境的決策引擎,在複雜社會問題研判、政策評估、風險預警、應急處置等重大戰略決策方面推廣套用。
(2)數字公安。促進人工智慧在公共安全領域的深度套用,推動構建公共安全智慧型化監測預警與控制體系。圍繞社會綜合治理、新型犯罪偵查、反恐等迫切需求,集成研發及套用多種智慧型安防、消防與警用產品,建立完善智慧型化公共安全監測平台,提升治安防控、偵查破案、社會管理、服務民眾等能力。積極推進公共安全視頻聯網套用試點工作,加快重點公共區域安防設備的智慧型化改造升級。多渠道採集並整合客流、交通、消防設施、通信網路、環境要素、質量標準和水、電、燃氣等涉及公共安全的數據資源,構建公共安全大數據資源服務體系,實現公共安全領域的數據深度共享和業務高效協同。強化基於大數據挖掘分析的人工智慧技術在食品安全、重大自然災害、應急保障等公共安全方面的套用,構建智慧型化監測預警與綜合應對平台。
(3)智慧城市。推動建築信息模型、數字孿生技術在推動地上建築物、構築物、市政公用設施、園林綠化、環境衛生、地下管線、綜合管廊等城市設施數位化展示、可視化管理中的套用,構建多元異構數據融合的城市運行管理體系,加強對城市基礎設施和重要生態要素的感知。開展以智慧服務終端、智慧充電樁、智慧型停車系統等為載體的智慧建築、智慧社區的示範套用,建設高效、智慧型的城市服務網路。加強大數據、人工智慧技術在城市規劃中的套用,促進產城結合、城鄉融合發展。積極借鑑杭州、南寧等地智慧城市建設經驗,從套用需求入手,提高城市管理實效和市民體驗。鼓勵昆明、玉溪持續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積極探索可複製推廣的經驗做法。
(4)數字醫療。圍繞大健康產業,開展智慧型醫療新技術、新模式套用,構建安全便捷的智慧康養體系。推進人工智慧技術及智慧型醫療設備在病例篩查、疾病預測、診療輔助、輔助製藥、健康管理中的套用,讓醫生更“聰明”。探索遠程醫療、智慧醫院、網際網路醫院建設,綜合運用虛擬現實、影像識別、智慧型導診、醫療影像雲等技術,輔助臨床診斷,降低就診成本、提升診斷準確度。推動血糖管理、血壓管理、用藥提醒等方面的健康管理可穿戴設備和智慧型檢測監測設備的套用,建立慢病管理系統,實時動態監測健康數據,為居民提供個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和定製醫療服務。實施全民健康智慧型管理,完善人口家庭信息、電子健康檔案、語音電子病歷和醫療衛生基礎資源資料庫,構建全省公共衛生大數據監測體系。
(5)智慧教育。推動搭建基於語音識別、圖像識別、大數據等技術套用的智慧型學習教育平台,推動教育管理、教育教學和教育科研實現智慧型化、網路化和個性化。推進智慧型輔導系統、無監督學習、虛擬個人助理等智慧型教育服務。推動數字教材線上開放和移動教育套用軟體研發。加快人工智慧技術在作業批改、閱卷、輔導答疑、口語學習測試等教學工作中的套用。加強師生教與學行為的伴隨式數據採集,智慧型分析學生成長軌跡,發揮人工智慧在促進個性化教育中的作用,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6)智慧交通。建設基於建築信息模型的高精度、全要素數位化路網。加快推進智慧型感測器、計算機視覺、複雜環境識別、導航定位等技術在交通領域的套用。建設智慧型路側設施、監測設施,推廣交通工具安裝智慧型安全管理裝備,加強信息採集處理,提升交通基礎設施建管養智慧型化水平。打造互聯互通交通信息系統和公共數據共享平台,推廣建設綜合交通大腦,實時監測道路交通運行情況,採用異常檢測、圖像識別、視頻分析等技術,輔助開展以數據為基礎的智慧型交通管理和決策,加強交通風險隱患主動安全預警。以數位化手段掌控各停車泊位情況,實現“智慧停車”,促進城市和縣城靜態交通效能整體最佳化。依託數位化路網,探索車路協同自動駕駛套用試點,推廣公路收費站ETC+無感智慧型支付,探索基於北鬥技術的無站自由流收費試點。結合我省道路交通特點,探索建立城市路網運行指數評價體系。
(7)數字環保。利用智慧型監測設備,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地理信息系統及三維仿真技術,以水、大氣、噪聲、土壤、自然植被等各類生態要素為監測因子,構築覆蓋全省的“天地一體化”智慧型監測網。完善污染物排放線上監測系統,加強對滇池、撫仙湖、洱海、瀘沽湖等九大高原湖泊,以及重點流域、水電站庫區、自然生態保護區等典型生態區的環保監測。強化生態環境質量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加大人工智慧技術在廢舊資源回收、垃圾處理中的套用,開展廢舊資源信息採集、數據分析、流向監測、強化廢舊資源回收利用智慧型化管理,構建網路化廢舊資源回收利用體系,推廣智慧型化的循環經濟模式。
(8)數字林業。依託亞洲象智慧型預警保護體系和森林資源年度監測項目和紅外熱成像技術優勢,推進智慧型自動識別森林火災和動植物物種等適用於林業和草原管理的智慧型感測器研究及套用。結合我省現有的高分衛星林業套用中心的衛星遙感資源和中國林業大數據中心、中國林權交易(收儲)中心的林業大數據,構建天、空、地綜合智慧型監測體系,實現集森林、草原、荒漠化等生態系統和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公益林建設、自然保護地管理等生態保護項目一體化的林業資源管理服務平台,在數據收集、信息識別、行政審批和績效評估過程中推進人工智慧套用,實現林業資源管理精準化、實時化和高效化,顯著提高我省生物多樣性和森林資源狀況的監測能力,為我省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技術保障,為全國生物多樣性和森林資源的智慧型監測提供示範樣本。
(二)積極培育智慧型新興產業
結合我省及南亞東南亞市場發展需求,加快開發套用框架、系統解決方案、智慧型感測器等智慧型基礎軟硬體,積極套用多語種軟體及多語種人工智慧語言處理技術,發展智慧型製造與機器人、虛擬增強現實、智慧型駕駛、智慧型產品製造及服務、多語種信息產業等新興智慧型產業。順應國家積體電路產業集約化發展導向,統籌推進產業鏈上下游相關項目。
1. 智慧型機器人產業。發揮我省機器視覺及工業機器人視覺感測器技術、產品、套用等方面研發和生產優勢,積極發展面向市場和行業需求的新型視覺智慧型機器人和相關控制、測量、檢測系統。推動無人機飛控、智慧型機器人動力系統核心零部件等技術研發,形成整機—核心雙重驅動效應,積極發展農林植保等無人機整機產品、服務機器人、工業機器人、農業機器人、救災機器人、小語種智慧型翻譯機等產品。
2. 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產業。加快虛擬現實及增強現實技術產品與旅遊、教育、文化娛樂等行業的融合套用。推動高性能軟體建模、內容拍攝生成、光學器件、增強現實與人機互動、集成環境與工具等關鍵技術的研發創新。充分發揮我省在紅外熱成像、微光夜視、微型器件等方面的技術和產業優勢,加強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積極研發和生產市場前景廣闊的顯示屏、光學鏡頭、紅外熱成像儀整機等人工智慧配套產品,培育壯大產業規模。
3. 智慧型駕駛產業。結合新能源汽車發展導向,積極承接東部電子信息產業轉移,發展車載導航、車載音響、車載顯示屏等車載電子和車聯網產品,推動道路識別系統、駕駛員分析系統、車輛控制系統等智慧型輔助駕駛系統的研發和套用推廣。推進北斗高精度形變監測在大型結構體的套用以及北斗地基增強站的建設,滿足無人駕駛厘米級高精度需求,依託5G網路部署和全省高精度高解析度影像數據資源,發展智慧型無人駕駛產業。
4. 智慧型產品製造及服務產業。依託智慧旅遊、智慧能源、數字農業、智慧政務、數字公安、智慧城市、數字醫療、智慧交通、數字環保、數字林業等重點示範領域重大項目,引進龍頭骨幹企業和培育壯大本土企業並重,積極發展支撐新一代物聯網的高靈敏度、高可靠性智慧型感測器件及終端產品製造集成、定製軟體系統開發、平台及運維服務、數據挖掘、預測預警等新興製造及數據服務產業。
5. 多語種軟體信息服務業。發揮我省民族語言和面向南亞東南亞小語種信息技術優勢,加快套用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組織省內外骨幹企業和高校聯合,加速推進多語種軟體開發、自然語言處理技術開發,積極申請國家多語種軟體及多語種人工智慧產業示範園落戶我省,發展軟硬體研發製造、信息技術服務、文化內容服務等,壯大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多語種軟體及多語種人工智慧產業。
(三)構建開放協同的人工智慧科技創新體系
加強人工智慧創新能力建設,推進人工智慧關鍵技術在特定領域套用的創新研究和適用技術、產品、系統的研發及產業化升級,完善人工智慧基礎研究。打造研發公共服務平台和套用技術平台。探索開展人工智慧創新試驗,推動成果轉化、重大產品集成創新和示範套用,構建開放協同的人工智慧科技創新體系。
1. 加快推進智慧型特色套用領域技術創新。鼓勵省內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緊密合作,推動菸草、有色、化工、能源、環保、醫藥等重點領域智慧型系統研發和套用。創新協同機制,支持面向市場需求的鋁工業工程研究中心、矽工業工程研究中心、稀貴金屬材料基因工程等在核心技術研究和產業化套用示範中採用人工智慧技術。圍繞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國際交流、跨境電商、雙語和多語網站、呼叫中心、文化傳播等重大項目和套用的技術需求,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基於雙語或多語言的人工智慧核心技術,力爭在面向南亞東南亞多種自然語言處理、智慧型語音識別、機器翻譯、新型人機互動、多語言軟體處理等領域和方向,形成我省獨有的技術研發和創新優勢。結合農業、醫藥、邊境安全等我省特有套用場景,探索開展人工智慧創新試驗,強化基於病蟲害圖像識別、醫藥生產異物圖像識別及追蹤、藥物研發、特殊場景下邊境安防圖像識別等人工智慧技術研發和套用。
2. 加強前沿基礎理論及技術套用研究。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及其他科研機構結合我省實際,加大對人工智慧基礎理論和跨學科研究的探索,加強人工智慧最新成果的套用研究。以自然語言理解和圖像圖形分析為核心,研究大數據驅動的人工智慧理論和方法、自然語言深度語義分析、跨語言檢索、多語言機器翻譯的核心技術等。研究面向虛擬對象的智慧型行為建模方法,提升虛擬現實中智慧型對象行為的社會性、多樣性和互動逼真性。研究跨媒體信息統一表征、關聯理解與知識挖掘、知識圖譜構建與學習、多模態智慧型信息處理等技術。
3. 推動關鍵共性技術創新。支持省內高校、科研院所與骨幹企業聯合攻關,突破人工智慧產業鏈發展瓶頸,為相關行業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鼓勵面向圖像與視覺處理及套用、信息檢索、智慧型語音互動、控制決策、機器翻譯、感知互動等基礎共性領域開發智慧型化解決方案,持續推進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機器人、無人機等智慧型終端技術,鼓勵發展智慧型感測器等核心硬體技術。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開展人工智慧學院和重點實驗室建設,注重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物聯網等技術的融合創新。鼓勵企業開展集成創新,提高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及產業化能力,提升生產管理及設備產品的智慧型化水平。
4. 構建人工智慧公共服務平台。建立人工智慧計算資源開放共享平台,通過計算資源租賃等,降低中小企業、初創企業、科研院所、開發者的研發成本,構建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支持企業、科研院所與高校聯合建設人工智慧研發支撐平台,重點布局大數據人工智慧開源軟體基礎平台、終端與雲端協同的人工智慧雲服務平台、新型多元智慧型感測器件與集成平台,推進人工智慧關鍵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支持建設面向旅遊、能源、製造、政務、公安等重點領域的人工智慧套用評測平台,提高行業智慧型套用水平。積極建設智慧能源與智慧型電網、智慧型網聯汽車、智慧型感測器、智慧型製造與機器人等人工智慧相關領域製造業創新平台。加速推進開放共享的多語種軟體開發、自然語言處理技術開發、通用軟體套用部署平台等公共平台建設。
(四)積極培育人工智慧創新企業
發揮企業作為人工智慧技術套用和推廣的主體作用,積極落實“雙創”政策措施,通過推進一批優勢企業自身智慧型化升級、引進一批人工智慧企業、孵化一批人工智慧企業,逐步壯大人工智慧創新企業群體。
1. 推動一批優勢企業智慧型化升級。支持和引導企業在設計、生產、管理、物流和行銷等核心業務環節套用人工智慧技術,構建新型企業組織結構和運營方式,打造製造與服務智慧型化融合的業態模式,發展個性化定製和柔性生產,擴大智慧型產品供給。鼓勵和引導企業建設工廠大數據系統、網路化分散式生產設施等,系統提升製造裝備、製造過程、行業套用的智慧型化水平,積極培育壯大人工智慧套用本土企業。
2. 引進一批人工智慧企業。發揮招商引資重要作用,積極引入國內外在人工智慧領域有核心技術的團隊、有發展前景的“獨角獸”企業和有重大發展潛力的項目。支持企業加強與人工智慧相關的專利布局,牽頭或參與國家、行業標準制定。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合作建設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人工智慧專業化創新平台。
3. 孵化一批人工智慧企業。推動省內相關創新創業平台載體將人工智慧作為優先支持和服務領域。支持建設面向人工智慧領域的創業服務機構,加強針對核心技術、產品套用和客戶市場的培訓輔導。打造開放式人工智慧創新創業基地,構建開源開放平台,加快人工智慧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創新創業企業的孵化培育。
(五)加快促進人工智慧產業集聚
依託區、經開區、園區、科技創新園、製造業創新中心、創新創業示範基地等載體平台,加強科技、人才、金融、政策等要素的最佳化配置和組合,建設人工智慧產業園、人工智慧產業創新示範基地等。依託雲南大學、昆明理工大學等高校及科研院所、骨幹企業搭建人工智慧領域新型創業服務機構,依託呈貢信息產業園、玉溪雙創中心、保山國際數據產業園、安寧軍民結合創智產業園、數字小鎮等重大項目,圍繞智慧型語言、計算機視覺、深度學習、生物特徵識別、人工智慧數據分析、超大規模深度學習新型計算集群、認知計算等領域引進一批人工智慧企業,建設人工智慧眾創基地,促進人工智慧產業集聚發展。充分發揮人工智慧在數字經濟開發區建設中的作用,豐富區塊鏈技術場景套用,加速推動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大力打造數字經濟、數位技術的試驗場、聚集區。
(六)著力強化智慧型基礎設施建設
積極部署5G網路,加快建設支撐人工智慧發展的高速、融合、安全、泛在的信息網路基礎設施和高效能計算、大數據基礎設施
1. 最佳化升級信息網路基礎設施。加快推進骨幹網、城域網、接入網擴容升級,加快提升高速寬頻網路能力。完善4G網路覆蓋、推進5G網路建設部署,全面推進社會桿塔資源開放共享,提高行政審批效率,滿足5G快速規模組網要求。進一步推進無線通信網路在景區景點、鄉村旅遊點、賓館機場車站等重點旅遊集散地、貧困地區和邊遠山區的深度覆蓋。推進國際光纜、國際通信樞紐、高精度導航定位網路、智慧型感知物聯網建設,發展支撐智慧型化的工業網際網路、面向無人駕駛的車聯網等。加快建設天地一體化信息網路,推進天基信息網、未來網際網路、移動通信網的全面融合。
2. 完善高效能計算和大數據基礎設施。繼續加強高效能計算基礎設施、分散式計算基礎設施和雲計算中心建設,構建可持續發展的高性能計算套用生態環境。拓展完善國家農業農村大數據云南分中心、中國林業大數據中心、中國林權交易(收儲)中心、國家禁毒大數據云南中心等功能和套用,積極爭取更多的國家級數據中心落戶我省。完善全省人口、法人單位、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巨觀經濟以及政府治理、公共服務、產業發展、技術研發等領域大數據基礎信息資料庫,支撐開展大數據和人工智慧套用。積極探索以市場套用為導向的行業大數據中心建設運營模式。
3. 加強信息安全風險智慧型化識別和防範。確保智慧型系統平台物理安全、套用安全、數據安全和管理安全。加強重點行業公共安全信息系統的智慧型化安全防護,提升威脅感知、智慧型分析、快速抵禦和持續防禦能力。加強新型人工智慧平台的安全防護,提高系統的透明度和信任度,提升系統的可解釋性、可驗證性與可確認性,防護智慧型系統免受攻擊。加強工業控制系統安全管理,確保連線、組網、配置、設備選擇與升級,數據和應急管理等方面安全可控,有效提升工業控制系統信息安全管理水平。加強物聯網安全保障,加強智慧型終端與移動套用智慧型化安全保障和網路安全態勢感知的體制機制建設。
四、保障措施
(一)推動數據共享
科學謀劃“數字雲南”總體布局,大力推進資源數位化、數字產業化、產業數位化,構建數字經濟體系。加強行業對接,深化政務、公安、城市、醫療、教育、交通、環保、林業等重點行業領域數據有序開放,為人工智慧發展提供豐富的數據資源和套用場景,促進人工智慧與行業融合發展。鼓勵政府部門率先運用人工智慧提升業務效率和管理服務水平,支持公共數據的商業價值挖掘,促進人工智慧套用創新。打破數據壁壘,在保障數據安全的前提下,建立完善市場化的數據開放共享機制,引導培育大數據交易市場,促進社會數據資源的共享交換和交易流通。建立以套用和市場化運作為依託的數據平台體系,推動平台服務拓展和功能整合,提升對人工智慧套用服務的支撐能力。
(二)培引創新人才
落實人才引進各項優惠政策,加強國際合作與人才交流,積極引進人工智慧創新團隊和人才,加強我省人工智慧學科建設和各種層次人才培養,努力補齊人工智慧發展人才短板。
1. 大力引進國內外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加大人工智慧高層次人才和團隊培養引進力度,探索設立海外引智工作站,建立與高校、科研院所和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合作機制,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人工智慧大賽獎項獲得者、人工智慧領域創新創業人才等,實現人工智慧高端人才精準引進,做到引資、引技、引智相結合。
2. 加強智慧型教育體系建設和複合型人才培養。鼓勵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加強產學研合作,合作開展人工智慧學科建設和布局。完善職業培訓教育體系,建立校企聯合、產教結合的培養模式,打造高端科研人員、產業技術領軍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專業技能型人才的多層次人才隊伍。發揮我省高校信息學科專業人才培養優勢,創新高校、企業、第三方機構協同培養人才機制,支持發展市場所需的軟體開發和服務外包等產業,營造有利於包括人工智慧在內的產業發展氛圍。
3. 加強國際合作與人才交流。圍繞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及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探索建立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國際人工智慧領域人才合作機制。支持有條件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與國外大學合作辦學或建立研發機構,吸引國外優秀的人工智慧領域人才。鼓勵和支持各類創新主體與國外機構開展人才、技術和項目合作交流,大力支持我省人才參與人工智慧項目合作交流和技能競賽。支持人工智慧領域高端人才赴海外開展前沿技術、標準規範等學術交流。
(三)強化安全監管
建立健全公開透明的人工智慧監管體系。遵守人工智慧發展有關法律法規、倫理規範和技術標準,實行設計問責和套用監督並重的雙層監管結構,實現對人工智慧算法設計、產品開發和成果套用等的全流程監管,加大對數據濫用、侵犯個人隱私、違背道德倫理等行為的懲戒力度。強化人工智慧產品和系統網路安全防護,推廣商用密碼技術在人工智慧產品和服務中的套用。
(四)加大政策支持
積極爭取國家財政資金支持,統籌政府投資基金,科技計畫重大專項,支持我省人工智慧基礎前沿研究、關鍵共性技術攻關、成果轉移轉化、基地平台建設、創新套用示範等。大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人工智慧重大項目實施和科技成果轉化套用。全面落實人工智慧有關稅收優惠政策。創新人工智慧投融資模式和渠道,推進重大項目建設、運營和維護資金來源的多元化保障。支持人工智慧企業通過融資租賃、信用貸款、智慧財產權質押、信保融資等方式進行融資。鼓勵通過投資平台公司,整合省內外資源,吸引高端人才和企業。
五、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建立由科技、發展改革、工業和信息化、財政等部門組成的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對全省人工智慧發展的統籌協調,加強與國家相關規劃的銜接,組織實施我省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指導各地各部門開展有關工作。建立完善我省新一代人工智慧智庫,支持各類智庫開展人工智慧重大問題研究,為人工智慧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政策諮詢。
(二)突出示範
結合“一部手機”和“數字雲南”等系列重大工程開展重點領域人工智慧套用試點示範,並給予相應的資金支持,探索平台企業、公共服務、行業套用融合以及政府購買服務的新型模式。及時總結推廣試點示範可複製的經驗和做法,促進人工智慧賦能作用充分發揮。對獲得財政資金支持的人工智慧項目實施全過程績效管理,探索開展事前事中事後績效評估和績效目標會審機制,對績效好的項目,在後續項目資金支持、表彰獎勵等工作中給予傾斜。
(三)加強宣傳引導
積極引導各種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及時宣傳人工智慧新進展、新成效。組織人工智慧有關專題講座、產品推介、技術培訓、人工智慧創新創業和解決方案大賽等,搭建人工智慧企業創新交流平台。充分利用雙邊、多邊國際合作機制,依託中國—南亞博覽會,面向南亞東南亞國家積極推進人工智慧技術合作、產品貿易、投資和產業交流,積極營造人工智慧發展的產業氛圍。支持開展形式多樣的人工智慧科普活動,加強政策解讀、示範試點宣傳推廣和輿論引導,在調動社會各界參與支持人工智慧發展積極性的同時形成對人工智慧發展的科學認識。

印發的通知

雲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雲南省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的通知
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辦、廳、局:
現將《雲南省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雲南省人民政府
2019年11月18日

政策解讀

近日,雲南省人民政府印發了《雲南省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雲政發〔2019〕27號,以下簡稱《規劃》)。為切實做好《規劃》落實工作,現就《規劃》出台的背景情況和相關內容解讀如下:
一、背景情況
2017年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是我國在人工智慧領域進行的第一個系統部署的檔案,也是面向未來打造我國先發優勢的一個指導性檔案,標誌著加快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已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我省作為經濟欠發達省份,緊緊圍繞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戰略的要求,通過加快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產品的推廣套用,提升經濟社會發展效率,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是確保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同時我省擁有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發展的區位優勢,具備人工智慧發展相應的產業基礎和豐富的套用場景,結合“數字雲南”建設,推進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的套用發展潛力巨大,市場空間廣闊,迫切需要抓住機遇,明確發展導向,採取有力措施,促使政府、部門、企業、社會形成合力,積極營造有利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的良好環境。《規劃》結合國家要求和我省實際,突出了我省新一代人工智慧的發展定位,聚焦重點,對我省推進中長期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積極的指導作用。
二、主要內容
《規劃》分為我省發展新一代人工智慧的緊迫性和必要性、總體思路、主要任務、保障措施、組織實施五個部分。
(一)緊迫性和必要性。從人工智慧成為競爭新焦點、發展新引擎、建設新機遇,我省擁有發展基礎和區位優勢,必須充分發揮新一代人工智慧的賦能作用等方面闡述了我省發展新一代人工智慧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二)總體思路。由發展思路、基本原則、主要目標三個部分組成。
發展思路方面: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及歷屆全會精神,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新發展理念,搶抓數字經濟機遇,全力推進“數字雲南”建設,以最佳化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為支撐,以豐富人工智慧技術套用為先導,以實施“一部手機”系列項目和重點示範工程為抓手,以實現數據匯聚和共享為突破,構建開放協同的人工智慧科技創新體系,推進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區塊鏈等新興技術的綜合套用以及與實體經濟、政府治理、公共服務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促進新舊動能轉換和我省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基本原則方面:提出“政府引導,統籌布局”、“市場主導,套用驅動”、“人才為本,分類指導”、“重點突破,開放發展”四個方面的發展原則。
主要目標方面:從技術套用水平、產業體系和創新體系建設等方面提出雲南省新一代人工智慧到2020年、2025年和2030年三個階段的發展目標。
(三)主要任務
1.大力推動人工智慧示範套用。突出了以智慧旅遊、智慧能源、數字農業、智慧型製造4個優勢產業為主的智慧型化升級;智慧政務、數字公安、智慧城市、數字醫療、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數字環保、數字林業8個公共服務領域的智慧型化示範套用。
2.積極培育智慧型新興產業。突出了智慧型機器人產業、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產業、智慧型駕駛產業、智慧型產品製造及服務產業、多語種軟體信息服務業5個與人工智慧技術套用相關的新興產業。
3.構建開放協同的人工智慧科技創新體系。突出了菸草、有色、化工、能源、環保、醫藥等智慧型特色套用領域技術創新;加強前沿基礎理論及自然語言理解和圖像圖形分析等方面的技術套用研究;人工智慧領域的集成創新和開發解決方案等關鍵共性技術創新;人工智慧計算資源、研發支撐、套用測試等平台建設4個方面內容。
4.積極培育人工智慧創新企業。突出了“3個一批”,即推動一批企業智慧型化升級、引進一批人工智慧領軍企業、孵化一批人工智慧企業,逐步壯大我省人工智慧創新企業群體。
5.加快促進人工智慧產業集聚。指出了依託現有各類載體平台,加強科技、人才、金融、政策等要素的最佳化配置和組合,促進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數字經濟、數位技術的試驗場、聚集區。
6.著力強化智慧型基礎設施建設。從最佳化升級信息網路基礎設施、完善高效能計算和大數據基礎設施、加強信息安全風險智慧型化識別和防範3個方面闡述了相關內容。
(四)保障措施
1.推動數據共享。提出了深化政務、公安、城市、醫療、教育、交通、環保、林業等重點行業領域數據有序開放;在保障數據安全的前提下,建立完善市場化的數據開放共享機制;推動平台服務拓展和功能整合,提升對人工智慧套用服務的支撐能力。
2.培引創新人才。落實人才引進各項優惠政策,從加強國際合作與人才交流,積極引進人工智慧創新團隊和人才,加強我省人工智慧學科建設和各種層次人才培養3個方面,努力補齊我省發展人工智慧存在的人才短板。
3.強化安全監管。從遵守人工智慧發展有關法律法規、倫理規範和技術標準,加大對數據濫用、侵犯個人隱私、違背道德倫理等行為的懲戒力度,強化人工智慧產品和系統網路安全防護等方面強化人工智慧安全監管。
4.加大政策支持。積極爭取財政資金支持,大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人工智慧重大項目實施和科技成果轉化套用,全面落實人工智慧有關稅收優惠政策,創新人工智慧投融資模式和渠道,推進重大項目建設、運營和維護資金來源的多元化保障。
(五)組織實施
1.加強組織領導。建立由科技、發展改革、工業和信息化、財政等部門組成的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對全省人工智慧發展的統籌協調,組織實施雲南省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推進雲南省新一代人工智慧智庫建設。
2.突出示範引領。結合“一部手機”和“數字雲南”等系列重大工程開展重點領域人工智慧套用試點示範,並給予相應的資金支持。及時總結推廣試點示範可複製的經驗和做法。對獲得財政資金支持的人工智慧項目實施全過程績效管理。
3.加強宣傳引導。引導媒體及時宣傳人工智慧新進展、新成效。採取多種方式,搭建企業創新交流平台,依託中國—南亞博覽會積極推進人工智慧技術合作、產品貿易、投資和產業交流等。開展形式多樣的人工智慧科普活動,加強政策解讀、示範試點宣傳推廣和輿論引導。
(二)基本原則
政府引導,統籌布局。充分發揮政府在規劃、政策、環境等方面的引導作用,積極爭取國家優勢資源支持,統籌推進重大項目、重點工程、重大布局,奠定人工智慧和數字經濟發展基礎。
市場主導,套用驅動。以市場需求和科技發展方向為,以人工智慧技術在我省經濟社會多領域套用為切入點,以市場化運作為主要方式,帶動研發攻關和產業培育,形成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
人才為本,分類引導。提高人工智慧人才培引和市場需求的結合度,加大政策對各類人才的激勵程度,發揮人才的創新創造積極性。分類施策人工智慧理論研究和套用技術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重點突破,開放發展。推進人工智慧技術在旅遊、能源、農業、製造、政務、公安、城市、醫療、教育、交通、環保、林業等重點領域的示範套用,實現人工智慧的賦能作用。積極發揮區位優勢,發展面向南亞東南亞的人工智慧套用產業。
(三)主要目標
到2020年,我省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套用取得階段性進展,示範領域進一步拓展,智慧型產業生態開始形成。網路基礎設施持續最佳化升級,重要場景和重點景區實現5G網路覆蓋,窄帶物聯網和工業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基本建立。
到2025年,雲南省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體系日益完備,部分特色領域達到全國先進水平,科技創新體系逐步完善,面向雲南周邊、南亞東南亞地區輸出人工智慧技術產品和套用服務。大數據、高效能計算、邊緣計算等人工智慧基礎設施達到一定水平。
到2030年,形成涵蓋核心技術、關鍵系統、支撐平台和智慧型套用的較為完備的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體系。
三、主要任務
積極順應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態勢,鼓勵人工智慧技術在經濟社會領域的套用,拓展重點領域套用深度和廣度,立足雲南優勢和特色,構建創新體系,培育發展智慧型新興產業和創新企業,營造可持續發展的人工智慧研發套用環境。
(一)大力推動人工智慧示範套用
結合雲南支柱產業發展基礎和優勢,推進人工智慧示範套用,選擇社會治理與民生服務相關重點領域積極推進人工智慧技術套用示範,儘快形成示範帶動效果,提升智慧型化套用水平,促進雲南智慧型經濟、智慧型社會發展。
1. 加快優勢產業智慧型化升級。推動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認知計算、知識計算引擎與知識服務技術、智慧型機器人、智慧型客服等人工智慧技術產品在生產製造、行銷推廣、質量保障、精細服務、產品溯源等全產業鏈規模套用,推進智慧旅遊、智慧能源、數字農業、智慧型製造4大板塊人工智慧技術套用,著力提升我省特色優勢產業智慧型化水平。
(1)智慧旅遊。充分發揮“一部手機游雲南”平台的標桿示範作用,促進物聯網、生物特徵識別、智慧型語音互動、情感計算、智慧型導航導覽、多語言實時翻譯、虛擬現實、增強現實、自動駕駛、視頻識別、預測預警、決策支持、精準行銷等人工智慧技術在文化和旅遊行業的推廣套用,促進我省智慧旅遊發展。實現人工智慧技術對旅遊大數據的深度分析,持續最佳化提升旅遊綜合服務平台與監管平台功能布局,最佳化旅遊公共服務資源配置,不斷提升旅遊便捷化智慧化水平,實現“一部手機游雲南”平台從“可用”變為“好用”、旅客愛用,助力打造世界“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建設一批智慧旅遊示範城市、智慧旅遊特色小鎮和智慧旅遊景區,推動我省文化和旅遊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2)智慧能源。推進物聯網、信息物理系統、智慧型無人機、智慧型機器人、智慧型電錶、智慧型決策分析、智慧型感測器、邊緣計算等技術產品在智慧型電網、煤炭安全生產、油氣輸送等行業的套用和融合創新,促進能源安全生產、儲能、用能的預警預測、監測監管、應急處理智慧化和能源消費智慧型化,打造世界“綠色能源牌”。加速發展智慧型電網,推動跨流域、跨區域能源調度,打造區域性國際電力交易平台、能源大數據平台、智慧能效監測平台,構建能源綜合服務中心。
(3)數字農業。充分發揮“一部手機雲品薈”平台對做強做優綠色食品產業的積極作用,全力打造世界“綠色食品牌”。推進智慧型感測器、物聯網、衛星導航、遙感、空間地理信息等技術在農業生產中套用,加強對農業生產環境的信息採集和監測。依託我省農業農村大數據工程,開展花卉、果蔬、咖啡、茶葉等行業大數據、物聯網、農副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綠色食品電子身份認證、儲運監管、農資服務、智慧型監測、分析預警等農業智慧型化套用示範。支持騰衝、紅河等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園建設,示範帶動農業生產流程數位化升級,並向數字集成化、高度自動化和數字農業定製化方向發展。加快符合高原特色現代農業需求的智慧型農機裝備、農產品加工自動裝備的研發和套用,提高農業生產加工智慧型裝備水平。推進人工智慧技術在病蟲害防治、栽培管理、測土配方施肥、應急服務等環節的套用,提高農業科技水平。
(4)智慧型製造。推廣流程智慧型製造、離散智慧型製造、網路化協同製造、遠程診斷與運維等新型製造模式。發揮我省菸草、生物醫藥等領域智慧型製造和智慧型裝備試點項目的示範作用,推進冶金、化工等流程型行業實現基於模型的先進控制和線上最佳化;推進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等離散型行業建設柔性智慧型製造單元,提升設備運轉效率和產品質量穩定性。引導企業開展高危生產環境中的智慧型化改造,鼓勵企業通過“機器換人”提高生產效率和安全生產、智慧型化生產水平。推進企業上雲和企業流程再造,推進菸草、綠色食品、先進裝備製造等領域工業網際網路套用示範,培育產品智慧型檢測和全產業鏈追溯等工業網際網路新模式。積極發展基於智慧型技術套用的自動監測、預警預測、過程診斷、線上管理、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等生產性服務業,提升產品安全和服務質量,推進制造業服務化。
2. 全面推進公共服務智慧型化。套用物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和產品,推進智慧政務、數字公安、智慧城市、數字醫療、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數字環保、數字林業等領域示範帶動,逐步構建較為完備的智慧型化服務體系,為公眾提供多元化、便捷化、個性化、安全化的高品質服務。
(1)智慧政務。高標準建設“一部手機辦事通”平台,提升公共服務數位化供給能力,打造“辦事不求人、審批不見面、最多跑一次”的政務服務環境。探索搭建面向全省政府職能部門的通用化、智慧型化、高效性、便捷性新型政務辦公體系,利用智慧型分析、流程規劃等技術,精簡跨部門跨層級審批、核准、備案等流程,提升政務辦公效率。持續推進人臉識別、智慧型語音互動等技術產品在自助查詢、身份認證等方面的深度套用,提升政府服務的個性化、人性化。大力發展智慧型政務自助服務終端、智慧型政務機器人、智慧型政務等,構建面向用戶的精準化、個性化政務服務體系。開發適於政府服務與決策的人工智慧平台,加強政務信息資源整合和公共需求精準預測。研製面向開放環境的決策引擎,在複雜社會問題研判、政策評估、風險預警、應急處置等重大戰略決策方面推廣套用。
(2)數字公安。促進人工智慧在公共安全領域的深度套用,推動構建公共安全智慧型化監測預警與控制體系。圍繞社會綜合治理、新型犯罪偵查、反恐等迫切需求,集成研發及套用多種智慧型安防、消防與警用產品,建立完善智慧型化公共安全監測平台,提升治安防控、偵查破案、社會管理、服務民眾等能力。積極推進公共安全視頻聯網套用試點工作,加快重點公共區域安防設備的智慧型化改造升級。多渠道採集並整合客流、交通、消防設施、通信網路、環境要素、質量標準和水、電、燃氣等涉及公共安全的數據資源,構建公共安全大數據資源服務體系,實現公共安全領域的數據深度共享和業務高效協同。強化基於大數據挖掘分析的人工智慧技術在食品安全、重大自然災害、應急保障等公共安全方面的套用,構建智慧型化監測預警與綜合應對平台。
(3)智慧城市。推動建築信息模型、數字孿生技術在推動地上建築物、構築物、市政公用設施、園林綠化、環境衛生、地下管線、綜合管廊等城市設施數位化展示、可視化管理中的套用,構建多元異構數據融合的城市運行管理體系,加強對城市基礎設施和重要生態要素的感知。開展以智慧服務終端、智慧充電樁、智慧型停車系統等為載體的智慧建築、智慧社區的示範套用,建設高效、智慧型的城市服務網路。加強大數據、人工智慧技術在城市規劃中的套用,促進產城結合、城鄉融合發展。積極借鑑杭州、南寧等地智慧城市建設經驗,從套用需求入手,提高城市管理實效和市民體驗。鼓勵昆明、玉溪持續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積極探索可複製推廣的經驗做法。
(4)數字醫療。圍繞大健康產業,開展智慧型醫療新技術、新模式套用,構建安全便捷的智慧康養體系。推進人工智慧技術及智慧型醫療設備在病例篩查、疾病預測、診療輔助、輔助製藥、健康管理中的套用,讓醫生更“聰明”。探索遠程醫療、智慧醫院、網際網路醫院建設,綜合運用虛擬現實、影像識別、智慧型導診、醫療影像雲等技術,輔助臨床診斷,降低就診成本、提升診斷準確度。推動血糖管理、血壓管理、用藥提醒等方面的健康管理可穿戴設備和智慧型檢測監測設備的套用,建立慢病管理系統,實時動態監測健康數據,為居民提供個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和定製醫療服務。實施全民健康智慧型管理,完善人口家庭信息、電子健康檔案、語音電子病歷和醫療衛生基礎資源資料庫,構建全省公共衛生大數據監測體系。
(5)智慧教育。推動搭建基於語音識別、圖像識別、大數據等技術套用的智慧型學習教育平台,推動教育管理、教育教學和教育科研實現智慧型化、網路化和個性化。推進智慧型輔導系統、無監督學習、虛擬個人助理等智慧型教育服務。推動數字教材線上開放和移動教育套用軟體研發。加快人工智慧技術在作業批改、閱卷、輔導答疑、口語學習測試等教學工作中的套用。加強師生教與學行為的伴隨式數據採集,智慧型分析學生成長軌跡,發揮人工智慧在促進個性化教育中的作用,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6)智慧交通。建設基於建築信息模型的高精度、全要素數位化路網。加快推進智慧型感測器、計算機視覺、複雜環境識別、導航定位等技術在交通領域的套用。建設智慧型路側設施、監測設施,推廣交通工具安裝智慧型安全管理裝備,加強信息採集處理,提升交通基礎設施建管養智慧型化水平。打造互聯互通交通信息系統和公共數據共享平台,推廣建設綜合交通大腦,實時監測道路交通運行情況,採用異常檢測、圖像識別、視頻分析等技術,輔助開展以數據為基礎的智慧型交通管理和決策,加強交通風險隱患主動安全預警。以數位化手段掌控各停車泊位情況,實現“智慧停車”,促進城市和縣城靜態交通效能整體最佳化。依託數位化路網,探索車路協同自動駕駛套用試點,推廣公路收費站ETC+無感智慧型支付,探索基於北鬥技術的無站自由流收費試點。結合我省道路交通特點,探索建立城市路網運行指數評價體系。
(7)數字環保。利用智慧型監測設備,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地理信息系統及三維仿真技術,以水、大氣、噪聲、土壤、自然植被等各類生態要素為監測因子,構築覆蓋全省的“天地一體化”智慧型監測網。完善污染物排放線上監測系統,加強對滇池、撫仙湖、洱海、瀘沽湖等九大高原湖泊,以及重點流域、水電站庫區、自然生態保護區等典型生態區的環保監測。強化生態環境質量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加大人工智慧技術在廢舊資源回收、垃圾處理中的套用,開展廢舊資源信息採集、數據分析、流向監測、強化廢舊資源回收利用智慧型化管理,構建網路化廢舊資源回收利用體系,推廣智慧型化的循環經濟模式。
(8)數字林業。依託亞洲象智慧型預警保護體系和森林資源年度監測項目和紅外熱成像技術優勢,推進智慧型自動識別森林火災和動植物物種等適用於林業和草原管理的智慧型感測器研究及套用。結合我省現有的高分衛星林業套用中心的衛星遙感資源和中國林業大數據中心、中國林權交易(收儲)中心的林業大數據,構建天、空、地綜合智慧型監測體系,實現集森林、草原、荒漠化等生態系統和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公益林建設、自然保護地管理等生態保護項目一體化的林業資源管理服務平台,在數據收集、信息識別、行政審批和績效評估過程中推進人工智慧套用,實現林業資源管理精準化、實時化和高效化,顯著提高我省生物多樣性和森林資源狀況的監測能力,為我省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技術保障,為全國生物多樣性和森林資源的智慧型監測提供示範樣本。
(二)積極培育智慧型新興產業
結合我省及南亞東南亞市場發展需求,加快開發套用框架、系統解決方案、智慧型感測器等智慧型基礎軟硬體,積極套用多語種軟體及多語種人工智慧語言處理技術,發展智慧型製造與機器人、虛擬增強現實、智慧型駕駛、智慧型產品製造及服務、多語種信息產業等新興智慧型產業。順應國家積體電路產業集約化發展導向,統籌推進產業鏈上下游相關項目。
1. 智慧型機器人產業。發揮我省機器視覺及工業機器人視覺感測器技術、產品、套用等方面研發和生產優勢,積極發展面向市場和行業需求的新型視覺智慧型機器人和相關控制、測量、檢測系統。推動無人機飛控、智慧型機器人動力系統核心零部件等技術研發,形成整機—核心雙重驅動效應,積極發展農林植保等無人機整機產品、服務機器人、工業機器人、農業機器人、救災機器人、小語種智慧型翻譯機等產品。
2. 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產業。加快虛擬現實及增強現實技術產品與旅遊、教育、文化娛樂等行業的融合套用。推動高性能軟體建模、內容拍攝生成、光學器件、增強現實與人機互動、集成環境與工具等關鍵技術的研發創新。充分發揮我省在紅外熱成像、微光夜視、微型器件等方面的技術和產業優勢,加強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積極研發和生產市場前景廣闊的顯示屏、光學鏡頭、紅外熱成像儀整機等人工智慧配套產品,培育壯大產業規模。
3. 智慧型駕駛產業。結合新能源汽車發展導向,積極承接東部電子信息產業轉移,發展車載導航、車載音響、車載顯示屏等車載電子和車聯網產品,推動道路識別系統、駕駛員分析系統、車輛控制系統等智慧型輔助駕駛系統的研發和套用推廣。推進北斗高精度形變監測在大型結構體的套用以及北斗地基增強站的建設,滿足無人駕駛厘米級高精度需求,依託5G網路部署和全省高精度高解析度影像數據資源,發展智慧型無人駕駛產業。
4. 智慧型產品製造及服務產業。依託智慧旅遊、智慧能源、數字農業、智慧政務、數字公安、智慧城市、數字醫療、智慧交通、數字環保、數字林業等重點示範領域重大項目,引進龍頭骨幹企業和培育壯大本土企業並重,積極發展支撐新一代物聯網的高靈敏度、高可靠性智慧型感測器件及終端產品製造集成、定製軟體系統開發、平台及運維服務、數據挖掘、預測預警等新興製造及數據服務產業。
5. 多語種軟體信息服務業。發揮我省民族語言和面向南亞東南亞小語種信息技術優勢,加快套用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組織省內外骨幹企業和高校聯合,加速推進多語種軟體開發、自然語言處理技術開發,積極申請國家多語種軟體及多語種人工智慧產業示範園落戶我省,發展軟硬體研發製造、信息技術服務、文化內容服務等,壯大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多語種軟體及多語種人工智慧產業。
(三)構建開放協同的人工智慧科技創新體系
加強人工智慧創新能力建設,推進人工智慧關鍵技術在特定領域套用的創新研究和適用技術、產品、系統的研發及產業化升級,完善人工智慧基礎研究。打造研發公共服務平台和套用技術平台。探索開展人工智慧創新試驗,推動成果轉化、重大產品集成創新和示範套用,構建開放協同的人工智慧科技創新體系。
1. 加快推進智慧型特色套用領域技術創新。鼓勵省內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緊密合作,推動菸草、有色、化工、能源、環保、醫藥等重點領域智慧型系統研發和套用。創新協同機制,支持面向市場需求的鋁工業工程研究中心、矽工業工程研究中心、稀貴金屬材料基因工程等在核心技術研究和產業化套用示範中採用人工智慧技術。圍繞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國際交流、跨境電商、雙語和多語網站、呼叫中心、文化傳播等重大項目和套用的技術需求,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基於雙語或多語言的人工智慧核心技術,力爭在面向南亞東南亞多種自然語言處理、智慧型語音識別、機器翻譯、新型人機互動、多語言軟體處理等領域和方向,形成我省獨有的技術研發和創新優勢。結合農業、醫藥、邊境安全等我省特有套用場景,探索開展人工智慧創新試驗,強化基於病蟲害圖像識別、醫藥生產異物圖像識別及追蹤、藥物研發、特殊場景下邊境安防圖像識別等人工智慧技術研發和套用。
2. 加強前沿基礎理論及技術套用研究。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及其他科研機構結合我省實際,加大對人工智慧基礎理論和跨學科研究的探索,加強人工智慧最新成果的套用研究。以自然語言理解和圖像圖形分析為核心,研究大數據驅動的人工智慧理論和方法、自然語言深度語義分析、跨語言檢索、多語言機器翻譯的核心技術等。研究面向虛擬對象的智慧型行為建模方法,提升虛擬現實中智慧型對象行為的社會性、多樣性和互動逼真性。研究跨媒體信息統一表征、關聯理解與知識挖掘、知識圖譜構建與學習、多模態智慧型信息處理等技術。
3. 推動關鍵共性技術創新。支持省內高校、科研院所與骨幹企業聯合攻關,突破人工智慧產業鏈發展瓶頸,為相關行業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鼓勵面向圖像與視覺處理及套用、信息檢索、智慧型語音互動、控制決策、機器翻譯、感知互動等基礎共性領域開發智慧型化解決方案,持續推進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機器人、無人機等智慧型終端技術,鼓勵發展智慧型感測器等核心硬體技術。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開展人工智慧學院和重點實驗室建設,注重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物聯網等技術的融合創新。鼓勵企業開展集成創新,提高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及產業化能力,提升生產管理及設備產品的智慧型化水平。
4. 構建人工智慧公共服務平台。建立人工智慧計算資源開放共享平台,通過計算資源租賃等,降低中小企業、初創企業、科研院所、開發者的研發成本,構建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支持企業、科研院所與高校聯合建設人工智慧研發支撐平台,重點布局大數據人工智慧開源軟體基礎平台、終端與雲端協同的人工智慧雲服務平台、新型多元智慧型感測器件與集成平台,推進人工智慧關鍵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支持建設面向旅遊、能源、製造、政務、公安等重點領域的人工智慧套用評測平台,提高行業智慧型套用水平。積極建設智慧能源與智慧型電網、智慧型網聯汽車、智慧型感測器、智慧型製造與機器人等人工智慧相關領域製造業創新平台。加速推進開放共享的多語種軟體開發、自然語言處理技術開發、通用軟體套用部署平台等公共平台建設。
(四)積極培育人工智慧創新企業
發揮企業作為人工智慧技術套用和推廣的主體作用,積極落實“雙創”政策措施,通過推進一批優勢企業自身智慧型化升級、引進一批人工智慧企業、孵化一批人工智慧企業,逐步壯大人工智慧創新企業群體。
1. 推動一批優勢企業智慧型化升級。支持和引導企業在設計、生產、管理、物流和行銷等核心業務環節套用人工智慧技術,構建新型企業組織結構和運營方式,打造製造與服務智慧型化融合的業態模式,發展個性化定製和柔性生產,擴大智慧型產品供給。鼓勵和引導企業建設工廠大數據系統、網路化分散式生產設施等,系統提升製造裝備、製造過程、行業套用的智慧型化水平,積極培育壯大人工智慧套用本土企業。
2. 引進一批人工智慧企業。發揮招商引資重要作用,積極引入國內外在人工智慧領域有核心技術的團隊、有發展前景的“獨角獸”企業和有重大發展潛力的項目。支持企業加強與人工智慧相關的專利布局,牽頭或參與國家、行業標準制定。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合作建設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人工智慧專業化創新平台。
3. 孵化一批人工智慧企業。推動省內相關創新創業平台載體將人工智慧作為優先支持和服務領域。支持建設面向人工智慧領域的創業服務機構,加強針對核心技術、產品套用和客戶市場的培訓輔導。打造開放式人工智慧創新創業基地,構建開源開放平台,加快人工智慧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創新創業企業的孵化培育。
(五)加快促進人工智慧產業集聚
依託區、經開區、園區、科技創新園、製造業創新中心、創新創業示範基地等載體平台,加強科技、人才、金融、政策等要素的最佳化配置和組合,建設人工智慧產業園、人工智慧產業創新示範基地等。依託雲南大學、昆明理工大學等高校及科研院所、骨幹企業搭建人工智慧領域新型創業服務機構,依託呈貢信息產業園、玉溪雙創中心、保山國際數據產業園、安寧軍民結合創智產業園、數字小鎮等重大項目,圍繞智慧型語言、計算機視覺、深度學習、生物特徵識別、人工智慧數據分析、超大規模深度學習新型計算集群、認知計算等領域引進一批人工智慧企業,建設人工智慧眾創基地,促進人工智慧產業集聚發展。充分發揮人工智慧在數字經濟開發區建設中的作用,豐富區塊鏈技術場景套用,加速推動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大力打造數字經濟、數位技術的試驗場、聚集區。
(六)著力強化智慧型基礎設施建設
積極部署5G網路,加快建設支撐人工智慧發展的高速、融合、安全、泛在的信息網路基礎設施和高效能計算、大數據基礎設施
1. 最佳化升級信息網路基礎設施。加快推進骨幹網、城域網、接入網擴容升級,加快提升高速寬頻網路能力。完善4G網路覆蓋、推進5G網路建設部署,全面推進社會桿塔資源開放共享,提高行政審批效率,滿足5G快速規模組網要求。進一步推進無線通信網路在景區景點、鄉村旅遊點、賓館機場車站等重點旅遊集散地、貧困地區和邊遠山區的深度覆蓋。推進國際光纜、國際通信樞紐、高精度導航定位網路、智慧型感知物聯網建設,發展支撐智慧型化的工業網際網路、面向無人駕駛的車聯網等。加快建設天地一體化信息網路,推進天基信息網、未來網際網路、移動通信網的全面融合。
2. 完善高效能計算和大數據基礎設施。繼續加強高效能計算基礎設施、分散式計算基礎設施和雲計算中心建設,構建可持續發展的高性能計算套用生態環境。拓展完善國家農業農村大數據云南分中心、中國林業大數據中心、中國林權交易(收儲)中心、國家禁毒大數據云南中心等功能和套用,積極爭取更多的國家級數據中心落戶我省。完善全省人口、法人單位、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巨觀經濟以及政府治理、公共服務、產業發展、技術研發等領域大數據基礎信息資料庫,支撐開展大數據和人工智慧套用。積極探索以市場套用為導向的行業大數據中心建設運營模式。
3. 加強信息安全風險智慧型化識別和防範。確保智慧型系統平台物理安全、套用安全、數據安全和管理安全。加強重點行業公共安全信息系統的智慧型化安全防護,提升威脅感知、智慧型分析、快速抵禦和持續防禦能力。加強新型人工智慧平台的安全防護,提高系統的透明度和信任度,提升系統的可解釋性、可驗證性與可確認性,防護智慧型系統免受攻擊。加強工業控制系統安全管理,確保連線、組網、配置、設備選擇與升級,數據和應急管理等方面安全可控,有效提升工業控制系統信息安全管理水平。加強物聯網安全保障,加強智慧型終端與移動套用智慧型化安全保障和網路安全態勢感知的體制機制建設。
四、保障措施
(一)推動數據共享
科學謀劃“數字雲南”總體布局,大力推進資源數位化、數字產業化、產業數位化,構建數字經濟體系。加強行業對接,深化政務、公安、城市、醫療、教育、交通、環保、林業等重點行業領域數據有序開放,為人工智慧發展提供豐富的數據資源和套用場景,促進人工智慧與行業融合發展。鼓勵政府部門率先運用人工智慧提升業務效率和管理服務水平,支持公共數據的商業價值挖掘,促進人工智慧套用創新。打破數據壁壘,在保障數據安全的前提下,建立完善市場化的數據開放共享機制,引導培育大數據交易市場,促進社會數據資源的共享交換和交易流通。建立以套用和市場化運作為依託的數據平台體系,推動平台服務拓展和功能整合,提升對人工智慧套用服務的支撐能力。
(二)培引創新人才
落實人才引進各項優惠政策,加強國際合作與人才交流,積極引進人工智慧創新團隊和人才,加強我省人工智慧學科建設和各種層次人才培養,努力補齊人工智慧發展人才短板。
1. 大力引進國內外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加大人工智慧高層次人才和團隊培養引進力度,探索設立海外引智工作站,建立與高校、科研院所和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合作機制,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人工智慧大賽獎項獲得者、人工智慧領域創新創業人才等,實現人工智慧高端人才精準引進,做到引資、引技、引智相結合。
2. 加強智慧型教育體系建設和複合型人才培養。鼓勵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加強產學研合作,合作開展人工智慧學科建設和布局。完善職業培訓教育體系,建立校企聯合、產教結合的培養模式,打造高端科研人員、產業技術領軍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專業技能型人才的多層次人才隊伍。發揮我省高校信息學科專業人才培養優勢,創新高校、企業、第三方機構協同培養人才機制,支持發展市場所需的軟體開發和服務外包等產業,營造有利於包括人工智慧在內的產業發展氛圍。
3. 加強國際合作與人才交流。圍繞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及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探索建立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國際人工智慧領域人才合作機制。支持有條件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與國外大學合作辦學或建立研發機構,吸引國外優秀的人工智慧領域人才。鼓勵和支持各類創新主體與國外機構開展人才、技術和項目合作交流,大力支持我省人才參與人工智慧項目合作交流和技能競賽。支持人工智慧領域高端人才赴海外開展前沿技術、標準規範等學術交流。
(三)強化安全監管
建立健全公開透明的人工智慧監管體系。遵守人工智慧發展有關法律法規、倫理規範和技術標準,實行設計問責和套用監督並重的雙層監管結構,實現對人工智慧算法設計、產品開發和成果套用等的全流程監管,加大對數據濫用、侵犯個人隱私、違背道德倫理等行為的懲戒力度。強化人工智慧產品和系統網路安全防護,推廣商用密碼技術在人工智慧產品和服務中的套用。
(四)加大政策支持
積極爭取國家財政資金支持,統籌政府投資基金,科技計畫重大專項,支持我省人工智慧基礎前沿研究、關鍵共性技術攻關、成果轉移轉化、基地平台建設、創新套用示範等。大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人工智慧重大項目實施和科技成果轉化套用。全面落實人工智慧有關稅收優惠政策。創新人工智慧投融資模式和渠道,推進重大項目建設、運營和維護資金來源的多元化保障。支持人工智慧企業通過融資租賃、信用貸款、智慧財產權質押、信保融資等方式進行融資。鼓勵通過投資平台公司,整合省內外資源,吸引高端人才和企業。
五、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建立由科技、發展改革、工業和信息化、財政等部門組成的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對全省人工智慧發展的統籌協調,加強與國家相關規劃的銜接,組織實施我省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指導各地各部門開展有關工作。建立完善我省新一代人工智慧智庫,支持各類智庫開展人工智慧重大問題研究,為人工智慧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政策諮詢。
(二)突出示範
結合“一部手機”和“數字雲南”等系列重大工程開展重點領域人工智慧套用試點示範,並給予相應的資金支持,探索平台企業、公共服務、行業套用融合以及政府購買服務的新型模式。及時總結推廣試點示範可複製的經驗和做法,促進人工智慧賦能作用充分發揮。對獲得財政資金支持的人工智慧項目實施全過程績效管理,探索開展事前事中事後績效評估和績效目標會審機制,對績效好的項目,在後續項目資金支持、表彰獎勵等工作中給予傾斜。
(三)加強宣傳引導
積極引導各種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及時宣傳人工智慧新進展、新成效。組織人工智慧有關專題講座、產品推介、技術培訓、人工智慧創新創業和解決方案大賽等,搭建人工智慧企業創新交流平台。充分利用雙邊、多邊國際合作機制,依託中國—南亞博覽會,面向南亞東南亞國家積極推進人工智慧技術合作、產品貿易、投資和產業交流,積極營造人工智慧發展的產業氛圍。支持開展形式多樣的人工智慧科普活動,加強政策解讀、示範試點宣傳推廣和輿論引導,在調動社會各界參與支持人工智慧發展積極性的同時形成對人工智慧發展的科學認識。

印發的通知

雲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雲南省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的通知
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辦、廳、局:
現將《雲南省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雲南省人民政府
2019年11月18日

政策解讀

近日,雲南省人民政府印發了《雲南省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雲政發〔2019〕27號,以下簡稱《規劃》)。為切實做好《規劃》落實工作,現就《規劃》出台的背景情況和相關內容解讀如下:
一、背景情況
2017年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是我國在人工智慧領域進行的第一個系統部署的檔案,也是面向未來打造我國先發優勢的一個指導性檔案,標誌著加快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已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我省作為經濟欠發達省份,緊緊圍繞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戰略的要求,通過加快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產品的推廣套用,提升經濟社會發展效率,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是確保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同時我省擁有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發展的區位優勢,具備人工智慧發展相應的產業基礎和豐富的套用場景,結合“數字雲南”建設,推進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的套用發展潛力巨大,市場空間廣闊,迫切需要抓住機遇,明確發展導向,採取有力措施,促使政府、部門、企業、社會形成合力,積極營造有利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的良好環境。《規劃》結合國家要求和我省實際,突出了我省新一代人工智慧的發展定位,聚焦重點,對我省推進中長期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積極的指導作用。
二、主要內容
《規劃》分為我省發展新一代人工智慧的緊迫性和必要性、總體思路、主要任務、保障措施、組織實施五個部分。
(一)緊迫性和必要性。從人工智慧成為競爭新焦點、發展新引擎、建設新機遇,我省擁有發展基礎和區位優勢,必須充分發揮新一代人工智慧的賦能作用等方面闡述了我省發展新一代人工智慧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二)總體思路。由發展思路、基本原則、主要目標三個部分組成。
發展思路方面: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及歷屆全會精神,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新發展理念,搶抓數字經濟機遇,全力推進“數字雲南”建設,以最佳化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為支撐,以豐富人工智慧技術套用為先導,以實施“一部手機”系列項目和重點示範工程為抓手,以實現數據匯聚和共享為突破,構建開放協同的人工智慧科技創新體系,推進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區塊鏈等新興技術的綜合套用以及與實體經濟、政府治理、公共服務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促進新舊動能轉換和我省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基本原則方面:提出“政府引導,統籌布局”、“市場主導,套用驅動”、“人才為本,分類指導”、“重點突破,開放發展”四個方面的發展原則。
主要目標方面:從技術套用水平、產業體系和創新體系建設等方面提出雲南省新一代人工智慧到2020年、2025年和2030年三個階段的發展目標。
(三)主要任務
1.大力推動人工智慧示範套用。突出了以智慧旅遊、智慧能源、數字農業、智慧型製造4個優勢產業為主的智慧型化升級;智慧政務、數字公安、智慧城市、數字醫療、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數字環保、數字林業8個公共服務領域的智慧型化示範套用。
2.積極培育智慧型新興產業。突出了智慧型機器人產業、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產業、智慧型駕駛產業、智慧型產品製造及服務產業、多語種軟體信息服務業5個與人工智慧技術套用相關的新興產業。
3.構建開放協同的人工智慧科技創新體系。突出了菸草、有色、化工、能源、環保、醫藥等智慧型特色套用領域技術創新;加強前沿基礎理論及自然語言理解和圖像圖形分析等方面的技術套用研究;人工智慧領域的集成創新和開發解決方案等關鍵共性技術創新;人工智慧計算資源、研發支撐、套用測試等平台建設4個方面內容。
4.積極培育人工智慧創新企業。突出了“3個一批”,即推動一批企業智慧型化升級、引進一批人工智慧領軍企業、孵化一批人工智慧企業,逐步壯大我省人工智慧創新企業群體。
5.加快促進人工智慧產業集聚。指出了依託現有各類載體平台,加強科技、人才、金融、政策等要素的最佳化配置和組合,促進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數字經濟、數位技術的試驗場、聚集區。
6.著力強化智慧型基礎設施建設。從最佳化升級信息網路基礎設施、完善高效能計算和大數據基礎設施、加強信息安全風險智慧型化識別和防範3個方面闡述了相關內容。
(四)保障措施
1.推動數據共享。提出了深化政務、公安、城市、醫療、教育、交通、環保、林業等重點行業領域數據有序開放;在保障數據安全的前提下,建立完善市場化的數據開放共享機制;推動平台服務拓展和功能整合,提升對人工智慧套用服務的支撐能力。
2.培引創新人才。落實人才引進各項優惠政策,從加強國際合作與人才交流,積極引進人工智慧創新團隊和人才,加強我省人工智慧學科建設和各種層次人才培養3個方面,努力補齊我省發展人工智慧存在的人才短板。
3.強化安全監管。從遵守人工智慧發展有關法律法規、倫理規範和技術標準,加大對數據濫用、侵犯個人隱私、違背道德倫理等行為的懲戒力度,強化人工智慧產品和系統網路安全防護等方面強化人工智慧安全監管。
4.加大政策支持。積極爭取財政資金支持,大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人工智慧重大項目實施和科技成果轉化套用,全面落實人工智慧有關稅收優惠政策,創新人工智慧投融資模式和渠道,推進重大項目建設、運營和維護資金來源的多元化保障。
(五)組織實施
1.加強組織領導。建立由科技、發展改革、工業和信息化、財政等部門組成的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對全省人工智慧發展的統籌協調,組織實施雲南省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推進雲南省新一代人工智慧智庫建設。
2.突出示範引領。結合“一部手機”和“數字雲南”等系列重大工程開展重點領域人工智慧套用試點示範,並給予相應的資金支持。及時總結推廣試點示範可複製的經驗和做法。對獲得財政資金支持的人工智慧項目實施全過程績效管理。
3.加強宣傳引導。引導媒體及時宣傳人工智慧新進展、新成效。採取多種方式,搭建企業創新交流平台,依託中國—南亞博覽會積極推進人工智慧技術合作、產品貿易、投資和產業交流等。開展形式多樣的人工智慧科普活動,加強政策解讀、示範試點宣傳推廣和輿論引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