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寄生蟲病防治所

雲南省寄生蟲病防治所

雲南省寄生蟲病防治所成立於2001年,其前身雲南省瘧疾防治研究所始建於1957年,是雲南省政府設立的疾病預防控制公共衛生服務單位,隸屬於雲南省衛生廳。它是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實施全省寄生蟲病預防控制、向社會提供衛生技術服務的事業單位,也是我省最早系統從事瘧疾防治研究工作的防疫機構,目前,雲南省瘧疾研究中心仍為該所的內設機構,雲南省寄生蟲病分會也掛靠在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南省寄生蟲病防治所
  • 編制:95人
  • 前身:雲南省瘧疾防治研究所
  • 成立時間:2001年
人員組織,主要工作,主要機構,學術成果,所獲榮譽,對外交流,

人員組織

雲南省寄生蟲病防治所具有一支技術過硬、學風嚴謹、樂於獻身於預防醫學事業的專業隊伍,全所編制95人,有在職職工68人,科技人員57人,其中高級職稱主任醫師5人,副主任醫、技師11人,中級職稱科技人員21人;碩士學位獲得者5人,大學、專科畢業生35人;4人享受國務院或省政府特殊津貼。

主要工作

在省衛生廳的領導下,認真執行黨的衛生工作方針,為全省人民身體健康和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主要以“參與制定、組織實施寄生蟲病防治規劃,對全省的寄生蟲病預防控制進行技術指導、質量監督和評價,在全省範圍內開展寄生蟲病流行病學調查、技術諮詢、基層衛生人員培訓、科普宣傳和診療服務”多種方式履行 “有效預防和控制全省寄生蟲病、蟲媒病毒性疾病發生和流行”的職能。

主要機構

所內設有瘧疾防制、原蟲/蠕蟲病防制、蟲媒病毒防制、臨床、科研教育、項目辦、中心實驗室七個業務科室。

學術成果

負責全省寄生蟲病現場防治指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理,對瘧疾、腸道蠕蟲、旋毛蟲等40多種寄生蟲病進行診斷治療。瘧原蟲庫、雲南蚊類標本館、寄生蟲標本館是該所開展科學實驗、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資源和基地。同時,擁有的PCR擴增儀、倒置顯微鏡等先進設備40餘台,已成為該所完成瘧原蟲體外培養、單克隆抗體製備、瘧原蟲和蚊蟲基因鑑定等眾多套用性基礎研究必不可少的實驗平台。有專業藏書2萬多冊、每年訂有70多種國內外期刊,建立了中國醫院數字圖書館檢索系統和鏡像站點,為廣大業務人員及時跟蹤最新科技動態的建立了橋樑;建立了辦公自動化系統,開通了雲南省寄生蟲防治網,進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強了所務公開,拓寬了對外宣傳的渠道。
在過去的50多年中,該所圍繞全省寄生蟲病開展了瘧原蟲的種型和生物學特性、傳瘧媒介的種類和地理分布、治療藥物的篩選和藥物抗性的監測、瘧疾診斷方法、防治措施的評價、影響瘧疾的行為因素和防制對策、分子生物免疫學等方面的研究。1975-2010,該所在國內外專業雜誌共發表學術論文584篇。占全國瘧疾論文總數的25%—35%。近年來出版發行《雲南蚊蟲志》上、下冊和《雲南瘧疾特徵》2部專業著作。1979以來,主要完成成果有50獲得省部、地廳獲獎,參加完成成果有12項獲獎。

所獲榮譽

2006年至今,共獲地(廳)級以上集體和個人表彰及榮譽稱號107項次。1人獲2009-2010年度衛生部有突出貢獻中表年專家榮譽稱號,2人獲國務院頒發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3人次獲衛生部等授予的“全國醫藥衛生系統先進個人”,1人獲“思茅區首屆‘感動茶城’人物。單位連續數年獲“雲南省疾病預防控制工作先進集體”。四川“5.12”地震抗震救災工作中,由於表現優異,1人獲衛生部授予的“抗震救災醫藥衛生先進個人”,1人獲“雲南省五一勞動獎章”,4人獲“省級衛生系統抗震救災先進個人”,單位獲“省級衛生系統抗震救災先進集體”。自1997年以來,連續保持“區級文明單位”稱號;2007年獲得“普洱市文明單位”,2009年獲得省級文明單位稱號。

對外交流

與國家CDC、國家CDC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北京市疾病市CDC、山東省寄生蟲病防治研究所、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昆明醫學院、大理學院、雲南大學等有良好的合作關係,先後參與了湄公河遏制瘧疾項目、亞洲瘧疾培訓網路、全球基金瘧疾項目、中英文化交流等國際項目,與世界衛生組織的合作、美國霍普斯金大學、世界衛生組織熱帶疾病特別規劃署等國際組織和英、美、日、泰等國外科研院所進行了國際合作和交往,共獲外援項目13項、培訓基金17項,37次45名外國友人到該所訪問學習、開展學術交流,派出50次70多人前往英美等11國學習、參加國際會議、進行學術交流和參與國際培訓班教學。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橋頭堡戰略的實施,一批批德、才、能兼備的中青年科技人員脫穎而出,已在單位的改革發展和全省寄生蟲病防治工作中發揮著積極作用,“勤於鑽研、愛崗敬業、甘擔重任、開拓進取、勇於創新”已蔚然成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