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建水:中國秘境之旅

雲南建水:中國秘境之旅

建水古稱步頭,亦名巴甸。唐元和年問南詔國於此築惠歷城,即今建水 縣。現存建水古城建於明洪武年間,是滇南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元、明時期的民屯、軍屯政策將建水變成一個漢族移民的城市。由此帶來 的申原文化的強勢推進,儒家文化的薰陶濡染,使建水於明、清兩代發展成 為滇南的詩書郡、禮樂邦。建水士子在雲南的科舉考試中,中榜者有時高居 半榜之多,因而建水有“滇南鄒魯”、“文獻名邦”的美譽。

基本介紹

  • 書名:雲南建水:中國秘境之旅
  • 出版社:中國旅遊出版社
  • 頁數:182頁
  • 開本:32
  • 定價:28.00
  • 作者:賓慧中 張婕
  • 出版日期:2005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3227080, 7503227087
  • 品牌:中國旅遊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概述:感悟建水,卷一 古城勝跡,卷二 民居雅韻,卷三 駢闃市井,卷四 鄉村土風,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建水古城豐厚的歷史沉澱出乎人們的想像之外:雄偉的朝陽樓,龐人的文廟建築群,古樸的指林寺,奇特的文筆塔,形態各異的石拱橋,表征各種信仰的寺觀廟宇,遍布全城的各式老井,更有著不計其數的精美民居大院。本書從建築學和文化人類學的角度,帶著一定專業色彩引領人家遊歷建水。相信當你讀完這本書後,就會燃起去建水看看的激情。

作者簡介

賓慧中 1995年畢業廣西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建築系,並留校任教。
1998年起師從雲南工業大學蔣高宸教授攻讀碩士學位,參加蔣先生主持的同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臼(《可持續發展的中國人居環境典型模式與理論》),進行了古建木構技術及少數民族聚落等相關研究。
2001年至今,在同濟大學建築城規學院師從路秉傑教授攻讀博七學位。已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專著《石寶山下的沙溪白族聚落》正待出版。張婕 1994年畢業於雲南工業大學建築學系,2001年獲昆明理工大學建築學碩士學位,現在昆明理工大學建築系任教:
自1998年起,師從蔣高宸教授開始了有關民族建築與人屆環境理論的學習和研究,參加蔣先生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可持續發展的中國人居環境典型模式與理論》),及雲南省社科院研究項日(《雲南各民族優秀傳統村落的文化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著有《納西傳統聚落——束河》一書,正待出版。

圖書目錄

概述:感悟建水

長聯引話滄桑歷史
步頭古道的要衝
雄踞滇南的第一大城
雙重文化滲透與融合的結晶

卷一 古城勝跡

飛霞流雲朝陽樓
尊孔崇儒的教化建築
悠悠古寺的歷史記憶
步頭道上話古橋
自然與人文交相輝映的古洞奇觀

卷二 民居雅韻

民居形態的歷史流變
民居的形態特徵
人們期冀的美好家園
民間匠師的藝術貢獻

卷三 駢闃市井

古城的“井”與“市”
古井的聖性與俗性
古城街市的風景線

卷四 鄉村土風

土掌房鄉村群落:紅河河谷地帶的創造
神樹林庇蔭下的哈尼村寨——黃草壩
邦克樓呼喚聲中的回族鄉村——培德
古風淳樸的漢族移民村落——團山

雲南建水旅遊資訊

文摘

雄踞滇南的第一大城
關於建水,在《元史·地理志》的記載中提到了三個名稱,“步頭”、
“惠歷”和“巴甸”,它們是建水在不同時期的不同叫法。唐王朝時期,南
詔經步頭路把滇南一帶歸為自己的管轄範圍,當時的南詔王蒙氏(皮邏閣,
蒙舍詔的首領細奴邏之重孫,唐賜其名為“蒙歸義”)在元和年間修築了“
惠歷”城。到宋大理國段氏掌權後,實行封建分封制,以府和郡分封給各大
臣作為世襲領地。當時的大貴族爨氏被封為巴甸侯,建水地域劃歸其管,所
以建水又有“巴甸”的稱謂。
從明代雲南的戰略形勢的分析中,可見建水的重要地位。明代的劉文征
所著的《滇志》里記載:“臨安,南控交趾;蘭滄,北馭吐蕃;曲靖,東壓
烏蠻;金騰,西擁諸甸,扼吭拊背,並稱重地。”又說:“八百、寮國、交
趾諸夷,以元江、臨安為鎖鑰;緬甸諸夷,以騰越、永昌、順寧為咽喉;吐
蕃以麗江、永寧、北勝為厄塞。”這裡把明代全滇的戰略形勢概述得清清楚
楚——當時的雲南,南有臨安,北有蘭滄,東有曲靖,西有金騰,都是雲南
的軍事重地,各具重要的戰略地位。臨安的政治軍事地位顯而易見,作為滇
南地區的一大重鎮,有著“內撫諸夷,外控交趾”的重要作用,是雲南的南
大門。有志書上就明確稱建水“為滇上閫(門檻之意),邊徼重地”。古城內
曾立有“兩迤鎖匙”、“南天保障”兩座牌坊,同樣說明了建水古城是滇南
第一大城的歷史地位。
政治上的角色定位影響著地方經濟文化的發展。,元代,特別到了明代
,建水地區大量實行軍屯,軍屯給建水的經濟生產注入新的活力。明代是建
水地區發展的主要時期,這時的軍屯和民屯人員比元代更多,開墾荒地的面
積更廣,農業生產得到很大發展。隨著這些屯田大軍而來的是大批的漢族移
民,移民當中不少是中原地區的能工巧匠,他們把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生
產工藝、勞動技能和經驗等等帶到建水地區,使建水地區的手工業和經濟文
化得到空前繁榮和發展。明萬曆年間的《滇略》中就記載道“臨安之繁華富
庶甲於滇中,諺日:金臨安,銀大理,言其饒也。其地有高山大川,草木魚
螺之產,不可殫述,又有銅錫諸礦,展轉四方,商賈軸輳。”
據文獻記載,建水古城周長六里三,築設四道城門,每城門設有鐵炮二
:門,並建成三層高樓。城牆高二丈七尺,城外開護城塹壕。如此修築城牆
才使得臨安固若金湯,並“巍然鼎峙於三迤間”。現存古城東門的朝陽樓上
依然懸掛著“雄鎮東南”的匾額,昭示著建水昔日的輝煌。P10-11

序言

對雲南建水懷著深厚的情感,因為它是我們研究生學習階段從事調研采
風的第一個選點,這第一次,就讓我們碰上了一座文化底蘊深厚的學術富礦

那是1999年,因導師課題需要,派我們測繪建水民居,並且前往建水縣
城六十公里開外的彝族小村落回新,測繪當地民居“土掌房”和一座國家級
重點文物保護建築:納樓土司衙署。天公不作美,剛到達建水,雨就不停地
下。冒雨完成縣城內朱家花園及若干民居的測繪,天還沒放晴。回新地處深
山,一年當中只有乾燥晴朗的季節才方便通車,問了若干司機,沒人願意在
山路泥濘的時候冒險開車帶我們進村。而回新的測繪又是我們的重點任務,
只好等待天晴。
在等待去回新村的日子裡,有了閒暇在古城的老街深巷中尋占探幽。建
水古城豐厚的歷史沉澱出乎我們的想像之外:雄偉的朝陽樓,龐大的文廟建
築群,古樸的指林寺,奇特的文筆塔,形態各異的石拱橋,表征各種信仰的
寺觀廟宇,遍布全城的各式老井,更有不計其數的精美民居大院。每天我們
都沉浸在古韻濡染的歡愉之中,為一處又一處尋訪到的古蹟而由衷讚嘆。
白天飽餐精神食糧,晚上回來還可以遍嘗建水的美食,這又是另一種抵
擋不住的誘惑。米線,有涼拌、鮮煮、油炒的,還細分成各色口味。燒烤,
各種美食自選,香噴噴的西門豆腐,白嫩嫩的草芽,糯米藕片,小瓜,韭菜
,以及各色魚肉,乳餅,乳扇……,驚嘆那么多新奇菜餚可以烤著吃。又有
高雅的汽鍋宴,清一色由建水紫陶砂鍋噴蒸而成的佳肴,美味絕倫。深藏於
老街古巷中的傳統民族風味菜館,各有千秋……。
雨一直下,回新之行只好作罷。這場當地少見的連綿秋雨,讓我們忙中
偷閒神遊了建水,古城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心中竊喜不久我們還將再次
來這裡測繪。
一月之後再赴建水,小住一夜,次日清晨直奔回新村。汽車從縣城出發
,在紅河谷邊的山崖小道上驚心動魄地緩緩行駛了三四個小時,終於見到仰
慕已久的納樓土司衙署,其雄偉壯麗果真名不虛傳。
這次到建水我們還考察了古城附近團山村的精美漢族合院民居建築,彝
族村落的土掌房生態建築群,以及黃草壩的哈尼族聚落。各具特色的鄉村風
上建築和建水古城的名勝古蹟是乾百年來世居建水的各族人民和中原漢族移
民共同創造的文化結晶,他們共同見證了建水地域古老而豐厚的歷史文化。
正是這厚重而鮮活的歷史文脈,吸引著我們在後來的日子裡一次又一次到建
水探尋這些寶藏。
我們在收集地方文獻資料時,遇見一群儒雅的建水籍文人學者。他們熱
愛自己生長的紅土地,熱愛自己的民族文化、鄉土文化,兢兢業業地做著繼
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本職工作。從他們那裡獲得一大批以《建水古今》、《
建水文史資料選輯》等期刊為代表的鄉土素材,不僅讓人深刻體會到建水“
文獻名邦”的歷史傳承,而且給我們的寫作帶來很多啟示。
雖然數次前往建水,但古城的博人精深是不可能讓外來者在短短几年的
考察中透徹理解的。我們只希望把自己對建水古城的熱愛表達出來,讓更多
人知道它的存在,也希望古城淳樸濃郁的風韻能永遠保留下去。
本書從建築學和文化人類學的角度,帶著一定專業色彩引領人家遊歷建
水。相信當你讀完這本書後,就會燃起去建水看看的激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