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傣藥植物內生放線菌新物種活性次生代謝產物研究》是李一青為項目負責人,雲南大學為依託單位的地區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南傣藥植物內生放線菌新物種活性次生代謝產物研究
- 項目類別:地區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李一青
- 依託單位:雲南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尋找高效低毒的活性新先導化合物是新藥研發的前提,放線菌是生物活性物質的重要產生菌,生存於植物體內的放線菌新物種具有與普通物種不同的新基因,在長期與宿主共同進化的過程中具有特殊的代謝途徑及獨特的生物活性物質合成能力,產生新結構活性化合物的幾率較大。同時,其產物的毒性相當於已經過了植物體的篩選,從中發現的活性物質具有低毒性。本項目擬對經過生物合成基因、代謝產物活性及化學多樣性篩選的四株分離自雲南傣藥植物的內生放線菌新物種的次生代謝產物進行研究,分離純化菌株發酵產物中成分;確定純化合物的結構並對新結構化合物進行離體生物活性測定。旨在發現微生物源低毒活性新先導化合物,為我國新型天然活性物質的發現作出貢獻並為後續具有獨特結構的天然產物合成提供源頭。
結題摘要
放線菌是生物活性天然產物的重要產生菌,植物內生放線菌在長期與其植物宿主共同進化的過程中,具有特殊的代謝途徑及獨特的活性次生代謝產物合成能力,是尋找活性先導新化合物的重要資源。 項目完成了四株分離自雲南傣藥植物的植物內生放線菌的活性次生代謝產物研究,運用現代色譜分離技術,從四株菌株發酵產物中共分離純化出27個單體化合物;通過波譜及光譜數據確定了其中25個化合物的結構;發現了Diastaphenazine及Strepeptolide 2個新結構化合物並對它們進行了離體生物活性測定。其中新化合物Diastaphenazine對人胃癌細胞株BGC-823、人宮頸癌細胞株Hela有較好的抑制作用,IC50 (ugmL-1)值分別為14.9和28.8,該化合物對金黃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也有抑制作用,其MIC值為64 ugmL-1。此外,對已知化合物測定了文獻尚未報導的生物活性。 通過項目實施,發現了微生物源活性新先導化合物,豐富了天然產物資料庫的結構多樣性並為後續新天然產物的化學合成及新藥的研發提供了活性先導新化合物。